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我爱你,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9-09-20 06:42:31
语音播报

我爱你,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

我爱你,中国!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

我站在翌日的彩霞中

□张学梦

祖国 我跃上公民意识的平台 把你讴歌

讴歌你国家精神的升华与性格

讴歌你把陶罐和偶像毅然挪到身后

陡然攀升到现代的高度 直面当代的思维与困惑

祖国 我跃上诗神的肩头 把你讴歌

讴歌你外部的展开 内部的辽阔

讴歌你轮轴上处女地的泥浆

讴歌你奇迹般羽化 预期和始料未及的收获

祖国 我站在翌日的彩霞中 把你讴歌

讴歌你智慧浸润的逻辑与因果

讴歌你平静的裂变与聚变

讴歌你的行进:曙光的颗粒 速度的色泽

祖国 我站在未来鸟的羽翅上 把你讴歌

讴歌你瞭望时的从容旷达与活泼

讴歌你把春雷安置在悖论的花蕊

讴歌你幸运之神的微笑 一直在前方闪烁

国画:山水图(外一首)

□徐国强

山,在河水中浣洗身上的景色

其实不用,雪顶和绿植一直都新着呢

水,往高山的额角处外敷着水光

其实不用,它头顶一直有星光和曙色闪耀

这样的山水中

有一扇二十四层的窗户

白天,有花枝招引躲避的春天

晚上,闪烁温暖的灯火。那是我的家

里面住着顽强的诗歌流畅的散文

我确定,我是这山水画中的人物

一个特别时刻,一桌八个花白脑袋

聚集起十月苍凉的群峰。

除了回忆,也有展望

一条湍急的大江

被注入到一滴酒里

一滴酒流入到各自生命的源头

一桌子人全醉了

因为一个日子,一个

与我们的成长、尊严、家息息相关的日子

节日的花香

缝缀又四散开可见的内涵

打开的笑容里

含有鲜明的注释

一切,都如此沉静

能遇到这种情况就应该大声赞美

比轻快重些,比寂寥热闹些

比漂浮稳定些,比整肃放松些

恰好的沉静。恰好的

我们的山水之前,这个难得的,定语

我是新中国的一块煤

不用称呼我为“乌金”,

就叫我煤、沉重的炭、黑脸赤心者,

能燃烧的石头,坐化的森林,

坚定而沉默的老实疙瘩,

梦幻结晶体,

能转出春天场面的魔方,那就行了。

我比黑夜更黑。黑夜伸出的手

猛然抓住了我,

风雨飘摇的晚清,寻找光明的

最后一个王朝,从井下将我运到地面,

为那条龙,提供救命的

粮食,在那个宝座就要倒塌的时刻。

而我,只提供火焰、燃烧、蒸汽热度、

旋转的能量、前进的动力、烫手的红缨子,

在懂我的人手里

我才真正成为一个宝:

一间内里红亮的暗室,

一方曙色凝结成型的焦墨,

既是一块砸碎旧世界的破天石,

又是一块翻修新苍穹的补天石。

怀抱着中国红、中国暖、中国明媚,

中国劲头、中国微笑、中国温馨、中国热,

我在当家作主这一天醒来,

高兴地挥舞起红绸子,

演示江河湖海汹涌的欢腾

和金稻浪陶醉的动作,

放大的光芒让我发现自己拥有的世界很大,

我狂欢起来,用火苗吻遍一处处新鲜的边界。

灰烬作证,煤核儿作证,矸子石作证,

我的燃烧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我的燃烧就是穷尽自己,就是跟随时间流逝,

你找不到我,你追不回我,你挽留不住我,

我的去路,是一道光和亮。

我是一团熊熊的煤火。你从我的火中

可以掏出旗帜,掏出和煦,掏出金色,

一座江山的绚丽背景,

一片土地宝贵的蕴含,

在我燃烧的样子和神情里都能够找到,

这让我欣喜,让我满足,让我感到快乐。

“梦幻”国庆节

□蒋子龙

1959年10月1日,天津市要在海河东侧的中心广场,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大游行。我所在的天津重型机器厂,不仅是全市机械行业的老大,也是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确立的“156项工程”之一。可想而知,不用争不用抢,我们厂也可以出一辆彩车,彩车上自然要载着厂里最拿手的产品。

那时,厂里几个主要的大车间都处在设备安装、试车投产的阶段,每个车间的设备和产品,在当时都是国内最先进的,我们车间的2500吨水压机更是如此。刚安装好,正在调试,而且,试生产的是重型五拐曲轴,因为标准定得很高,已经调试了很多次,仍然达不到要求。国庆节临近了,大家都很着急上火。

我当时还是铸锻中心技术学校没毕业的学员,提前分配到车间热处理组,天天跟着水压机试生产的工作人员一块儿忙乎,却使不上多大劲儿。但是,也可以从别的地方帮忙,当时的业余时间,正迷恋写小说,却对怎样才算是小说搞不太清楚,唯一的特点是胆子大,敢写。当时,全国重工业的热点是造万吨货轮和大型柴油机,无论是巨轮还是柴油机,其心脏是发动机,发动机的脊梁就是这根我们正在试制的重型五拐或七拐曲轴,在当时这可是尖端产品……产品的调试失败,却给了我写作的“灵感”,便根据曲轴试锻的情况,写了一篇自认为是小说的东西。由于不懂投稿的规矩,没有寄给文艺部,信封上只写了天津日报。

9月下旬,天津日报居然把我的小说当通讯给登了出来,通讯的最后有个括弧,括弧里面印着三个小字“蒋子龙”。稿子里提到的厂名、车间名以及曲轴的名称都是真实的,而车间主任、工程师、厂长的名字都是虚构的,我在小说里还浓墨重彩地大写特写曲轴试锻取得了多么辉煌的成就……

这篇东西自然在工厂引起大哗,友好一点的说我“真能写”,刻薄一点的说我是“吃铁丝尿笊篱——瞎编”。好像全厂的人都在议论和嘲笑这件事。我尽等着挨领导批评了,岂料在离国庆节还有三四天的时候,厂长冯文彬又来到2500吨水压机现场,前前后后看了一阵,问了一些问题,转身到办公室搬了把木椅子,在水压机跟前找了个不妨碍工人干活儿的地方坐下来。

不想,他这一坐就是三天三夜,没见他闭过眼,甚至没打过盹,只是每天零时之前,到大食堂转一圈,看看为夜班工人准备的饭菜怎么样。三天,他也几乎没怎么说话,不插嘴,也不插手,但是,所有跟生产曲轴有关的技术人员以及管理干部,全来到水压机现场,试生产的过程中,无论出现什么问题都是现场解决。现场却不像以前那么乱了,没人大喊大叫,你埋怨我,我责怪你,调试变得有序而高效……

三天后,3.8吨的五拐曲轴试制成功,完全合乎图纸要求。冯厂长并没有显得多么兴奋,脸上的线条却一下子全顺畅了,他当即下令,由我们车间向运输科要一辆卡车,拉着曲轴参加国庆10周年大游行,并让我押车,记录游行盛况,特别要留意大家对曲轴的反应。因为曲轴试制成功是制造业的大新闻,报纸、电台都会报道。

真是因祸得福,10月1日早晨,还不到5点,我重新改写了那篇稿子后刚睡着,卡车司机小郭就到宿舍把我喊起来,卡车就停在宿舍大院门口,曲轴系着大红的丝带固定在卡车的铁架上。赶到市里,离中心广场还很远,就按指令停车排队等候。一个刚进厂不久的年轻人获此殊荣,可算出足了风头。我坐在驾驶楼子里兴奋异常。

司机郭师傅能说会道,他说我编瞎话露了脸,应该请客给他买早点。我心里高兴,还答应中午回厂后,送给他一个高温车间的保健菜条。我下车按郭师傅的要求给他买了两个馒头、一包五香花生米;给自己买了四两大饼夹炸糕。回到车上,香香甜甜地吞下去之后,眼皮可就睁不开了,我告诉郭师傅,游行开始的时候喊醒我,脑袋舒舒服服往后一靠,就没有意识了……

等到我被喊醒的时候,已经是中午回到厂子里了。我想,郭师傅如果不是惦记着我答应给他一个保健菜条,说不定还不会喊醒我。这时候,轮上我犯傻了,用当时的话说,能参加国庆游行是极大的荣誉,押彩车的任务本应该是厂级干部的事,顶不济也得是车间主任去,歪打正着地轮上了我,全厂职工都盯着呐,我却既没“游”,也没“行”,整整睡了一上午,什么都没看到。自己遗憾不用说,怎么跟厂部和车间交代呢?心里恼怒就怪罪郭师傅,他说:我喊你了,喊不醒你能怪谁?我要掌握车速车距,心里也紧张,不敢过多分神。我仍旧埋怨他:这怎么向厂部汇报呢?郭师傅幸灾乐祸:你不是能编吗?被他这一说,我又有了灵感:你把游行的全过程跟我说一遍,否则,我就不给你买保健菜条……

虽然是国庆节,厂里主要生产岗位都在加班,我如实向车间主任汇报了游行睡觉的事,车间主任怕挨批,让我自己去跟厂长汇报。冯厂长到底是经过长征的大干部,处理问题的方式就是不一样,听完我睡了一路的汇报,竟哈哈大笑,一摆手,让回宿舍,接着睡……

我爱北京天安门

□刘江滨

每一个人心灵深处都有一处庄严的地方,不容侵犯,比如尊严,比如国家。作为一个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天安门就是心中一处神圣所在。

刚上小学时,一年级语文课本有一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配的图画是天安门。在我眼里,天安门城楼跟我们村的瓦房有些相像,只不过屋脊是双重的,瓦是黄色的,还有许多旗子在风中飘扬,所以觉得天安门既陌生又亲切。天安门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幼小的心灵里镌刻下如此的印象。

上学以后学的第一首儿歌是《我爱北京天安门》:“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犹记得,有天晚上,我们在老师家宽敞的院子里排练节目,边唱边舞,无边的月光洒下一地清辉,朦胧的月色里童声、稚舞、男孩、女孩,都显得格外的美,仿佛在梦里。

无数次梦见天安门,但与课本上的不一样,总是我们村大瓦房的模样,又恍恍惚惚否定,一急,醒了。就盼着快快长大,能到北京见到真正的天安门。

无数次在纸上描画天安门,照着课本比葫芦画瓢。至今还记得总是把城楼两侧的红旗画成左边的往左飘,右边的往右飘,后来每每想起此事犹暗自发笑。直到20岁那年,我才第一次到了北京,见到了天安门。

那是1984年初夏,我大学即将毕业,有一段空闲,二哥二嫂带着侄女去北京旅游,约我在石家庄会合后一同前往。在赴京的火车上,一想到马上可以看到魂牵梦绕的天安门了,迫切激动之情有些难以遏制,一颗心小鸟般早已扑棱棱飞去了。可是,偏偏天不遂人愿,等终于站在了天安门广场上,见到的却是被遮蔽的天安门,搭着脚手架,有网丝围挡,完全看不到天安门的真容。原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天安门正在整修,拟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国庆。正是那一年国庆节,国家时隔多年举行了大阅兵,在群众游行队伍中,北京大学学生突然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横幅标语,举世关注,充分反映了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拥护和支持,至今仍为大家所津津乐道,传为佳话。所以,尽管当时我为没有看见天安门的真容颇感遗憾,但我目睹了鲜花绽放前的蓄势,后来又在电视上收看了国庆直播盛况,亦深感自豪。

1986年初春时节,我结婚了,将蜜月旅行目的地选在了北京。尽管两年前那次旅行已将北京的主要景点差不多都转遍了,但没有真正看到天安门就不算到过北京。我和妻子晚上乘火车从邢台出发,那时车速较慢,车厢内人满为患,摩肩接踵,一直到保定才有了座位。天亮之后到达北京,顾不上一路疲倦,立刻奔往天安门广场。天安门终于真真切切出现在视野中,登时心跳如鼓,忍不住高声对妻子喊道:“看,天安门!”近了,近了!忽然我脑海中出现了诗人贺敬之的诗句:“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回延安》)此时此刻的心情真的就是这样,夜思梦想的天安门就在眼前!雄伟庄严,巍峨矗立,金碧辉煌,美轮美奂……一切的形容词在此时都相形见绌,黯然逊色。想起我经常梦见的大瓦房,不禁笑出声来。是啊,再有想象力也无法想出天安门的磅礴大美。仰望天安门,耳畔不禁响起毛主席当年那响彻寰宇的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那一天,碧空如洗,春意盎然,宽阔的广场游人如织,和平鸽成群结队唿哨着掠过天空,一派祥和安宁的太平景象。这里是北京,是首都,是祖国母亲的心脏,谛听那强健有力的搏动,幸福的心情像花儿一样。我和妻子分别穿着米黄色和绛褐色的西式情侣上衣,依偎着在天安门前照了一张相,成为我一生最有纪念意义的照片。

1990年北京亚运会,我和妻子再次来到北京,来到天安门广场,不过这次多了一名成员——我三周岁的儿子。这个时候,我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思维,如果来北京不看天安门就不算到了北京。此时的广场花团锦簇,靓丽迷人,盛装迎接八方宾客,天安门在秋天的阳光下巍然耸立,让人肃然起敬。儿子在广场不停地奔跑嬉闹,在天安门前变换着各种动作拍了一张又一张可爱又调皮的照片。我很是羡慕儿子,才三岁就见到天安门了,而我直到22岁才真正实现了这个夙愿啊。这也是我们国家发展的写照,日新月异,一代更比一代强。

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原名承天门,清顺治年间改称天安门,是皇家举行重大庆典和发布重要政令的处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天安门才属于人民,成为国家的象征,成为寄寓炎黄子孙强烈情感的符号。

我爱北京天安门,我爱我的祖国,从小形成的教育理念已深入骨髓,铭刻在心。每当从电视上看到清早太阳升起的时候,国旗护卫队从天安门城楼威武雄壮地鱼贯而出,天安门广场万众聚集观看庄严的升旗仪式,不禁心潮澎湃,热血涌动。人不分男女老幼,地不分东西南北,我们共同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北京天安门,永远是我们的仰望,我们的热爱,我们共同的中国心。

我爱你,中国

□李卫强

我爱你,中国

用我的肢体

用我的血液

用我的精神

用我的荣光

用我所有一切一切

我爱你,中国

你的土地给我生命

你的山峰给我骨骼

你的河流给我血脉

你的花朵给我灵魂

我就是中国

中国就是我

我爱你,中国

你挥起巨斧

将天地开拓

你迈开脚步

追着太阳跋涉

你抟一把黄土塑成我

一个高贵的我

一个自信的我

一个美丽的我

我爱你,中国

我在菊篱边看见赏南山的你

我在破屋中看见寻广厦的你

我在秋千边看见嗅青梅的你

我在连营中看见弹长剑的你

吟三百唐诗讴歌盛世

赋一首离骚光芒四射

挥毫,铿锵合辙

落笔,千钧平仄

哦,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中国

我那么深切地爱你

我爱你寒雪里绽放的梅花

我爱你风雨中凋零的海棠

从风刀雪剑中走过

从惊涛骇浪中闯过

那是崭新的中国

那是青春的中国

那是浴火后展翅的凤凰

在地球之巅高歌

哦,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日新月异的样貌

我爱你逐渐强壮的骨骼

我爱你坚定不移的信念

我爱你筚路蓝缕的执着

我爱你挥斥方遒的潇洒

我爱你广纳八方的辽阔

你每一个跨步的瞬间

都让我捂住狂跳的心

哦,我爱你,中国

可爱的中国

□肖复兴

读中学,在北京汇文。这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校,富有革命传统。初一,刚进校门不久,见到班主任司锡龄老师,高中毕业后,他留校任教,从精神气质上富于朝气和激情。

第一堂课,司锡龄老师没有讲别的,先向学生们介绍了方志敏烈士与《可爱的中国》。然后,大段大段背诵了《可爱的中国》的段落。他的背诵充满激情,眼睛在近视镜片后闪闪发光,教室里一下子安静异常,只有窗外高大的白杨树叶“哗哗”作响,如同一片海浪,在为方志敏烈士与司老师伴奏。

“到那时,中国的面貌将会被我们改造一新……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这么光荣的一天,决不在辽远的将来,而在很近的将来,我们可以这样相信的,朋友!”

已经过去了59年,司老师背诵的《可爱的中国》,仍然令人记忆犹新,很多内容,依然能够背诵下来。一位英雄,一名老师,一篇文章,一次激情洋溢的背诵……对于一个少年的影响,竟然是一辈子的。那一年,我年仅13岁。

此前,我没有读过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司老师朗诵得好,方志敏写得好,那一连串的排比,水银泻地一般,把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抒发得那样激情澎湃,像国庆节天空中绽放的璀璨礼花,燃烧得每一位同学的心里,火热而明亮。

我渴望读到《可爱的中国》全文。没过多久,我在旧书店里买到了《可爱的中国》。这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对于一名13岁的少年,却是思想情感的启蒙读物;对于整个中国,应该说价值连城。这本著作恰在方志敏烈士牺牲之前写成,由鲁迅先生保存才得以出版,更突显其不凡的价值。

世上有很多书,汗牛充栋,连篇累牍,厚厚的如同砖头。但是,书从来不以薄厚论英雄,正如,人的生命价值不以长短为标准。方志敏只活了36岁,却顶天立地;他那本薄薄的《可爱的中国》,却是中国革命史和中国文学史绕不过去的一座丰碑。

回到家,我一口气读完《可爱的中国》。这本书还包括方志敏的另一篇散文《清贫》。我从未有过这样读书的激动,在那样贫穷落后、黑暗残酷而且时刻面临生命威胁的年代,方志敏对于祖国还充满那样深厚而不可动摇的感情,充满那样坚定而不可动摇的信心,寄托那么多美好的向往和心愿,这种博大的情怀,绝非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也不是仅仅靠生花妙笔可以描绘的。

在《可爱的中国》里,还有这样一段话,令人喜爱:“朋友,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我想你们有和我一样的见解,都觉得这位母亲是蛮可爱蛮可爱的。”然后,他以丰富的想象和真挚的情感,将中国温暖的气候比之母亲的体温,将中国辽阔的土地比之母亲的体魄,将中国的生产力、地下宝藏与未曾利用的天然力比之母亲的乳汁,将中国绵延的海岸线比之母亲的曲线,将中国自然美景比作母亲这样天资玉质的美人……

这些动人无比的抒发,让许多人心动。不知道,将祖国比喻成母亲,方志敏是不是第一人;我却是第一次看到,感到那样的贴切、生动、充满情感。他那一连串的排比,绝对不是修辞方法可以书写出来的,那都是对于祖国母亲这样一种深厚情感情不自禁又无可抑制的宣泄和流露,是心的回声,血液的奔涌。正如鲁迅先生说过的:从血管里流出的是血,从自来水管里流出的是水。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前些年,我第一次到美国,借住在一位回国探亲的留美博士的公寓里。他来美国差不多20年了,年龄比我小一些,也已经往五十上奔了。在他的书架上,摆满各种英文和中文的书,闲来无事,我翻他的书,忽然发现,居然有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竟是我当年买的小册子一样的版本,连封面都一样。突然,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重读这本书,那些曾经熟悉的几乎可以背诵下来的段落,迅速将我带回初一时的青葱岁月,想起司老师的激情背诵,想起自己买到这本小册子回家一口气读完,接着情不自禁地抄录……

这位博士从家回到美国时,我和他聊起了这本《可爱的中国》。他告诉我,读博时,从国内带来满满一箱子书,还海运了两箱子书,没有忘记带上这本《可爱的中国》。他很喜欢这本书,这本书会让他想起祖国。他问我:“这本书里还有一篇《清贫》,你看了吧?”我说看了。接下来,他便谈到方志敏在文中的一句话:“清贫,清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异国他乡,他的这一番话,让人难忘。那是他的,也是我的,对于祖国的一份感情、一份期望。

新农村剪影

□北 野

剪两架风车,贴在山岗

让秋风,把它们慢慢吹动

剪三五个南瓜,挂在树梢

像深山里寂静的铜铃

剪一群鸡鸭,让它们藏在沟渠

悠闲时浮于水面,恋爱时互相追逐

剪三两个扶贫人,站在桥头远眺

他们知风向,识水文

一个村庄经历的雷电、暴雨和沉睡

都将成为怀旧者的风景

剪一百棵枣树,栽在村头

树下用浓荫瞌睡,树上让秋天的风

把它们的果实涂得通红

剪几十个山村幼儿,像珍珠一样

模仿我五十年前,率领的那群

蓬头垢面的顽童,翻山越岭疯跑

但今天他们要围在窗前读书

干净,整洁,大声问好

个个都有红苹果的面孔

如果是戏嬉,喧嚣的田野,仍可以

为他们的身影恢复一次幻境

剪两片白云,放在村子上空

让它无风就低垂,有风就飘动

让它常常和炊烟连接在一起,这样

一所村庄所需要的

幽静、迷离和温馨就都齐全了

然后再剪一群诗人,不摇扇

不策杖,徒步而来,像少小离家

老大回的那些人,然后让他们

百感交集,怅然若失,一步三回头

家之春秋

□刘萌萌

家的解释是,家庭的住所,也就是住着人的房子。荒芜了人烟的房子不再是家,一个温情的家庭也少不得房子的支撑庇护。房子是树干,家庭是蓊郁的枝叶,充盈着清新的空气、雾状的或金线般的阳光,还有好听的鸟鸣,晨昏星月,四时之风霜雨雪,市井嘈杂。房子若比躯壳,活泼泼的家庭生活则是灵魂。没有灵魂自然是行尸走肉,没了肉体,灵魂则因无所依归而缥缈。房子自古便是民间生活的一个大命题。“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白发苍苍的声音随唐朝的风一直吹入父母的命运,吹到我幼稚单薄的生活里。

1981年的母亲,和“房产”这个陌生的词语联系得紧密而自然。“我去‘房产’看看,晚些回来。”“‘房产’的小林子没上班……”我晓得“房产”是什么,且和我们的生活有着直接关系。我们初来乍到,镇子上还没有自己的房子,焦虑的母亲跑“房产”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她有一次甚至带着我,一起去了严肃的、有着灰色铁门的“房产”部门。“房产”并不起眼,夹杂在一大片破落的平房中间,临街的铺面馆子也是清一色的上了年纪的老平房。母亲常打交道的小林子,眉眼稀疏,举止平淡,十分不惹眼。但她手上提着的印有海上红日的黑色人造革包,却深刻地留在我的童年记忆里。

作为城镇户口的双职工家庭,我们合情合理地分得一处公房。这是三间西厢房,光线稀薄黯淡,太阳未及照进屋子,便从檐头匆匆跃过。无论旭日初升的清晨,还是红日当头的正午,屋子都沉浸在日薄西山的昏昏暮色里。太阳要么在赶来的途中,要么在离去的路上。西厢房从来和“明亮”隔着一层昏暗的窗纸,我们裹在朦胧的光线里吃饭穿衣。上小学后,每逢星期天,房间里的灯泡从早亮到晚,经年昏暗的光线毛毛雨般洒落在田字格作业本上。西厢房的黑暗和潮湿,在我幼小的身体里埋下两条暗疾——近视与风湿。多年后,搬离西厢房,风湿不药而愈,近视却一直留在模糊的视线里,我四下打量的时候,不得不蹙紧眉头,显出心事重重的样子。

和房产有关的另一样物事是自行车。那时候,上班或逛街,人们多步行或骑自行车。母亲骑的是一辆淄博生产的棕色二六自行车,母亲骑着它上下班,骑着它买粮买菜,骑着它去各种地方办各种事,风里来雨里去,自行车立下了汗马功劳。

居住环境的恶劣,似乎一夜间滋生出来。先是山墙裂隙,再是檩木畸斜,后来索性发出“吱呀吱呀”不堪重负似的叹息。厢房像是垂暮的老人,衰朽、老迈,摇摇欲坠中一切变得岌岌可危。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母亲不再犹豫,果断决定买房。此时,公房已淡出日常话语,从一个时代的词典中飞快抹去。母亲喜形于色,描述即将迁入的新居——“加上院子,有六扇门”,口气透着得意。在她看来,房门越多,越复杂,越代表某种繁复的精致程度。东厢房里的邻居配合地咂舌、赞叹,仿佛面对的是一个刚从大观园里走出来的人。

上世纪90年代的大街小巷,散落重重叠叠的平房。母亲称羡同事的家院,说它是戏台上的“粉红墙锁深深院”。她羡慕坚固漂亮的围墙,更向往锁在深处难以企近的家院。栖身多年的西厢房,院墙也没有,过路的人,两条胳膊晃悠着,大摇大摆贴窗走去。夜里安静,踢踏有声,每一步都心惊。现在,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院子。乍入新居,我们像一窝新奇的喜鹊,在院子和房间之间窜来窜去,啄啄跳跳,畅快得很。要好的同事给母亲送来明晃晃的穿衣镜祝贺乔迁之喜。夏木荫荫时节,日光知趣地退让出清凉的屋檐;飞雪隆冬,阳光一寸寸铺到床上来,暖老温贫,熨帖人心。日子陡然亮堂起来。

时光进入21世纪,社会上诞生了一大批“千禧宝宝”。同时,商品房以随风潜入夜的低调姿态出现在县城低矮的民居当中。随后,楼盘的信息不断撞击着人们的耳鼓和视线,随着县城的拆迁,更多的人撤离平房,迁入“手可摘星辰”的空中楼阁。这距离我家搬入新居不过区区数年。2015年,我们结束了平房生活,开启“平步青云”的楼房时代。我那些委屈太久的书籍们,终于有了开阔明亮的立身处。卧房朝向北山,一早醒来,抬眼便是燕山余脉之悠悠。小区前的街道上,私家车潮水般驶过。车来车往的潮流之上,仿佛看到时光一浪浪退远,又一波波接天而至。

几十年岁月,也漫长也短暂。平凡的家庭生活变迁史,无意中窥见整个社会、时代的沧桑巨变。恰如我们先后更换的三处住所,我们的家国,正迎着光,向着亮,朝着更高远的地方,大步迈进。

岁月书香

□宁 雨

午后的蝉声格外欢实高亢,我相信它足可以遮蔽我闹出的声响,而不至于吵醒熟睡的母亲。我在偷偷干一件大事,打开家里那个神秘的红漆木柜,翻看一捆结着蛛丝落满尘土的书。“小孩子不许翻箱倒柜!”这是母亲的规矩。可是,有一天她打开柜门找东西,我无意间瞄了一眼,瞄到了这捆书,就不由心猿意马起来,以至于生出一个胆子,要逾越母亲的规矩。

那时候,村里极少见谁家有书,但乡亲们似乎都有书瘾。过麦之后,天气一天天热起来,一个胡同里住着的邻里,习惯午饭后聚在胡同口或者大树底下乘凉歇晌。不知谁弄到一本缺书皮少书页的书,就争相传看。有时候,一个人念,一伙子人支着耳朵听,活赛说书场。师范肄业的母亲,还当过很长时间念书人的角色。她给大伙儿念的书,有《林海雪原》和《连心锁》。

上世纪70年代后期,日子渐渐缓上来。干部们为了让村民过个正经书瘾,从遥远的地方请来说书人。说书是在晚上,连篇大套,往往要持续一个多月。说书人住在村里的日子,就跟过节一样。说书地点固定在五队的打谷场上,汽灯高高挂起来,照着安静的人群。那种影影绰绰的画面,后来经常出现在我的梦境。而那些梦终止的地方,不是忽然下起大雨,就是说书人的嗓子哑掉了。我是为听不了说书而吓醒的。

我想拥有自己的书,甚至想当个造书的人。这个小小的野心,是在偷看了母亲红漆木柜里的那捆书之后产生的。那捆书,是母亲上世纪50年代末读师范时的课本。我最爱的是其中的语文书。书中,全是一篇一篇的长文章,比我的课本好看得多,甚至比《林海雪原》里的故事也不赖。我至今难忘的是王愿坚的《党费》和《七根火柴》。

偷书看的秘密,最终还是向母亲坦白了。因为我看了好多遍的那本语文书坏了,书页散落一地。我懦懦地捧着一摞书页向母亲求饶,出乎意料的,平日里脾气暴躁的母亲没有骂我,更没有打我。她给我讲,书里的文章都是作家写的,印刷厂的排字工人按照稿纸上的文章,一个字一个字排成铅版,再用机器印出来,裁成一页一页,装订好,就成了书。出一本书不容易,印出来的书,读的人多,说明这书没白印。母亲做学生时,到印刷厂参观过,她有见识。她说,你要好好上学,大学里有图书馆,想看什么书看什么书,不用花钱。

1983年,我真的考上了大学。当时的河北大学图书馆,就坐落在南校区一进门左手边。馆前是个小小的花园广场,几株龙爪槐总是修剪得那么体面,彬彬有礼,不计晨昏迎候着爱书的学子。图书馆楼并不高大,但它是一个独栋建筑,四周绿树环绕,门前台阶两侧,植满茂盛的蔷薇花。第一次踏着高高的白色台阶走进图书馆大门,恍如朝圣之旅。我始终不知道母校的图书馆有多少册藏书,只记得我跟图书管理员之间一手交证,一手交书。管理员拿着借书条在一排排书架中穿行,那是我眼中的圣殿迷宫。当管理员的身影消失在书架尽头,我的心不由提起来。当她重新出现,手里已经拿着一本书,我的心便快乐地放下了。图书馆,有借阅大厅,还有优雅的阅览室,大学四年,我的课外时间大部分是在那里度过的。免费点单式阅读,成为终生难忘的幸福。

每逢假期,我总要借几本书带回家。自己看,也给母亲看,给妹妹和弟弟看,给左邻右舍看。邻居们多数人没见过图书馆,更不能想象图书馆的书,跟变戏法似的通过一个小小借书证一会儿借出来一会儿又还回去。那时候,收音机已经普及了,他们依然听书,在电台的长篇小说联播时间,家家户户开着“话匣子”。我从学校借来的书,带着图书馆的温度,在邻里间传阅。母亲说,什么时候咱村里也开个图书馆该多好。

大学毕业,我先在报社工作。我的工作成果,造出来的是报纸。报纸也飘着墨香,过年带几张回家,送给亲戚邻里,他们又惊讶又喜欢。那个跟在母亲身后到打谷场听书的小丫头,竟然会亲手编报纸了。

2007年,我到杂志社做编辑工作,小时候想当个“造书人”的愿望终于成为现实。我造的书,是连续出版的杂志,在母亲和亲邻眼里,杂志也是一种挺好的书。这两年,县里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有了大型图书馆,全县老百姓人人可以借书读。邻居锅台舅舅说,他每个集日都去一趟县城,连赶集带借书还书。县图书馆,有我编的《当代人》杂志,他每期必读。

送文学下基层,是我和同事们每年的必修课。每次下乡,我都要给乡亲们带上一捆精心准备的杂志。越来越多的村庄建起了农家书屋,那里有种植书、养殖书、教编织的书、教做饭的书,琳琅满目。我们的杂志放进去,书香里就掺进了一脉跃动鲜活的文学气息。那一刻,我总是感到无比神圣。

从在自家柜子里偷书读,到打谷场上听书、图书馆里借书,再到成长为一个造书人、送书人,我的书香故事从一个侧面映现着几十年间百姓阅读环境的变迁,国家书香社会的发展进步。

今年,杂志社的微信公众号开通了有声文学版,我把二维码发给了村里的乡亲。手机轻轻一点,就可以听读一本杂志、一个故事,他们很喜欢这种崭新又似曾相识的阅读体验。“比那时候的戏匣子方便多了。”母亲如是感言。

十月,我的祖国

□青小衣

十月,在石榴浓郁的香气里

听到的都是朴素的乡音,说着同一句话

祖国,我爱你

爱过的,还正在爱着

爱正一点点加大,加深,

每个人心头都有一团火

排着星宿的阵容,遥远而灿烂

这里是山的故乡,水的故乡

太阳和月亮的故乡

大海的故乡,河流的故乡

今天,水与水团圆,火与火拥抱

山与山互相喊话,彼此应和

大海穿上天空的蓝色外衣

嘴唇的浪花,一边翻滚,一边呼唤

喜马拉雅、昆仑、唐古拉、天山

昂起大地的头颅

秦岭、武夷、太行、南岭

伸出大地的拇指

青藏、云贵、黄土、内蒙古

挺起母亲的胸膛

黄河、长江、松花江、雅鲁藏布江

流淌着母亲的血脉,奔腾成龙的图腾

牧羊人的鞭哨,在山坡

甩得脆响,信天游的歌声

在苍茫的高原传唱。老阿爹拉起马头琴

奏出粗犷的长调,小阿哥弹起冬不拉

蓄纳天地万籁的声响

瑶族、侗族的后生用芦笙庆祝丰年

苗族、彝族的妹子用巴乌倾诉衷肠

波涛在时间中向前滚动,后浪推前浪

宽厚的脸庞闪烁着大海的光影

灯塔认领了远航的风帆

船桨认领了责任和使命

再稳健点儿,站在充盈生命的舞台

到处是熠熠发光的名字

再大胆点儿,挥手又是决策在握

时光的马匹一路尘埃滚滚奔跑而来

生命再也不能浪费了,再也浪费不起了

青春的生命,需要即日出发

中年的生命,需要重新启程

年迈的生命,需要铸成落日的鎏金

男人们铺开地图,寻找人生的制高点

女人们挽起发髻,伸出绵软的双臂抱住婴孩

一季季轮种。果子从青涩又长到金黄

生活的土壤滋生出多少惊喜

晒场上,收割的稻穗依旧诱人

那气息满眼。东边是黄豆荚,黑豆荚

西边是绿豆荚,豌豆荚

腰身硬朗的老人,正赤脚走过金黄的田垄

他听到生命爆裂的声响

村庄里,所有的故事都源于河流

有河流就有方向,活着就有奔头

门前的老树眼神依然明亮

还在狠狠地吮吸着泥土,满院子的花草

像挂在亲人唇齿边的笑意

而有花草的地方,就有柔软的泥泞

泥泞是大地母亲的教诲和叮嘱

无数出笼的念头汇成一个词:回家

车站、港口、机场聚满了近郊与远途的渴望

石头的行囊刻上了羽毛

风在海峡两岸穿梭,吹过来,又吹过去

五星花瓣的紫荆和白莲花争相斗艳

也许,并不是所有的出发都有回归

但是,有一盏灯白天黑夜在风中摇曳

十月,打开所有的镜头

挽留住无数个刹那的喜悦表情

祖国,你健步如飞一路奔跑的背影

今天,也请暂且停下来,擦把汗吧

月亮又在我盘膝而坐的意念里升起

我愿用一支横笛,配上季节的风

把内心的思绪吹给你,吹给等待幸福的人

十一

秋高气爽,星河滚烫

十月,金色的大地又镀上了一层中国红

到处是衔来好消息的喜鹊

微笑使脚底生风。我们心里带着太阳的金币

学着马匹奔跑,制造清风和自由

学着种子蓬勃,把脸儿和花朵混在一起

倾听内心深处的喧嚣和轰鸣 

责任编辑:张永猛

下一篇: 我热爱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