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中国光荣 我的见证】王三妮父子:铸鼎铭记党恩情 小康路越走越宽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9-09-26 03:51:02
语音播报

【中国光荣 我的见证】王三妮父子:铸鼎铭记党恩情 小康路越走越宽

视频摄制:记者董琳烨、桑珊、张晶

见证人:灵寿农民王三妮父子

铸鼎铭记党恩情 小康路越走越宽


[人物名片]

王三妮,男,1947年生,灵寿县南宅乡青廉村农民,2006年自筹资金7万余元铸成“告别田赋鼎”,捐赠给中国农业博物馆。

“会做青铜器的王三妮,过了胡同往西走。”在石家庄市灵寿县青廉村,72岁的农民王三妮是个名人。2009年,他自筹资金铸造的“告别田赋鼎”被收藏进中国农业博物馆。

“种田不交农业税,这可是开天辟地头一回。”王三妮说。

免了农业税,农民能省的“真金白银”有多少?

王三妮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04年,灵寿在全国率先取消农业税,7口人的王家2003年按每人76元的标准缴纳了最后一笔农业税,共计532元。2006年,全国延续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王家的14亩耕地享受国家粮食直补216元。两相叠加,相当于得了国家748元“实惠”,差不多是种粮收入的1/7,“那会儿我们村人均年收入才不过800多元,这笔钱很顶点事儿呢。”

古往今来,鼎作为重要礼器,国家每遇大事才会铸鼎铭记。对农民来说,免了“皇粮国税”,这是祖祖辈辈做梦也不敢想的好事。如今成真,王三妮下定了铸鼎的心,要把好政策记录下来。

一笔一画“刻”真情。“告别田赋鼎”上虽只寥寥百余字,讲述的却是王三妮最想说的心里话:“……我是农民的儿子,祖上几代耕织辈辈纳税。今朝告别了田赋,我要代表农民铸鼎刻铭,告知后人,万代歌颂永世不忘。”

2006年9月29日,“告别田赋鼎”诞生了,村民们聚集在王三妮家的院子里,敲着锣鼓扭起了秧歌。看似冰冷坚硬的青铜大鼎,承载着普通农民对党和国家热烈而真切的情感。

“祖辈都是农民,一辈子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农民的小康路越走越宽阔。”王三妮的儿子王英洁说,父亲凭着“爱琢磨”的劲头,成为一名青铜器制作匠人,建起了家庭作坊式的青铜工艺加工厂。子承父业,自己自小耳濡目染青铜制造手法,如今不仅是青铜器制造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还是一名农民企业家、小微企业主,正在创新创业大潮中追逐着“实现人生价值的大梦想”。

“2018年以来,国家也为企业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一次县国税局来厂宣传好政策,工作人员说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免增值税,这样算下来,一年里外里能省三四万块钱,给我们这样的小企业减轻了不少负担。”王英洁说,切身感受到政策带来的红利,前不久便萌生了像父亲一样的想法——铸鼎记事,感恩减税降费政策对小微企业的庇护。

“‘感恩鼎’通高201.9厘米,寓意2019年铸造;鼎足高70厘米,寓意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王英洁说,“铭记党恩、献礼祖国,这是农民的一份真心。”

6月27日,第四届石家庄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灵寿县举办,青铜文化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接待人数千余人,“感恩鼎”陈列展出,吸引了不少关注。王英洁介绍,为保护古中山国文化,挖掘灵寿当地文化,当地政府支持建设了这座青铜文化博物馆,馆内300多件青铜器,有一半是父亲和自己仿照出土的中山国青铜器铸造的。“赶上了时代发展的好机遇,县里帮助保护工艺,保护文化。”王英洁说。

青铜文化博物馆对外开放已有三个月,王英洁介绍,最近正计划在博物馆的基础上打造一个展现青铜器制作流程的研学基地,为前来参观的游客带来更好文化体验。他笑着说,“现在我又多了一个身份——青铜文化的推广人,时代变化带来身份的转变,但不变的是党和国家的利民好政策。”

王英洁的女儿王芊霖,刚刚十岁,今年暑假来青铜器博物馆里做起了小讲解员,介绍起“告别田赋鼎”头头是道,“2004年底,为纪念中国取消农业税,灵寿县青廉村农民王三妮自筹资金铸成‘告别田赋鼎’,鼎身高99厘米……”末了一句“王三妮就是我爷爷”,稚嫩脸庞上的小小自豪感,正是人民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在年轻一代中传承的真实印证。  (记者 桑 珊 董琳烨

责任编辑:张永猛

下一篇: “金凤”展翅,京津冀协同发展加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