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河北省政协成立以来有影响力重要提案摘登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9-11-20 03:47:22
语音播报

河北省政协成立以来有影响力重要提案摘登

围绕中心建言资政 服务大局凝聚共识

——省政协成立以来有影响力重要提案摘登

近日,河北省政协十二届十一次常委会会议公布了省政协成立以来有影响力重要提案名单。作为省政协庆祝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此次评选旨在展示人民政协在新中国7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独特优势,反映提案工作在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的有益探索。现将其中10篇摘登如下,敬请关注。

建立健全维护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长效机制10项保障制度

赵明晨

近期,对4个设区市11个企业961名进城务工人员开展了问卷调查,其中企业仅与29.4%的务工人员签订了劳动合同;仅有17.95%的务工人员参加了社会保险;务工人员工作时间,冬天10个小时左右,其他季节12个小时左右,月平均工资仅796.6元,且有18.14%的人员被拖欠工资。为此,建议在我省进一步建立健全维护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长效机制的10项保障制度。

1.建立健全劳动合同制度。应加快用人单位与进城务工人员签订劳动合同的进度,完善订立劳动合同的程序,依法抓好劳动合同的履行、变更、终止和解除等工作。

2.建立健全工资保障制度。根据国家对工资分配的政策法规,结合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劳动强度、劳动条件和劳动贡献,确定合理的工资标准及分配形式;尽快建立工资保障金制度,建立健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努力探索建立进城务工人员工资支付长效机制。

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工伤保险范围。

4.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特别对进城务工人员发放劳动保护用品,定期对他们进行健康检查。

5.建立健全劳动休息休假制度。坚持法定工作时间,如确需延长劳动时间,应事先进行协商,依法支付相应的工资。

6.建立健全职业培训制度。

7.建立健全劳动就业服务制度。使进城务工人员与城市劳动者在求职、考试、招聘、录用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发展和规范职业介绍机构;建立和拓展进城务工人员劳动就业服务平台。

8.建立健全劳动监督检查制度。进一步加强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检查工作,使其劳动监督检查工作人员能够适应监督检查任务的需要。

9.建立健全进城务工人员组织制度。最大限度地把进城务工人员组织到工会中来,建立双向与多边相结合的维权机制,千方百计地依法维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10.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制度。

(2005年提案)

科学治霾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郭 斌

针对我省大气环境越来越呈现出“复合型”污染特征,科学、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防治污染物排放的对策及措施,将对进一步改善我省大气环境质量、推动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保证。

一、目前我省大气环境污染治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发展与大气污染的矛盾。高速的经济增长,消耗全国1/12的能源,创造1/20的GDP、1/34的财政收入。

(二)能源结构与大气污染的矛盾。2012年石家庄市年消耗煤炭5000万到6000万吨,相当于近3个北京市的消耗量。

(三)产业结构与大气污染的矛盾。2012年我省电力、钢铁和建材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达86.2万吨和99.1万吨,分别占全省排放总量的64.3%和56.3%。

(四)机动车发展与大气污染的矛盾。2012年全年全省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总量647.8万吨。

(五)科学研究不足,缺乏科学有效的大气污染治理技术支持。

二、改善我省大气环境质量的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大气污染源解析及污染物二次转化的研究,明确大气污染治理目标。

加强我省气象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建设,建立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数据库,分析污染来源及其时空变化规律,为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提供依据,为大气污染治理进一步明确目标。

(二)进一步加强清洁能源利用的开发和研究,减少燃煤污染物排放。

(三)进一步加强污染治理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减少污染物排放。

开展典型城市扬尘成分和形态研究,建立典型城市扬尘排放清单。

(四)进一步增加绿化面积,提高吸尘和抑尘作用。

(五)进一步强化环境资源交易,建立我省节能减排市场体系。

优化河北省环境资源交易环境,实现与北京、天津接轨,高效率地开展区域性碳交易市场的探索与实践,实现节能减排的效益化与市场化。

(六)进一步科学利用环保资金,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

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提高排污收费标准,促使企业自觉地投入环境保护事业。

(七)进一步强化重污染预警机制,最大限度减少雾霾对民众健康的危害。

(2012年至2017年提案)

进一步发挥民营经济在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省工商联

民营经济在我省经济生活中具有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地位,是农村经济的主体,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渠道,是农村社会事业的建设者,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随着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民营企业家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浓浓的故土乡情,为回报社会、回报家乡,纷纷慷慨解囊,捐款捐物参与家乡的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蕴涵的巨大商机也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空前的机遇。

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次全新的过程,如何找到一条符合河北省实际,又能得到广大民营企业和农民群众认同的共建之路,我们提出如下建议:一要加大对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力度,营造村企共建的良好氛围;二要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确保农民持续增收;三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为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四要典型引路,逐步推开,将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引向深入;五要为新农村建设培育好新时代农民;六要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七要注重环境保护;八要提供资金支持,完善金融管控机制;九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主导意识;十要积极做好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引导工作。

(2008年提案)

河北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状况及建议

九三学社河北省委

一、我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

2002年底,我省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14个,面积27.98万公顷,占全省面积的1.49%。我省自然保护区的数量、面积都比较少,无论与发达国家还是与国内先进省份相比都有很大差距。

二、我省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建设保护区的认识不够

自然保护区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过程,短期内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作用可能不大,一些市县的领导对筹建自然保护区不够重视,认识不到位,使一些具有保护价值的区域未得到充分的保护,一些资源已经被严重破坏或开发利用。

2.保护区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机制不健全

我省11个保护区是近几年批准建立的,但多是批而未建,有的管理体制不顺,这些都影响了保护区的建设。

3.省级以下保护区建设经费严重缺乏

目前仅国家级保护区有专项资金投入,省级保护区尚没有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三、加强我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1.尽早落实自然保护区机构及编制

如果不落实机构、编制,保护区就形同虚设,也就没有有效的管理,更谈不上资源的保护。要明确林业为保护区的主管部门,建议加快设机构、定编制的步伐,以利于资源保护和管理。

2.加大对地方自然保护区的资金投入

我省自然保护区多数是在国营林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养能力差,只有加大投入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然保护。

3.逐步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尽快制定修订《河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条例》《河北省自然保护区条例》,推进依法行政。

4.不断提高管理队伍的素质

我省自然保护区管理队伍的素质不高,缺乏懂专业、会管理的人才。因此,提高人才队伍素质是保护区建设的当务之急,也是保护区长期发展的需要。(2004年提案)

关于加强我省食品安全管理的建议

民革河北省委

食品是民生之本,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和谐的协调发展。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高发、突发,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空前关注。

一、明确责任,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食品安全监管涉及质监、食品药品等众多部门和种植养殖、生产加工等多个环节。虽然食品安全法已实施,但机制还不完善。一方面,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还没全面落实。另一方面,政府负总责的要求还没完全到位,监管部门的职责还没充分履行。因此,必须明确管理责任,建立监管网络,严格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和问责制,将省、市、县三级食安办设为政府常设工作机构。

二、整合资源,夯实监管环节

一是落实监管标准。严禁在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收购、运输中使用违禁药物或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二是整合现有的监测和检测资源,对食品供应链进行全程监控。三是建立监管倒查机制。实行监管登记制度,便于全程监管和责任追查。四是加强偏远农村地区的监督力量。杜绝该区域的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行为。

三、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络平台

由各级政府食安办牵头,建立“食品安全网”,作为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协调管理、投诉举报、知识讲座的工作平台。定期向社会发布食品安全公告和年度食品安全报告。对假冒伪劣产品及时曝光,让社会监督。探索建立质量等级划分机制,制定切合实际的合格产品标准。

四、加大宣传力度,动员社会力量实施监督

一是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有效媒介,普及食品安全和相关法律知识,增强人民群众维权意识和监督意识。二是成立食品行业协会,形成行业自律、褒优抑劣的风气。三是设立有奖举报制度,建立举报信息网络,鼓励广大公民积极参与打击违法活动。落实举报奖励制度,重奖举报属实者。四是充分发挥各级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各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作用。

五、强化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在全社会形成重法纪、讲诚信的良好氛围;建立生产经营者诚信信息平台,大大提高失信成本。

(2013年提案)

关于我省节能减排促发展的建议

民建河北省委

河北是高能耗省份,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省单位能耗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何做好全省节能减排工作,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更好地解决节能减排和经济增长这对矛盾,建议:

(一)认真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把节能减排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逐级分解到各地和重点企业,把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政府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使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进入真正落实阶段。

(二)重点治理,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抓好“5小”(小火电、小造纸、小水泥、小制革、小印染)的专项治理和污染治理工作,抓好重点企业行业区域的节能减排,尽快推开“双三十”减排节能行动,及时总结成功经验,由点到面全面展开。

(三)适当调整经济发展速度,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十一五”后三年适当调整经济增长速度,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优先体现在节能减排措施和绩效考核指标上,并纳入各地区、各部门“十一五”后三年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

(四)尽快建立并完善自下而上的能耗指标统计体系。尽快建立一套自下而上、涵盖企业和政府部门的能耗指标统计体系和节能降耗指标体系,确定科学的能耗统计方法和节能降耗统计方法,使得节能指标考核有科学依据可循。

(五)尽快建立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充分发挥综合性咨询评估机构在节能工作中的作用。对节能专项报告和项目节能篇章进行严格把关,高能耗项目、使用国家明令淘汰工艺的项目坚决予以否决。按照合理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帮助企业完善节能措施,促进企业节能目标的实现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参与项目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监督检查,确保节能措施和能效指标的落实。

(六)严格执行节能减排一票否决制。未进行节能评估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核准或备案。评估达不到合理用能标准、未能通过审查的项目,一律予以驳回。(2008年提案)

加强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

民进河北省委

自《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以来,农村基础教育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农村教师队伍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教师队伍依然存在先天不足、后天失衡的突出问题:

一、学历达标率低,短期内难以扭转

目前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已基本达标,但大多是通过函授、自学考试等途径获得,所学专业与所教学科不一致,专业对口率低。

二、考评标准单一,农村指标偏少

实行评聘分开后,取得高、中级职称资格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获得相应聘任的几率远低于县城同等条件的教师。

三、优质资源不断流失,骨干队伍受到重创

城镇一些学校因师资力量不足,从农村选取优质师资补充,这直接导致农村学校骨干教师稀缺。

四、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教学能力亟待提高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等教育发展需要,教学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

建议大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一、科学制定教师培训工作方案和教师培训长远规划。建立教师培养、管理和使用等制度。健全市、县、学区、学校四级培训网络体系。

二、根据教育改革的需要对骨干教师队伍加强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双重培养。既培养出业务扎实、理念先进、乐于奉献、适合本土的骨干教师队伍,又确保他们干得好,留得住。

三、深入推进“三区支教”行动计划,加大中心城区选派优秀教师到村级学校支教力度。探索县域均衡配置校长和教师资源,建立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并在编制核定、职务晋升、聘用考核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四、教师生活补助条件标准向艰苦农村地区倾斜,按比例增加中、高职岗位用于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落实评先评优和绩效工资分配向村小学和教学点专任教师倾斜的政策。

五、建立和完善寄宿制中小学生活教师补充机制,并重点向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倾斜,加大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切实解决艰苦边远地区学校教师、特岗教师、支教交流教师、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教师的住宿问题。(2015年提案)

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不容忽视

民盟河北省委

近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但随着我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省内城市的灾害应急能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城市灾害的威胁仍在不断加剧,对于加强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此建议:

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灾害综合防治体系。设定全社会灾害管理的总体发展目标,制定科学的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综合运用工程技术以及法律、行政、经济、教育等手段,全面提高城市的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建立多层次的城市灾害管理和救援体系,制定科学应对城市各种极端事件的应急预案,构建全社会统一的灾害管理指挥、协调机制,形成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的合力,用科学的制度设计保障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是推进科技减灾,用现代科技提升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要大力发展防灾减灾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把科技减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要大力开展城市综合防灾体系的理论研究,开展各类灾害防治措施研究,掌握各种灾害发生的规律。要特别注意发挥信息和媒体技术在城市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发展数字城市、灾害情报网等高新技术,力争使我省安全减灾技术及工程技术等领域的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三是加大减灾投入,积极探索市场条件下城市灾害管理的运行机制。各级政府必须自觉担当起防灾减灾投入的主体责任。要制定保证城市减灾防灾投入的政策法规,对企业在减灾方面的投入做出强制性要求和规定,大力发展灾害保险事业扩大城市应急管理能力。

四是全民动员,广泛普及“预防文化”,强化全省人民的防灾意识。要通过各种形式,向广大市民广泛普及防御地震、火灾等灾害的常识,并在社会各个层面开展灾害防御知识和技术的培训工作。要特别重视对中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防灾教育,从小树立“预防文化”观念,增强安全防范意识,营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的良好社会氛围。(2003年提案)

加快高层次人才资源开发 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农工党河北省委

为了在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促进我省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提高各级领导对高层次人才重要作用的认识。充分发挥我省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作用,下设高层次人才工作办公室,统一负责我省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和资金管理工作;设立人才引进咨鉴小组,聘请专家学者参加,负责对引进人才进行评估和认定;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荐小组,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推荐我省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二是深化人才、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人才资源市场配置机制,调整和盘活现有高层次人才存量,积极引进我省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尽快制订实施我省高层次人才资源开发与培养的远、中、近期规划;建立河北省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大胆选拔、培养和引进中青年优秀拔尖人才,尽快补足科研启动资金。

三是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努力提高人才资源的增量和质量,合理调整院系结构,重新审定重点学科;大力培养和选拔学科带头人,有计划地选派一批基础好、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业务骨干到国外著名学府和科研单位进修深造;选择有条件的重点高校作为试点,实行教授年薪制。

四是鼓励省内外和境外专家学者或科技带头人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为我省企事业单位提供智力支持;积极支持高层次人才创办、领办高新技术企业。

五是建立重视人才价值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完善人才竞争与管理体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尽快制定高层次人才在住房、职称、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科研经费、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具有突破性的优惠政策,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来河北创业;支持高层次人才著书立说,保证其学术著作顺利出版;对我省制定的高层次人才政策及其落实情况进行一次认真清理和检查,推动各项政策的落地。

六是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加强与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联系,为我省引进高层次人才服务。

(2000年提案)

建议健全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省总工会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救济的社会救助制度,是保障下岗职工和失业职工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安全网”。

为了规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国务院公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我省即将出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将保障范围从过去的“三无户”扩大到城镇居民,使部分城镇困难居民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保障困难职工基本生活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据省总工会对我省军工、煤炭等行业的调查,部分城镇困难居民尚未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目前我省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由市县两级按比例共同负担,而部分省、部属企业地处县、区,企业规模较大,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职工人数较多,加上县、区财力不足,只有少数落实较好,有的部分落实,大部分没有落实。

鉴于上述情况,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街道、居委会的组织建设,强化街道、居委会的社区服务功能,提高其承担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日常管理及服务能力。

2.尽快出台我省《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使符合条件的城镇居民得到有效保障。

3.加强对财政薄弱地区的财政扶持,确保军工、煤炭等困难企业的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

4.加大宣传力度,增进每个职工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家庭人均收入的界定、申报程序等政策的了解。

(2000年提案)

责任编辑:张永猛

下一篇: 第六届京津冀协同发展研讨会在沧州举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