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大河之北·海洋篇②】蓝色宝库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9-11-21 03:58:07
语音播报

【大河之北·海洋篇②】蓝色宝库

渤海是我国内海,营养盐丰富,是众多虾、蟹、鱼类的产卵场、育幼场、索饵场,被称为黄渤海渔业的摇篮。

河北位于渤海腹地,海洋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曾盛产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红鳍东方鲀、牙鲆、半滑舌鳎、梭鱼、海蜇、毛蚶、青蛤、文蛤、杂色蛤、缢蛏等多种经济物种,中国对虾曾大量出口创汇,获全国地理标志的黄骅三疣梭子蟹、唐山河鲀在国内外市场也久负盛名。

在沿海的滩涂和潮间带上,还有占据了全省水产品总量半壁江山的海水养殖及相关产业:秦皇岛一带养殖的海湾扇贝占据了全国近7成市场,唐山养殖的红鳍东方鲀占全国出口河鲀的6成,而沧州海兴一个700户人口的小村已成为影响全球卤虫价格的卤虫交易集散地……

丰饶之海,带来的还不止这些。那些从海边湿地经过的候鸟,那些成长于湿地、盐碱地土壤中的各种植物,它们和谐共生,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渤海。

●海产的福地

>>揭秘鲜味之源

渤海开渔。 记者杜柏华摄

2019年4月23日,沧州黄骅市海鲜城早市。

清晨5时,天刚蒙蒙亮,这里已经人声鼎沸。

这个在8时就结束的早市,也是当地最大的海鲜批发市场。

早起的市民,在众多湿漉漉的水产品档口逐个询价。

一个挨着一个的水箱里,对虾、梭子蟹在冒泡泡,商贩们举着水淋淋的抄网,卖力地吆喝着各自出售的品种和价格,喊得最多的一句,是“满籽儿满黄”。

这个季节的当红海鲜是“口虾蛄”——也就是北方俗称的皮皮虾。雌虾几乎个个满籽儿满黄。

一年之中,皮皮虾最肥美的季节就在此时。

“此时的皮皮虾,品质最好的在渤海湾。”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原渔业资源保护处副处长崔校武说。

这是因为从唐山乐亭县大清河口向西,穿过天津,经黄骅、海兴再向东南,进入到山东半岛北岸的黄河口一线构成的渤海湾,属于粉砂淤泥质岸线,海底平坦,营养盐丰富,极其适宜浮游生物生长、繁殖。

“像轮虫等浮游生物,在生物链上都处于末端,给皮皮虾等游泳动物提供了绝佳的饵料,所以渤海又被称之为索饵场。”崔校武说。

每年清明前后,皮皮虾肉质饱满,味道鲜美,大量上市。这其中,尚未产卵的雌虾尤其肥壮。

“目前口虾蛄在全省海洋生物总量占比最大,年产16000吨,是现阶段河北渔业春季生产的主要捕捞对象。”作为专业人员,崔校武更习惯说皮皮虾的“学名”。他说,渤海湾的口虾蛄全部为海生,这是因为相对大多数海洋生物一年一次产卵,口虾蛄一年多次产卵,且产卵量巨大。

2019年7月8日,石家庄某大型连锁超市。

水产品区域的冰块上,铺着一层十厘米长短的虾,一旁的标签注明:海虾。

显然,这样的标注过于“大而化之”。事实上,这种虾的学名叫南美白对虾,作为一种外来物种,它只被允许人工养殖。

1988年引入中国的南美白对虾,是我国三大养殖对虾品种中单产最高的虾种,在全国沿海几乎都有养殖。但渤海的南美白对虾,口感更佳。

而这,不单单和饵料有关,也与南美白对虾养殖环境——盐田盐度高密切相关。

河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教授齐凤生介绍,与其他海域相比,渤海盐度是渤海海产品形成优势的原因之一。

河北省近海海域海水盐度平均状况为:表层盐度31.45,底层盐度34.23。春季海水平均盐度在32.5—33.4之间,均值为32.9,均高于环渤海其他省市产盐区(天津32.6,辽宁31.3,山东32.2)。

这些数字之间的些微差距,对于生活其中的海洋生物来说意义重大。

“随着环境盐度的增大,水产动物肌肉中的水分含量逐渐降低,灰分、粗蛋白和总糖逐渐升高。在盐度较高的水体环境里,海产品为了维持体内渗透压的平衡,必须要吸收较多的水分同时排出过多的盐分来适应外界的水体环境,维持其体内的稳定状态。”齐凤生说。

这也就意味着,海产品肌肉中的粗蛋白含量和总糖含量随养殖盐度的升高呈现出升高的趋势。

还有研究发现,随着环境盐度的增大,海产品的硬度、咀嚼度、弹性和紧密性均有升高趋势,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口感更筋道。

盐度,还与海鲜之“鲜”有着特殊的关联。

呈味核苷酸和呈味氨基酸是海产品中普遍存在的重要滋味物质,且呈味核苷酸和鲜味氨基酸共同存在时,对鲜味具有协同增强的效果,其效果强于等量的任何一种单类物质。而它们在海鲜中的含量,同样会随着盐度的升高而有显著增加。

“影响鲜味的另外一种重要成分是核苷酸,如一磷酸肌苷二钠(IMP)和一磷酸腺苷二钠(AMP),不仅单独呈味,而且对谷氨酸钠的呈味有增效作用——这两种重要的呈鲜味物质,也会随着盐度的升高而有显著增加。”齐凤生说。

渤海海鲜之“鲜”,恰恰来自于这片盛产海盐的海水。

>>扇贝与河鲀

渔民在收获扇贝。 揣连海摄

2019年5月7日,秦皇岛,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

张福崇是这里的副院长,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秦皇岛综合试验站站长。

“如今,全国餐桌上的每10个海湾扇贝,就有7个是咱河北海域养殖的。”张福崇不无骄傲地介绍,“河北抚宁、乐亭、昌黎三地的77万亩海水养殖所产出的海湾扇贝,产量占据了全国总数的70%。”

这个数据是惊人的。

事实上,海湾扇贝属于外来物种,上世纪80年代初期才引入国内。

“1985年,我分配到河北省水产研究所(现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1986年后,河北海域开始人工养殖海湾扇贝。”张福崇回忆。

海湾扇贝喜欢清水,所以更适合在秦皇岛、唐山基岩岩石海岸、砂质海岸一带人工养殖,沧州一带的淤泥质海岸则不适宜。

“咱们省这几个养殖扇贝的地方,河口众多,从陆地带入海中的营养盐也较多,且因为渤海的半封闭性,海水交换慢,这些营养盐大部分滞留在近岸水域,促使这一带的海水较‘肥’。”张福崇说,这都是扇贝的饵料——浮游植物所需要的。

渤海的养殖扇贝并没有浪费这“肥沃”的海水。

齐凤生介绍,我国北方海湾扇贝主产区,由于地理位置接近,其营养品质也比较接近——但以秦皇岛产海湾扇贝的蛋白质含量为最高,达到67.62%,氨基酸总量55.91mg/100mg,必需氨基酸18.24mg/100mg,呈味氨基酸29.46mg/100mg。

扇贝在近海水域养殖,5月初扇贝苗壳长只有2-3毫米,随着扇贝生长,不断分苗,“一般到8月初装入成品笼,成品笼10—15层,一层放40—45个。”张福崇说,扇贝养殖周期短,只需5个多月,到10月下旬就能长成商品贝。

这个能为我们的餐桌提供美食的养殖品类,对于海洋,还有着不为人知的回馈作用。

在陆地上,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固定在植被与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被称之为森林碳汇。海洋同样有碳汇功能。

中国工程院的一项研究显示,我国海水养殖的大型海藻每年可以从海水中移出碳30多万吨,养殖的贝类可以移出的碳更多,达到近90万吨。仅仅贝藻养殖这两项,每年就可以移出碳120多万吨。相当于每年造林50万公顷,生态效益显著。

除了碳汇作用,贝类养殖也能改善水质。“扇贝是滤食性贝类。”张福崇说,海湾扇贝以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有机碎屑为食,浮游植物吸收利用海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盐进行生长繁殖,将这些营养盐转化成体内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通过扇贝滤食,又把浮游植物转化成贝肉,当养殖户采收扇贝的时候,就间接地把海水中的营养盐转移出来。所以说,我省海湾扇贝养殖业对消减海水中的营养盐,降低海水富营养化水平及净化水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012年,河北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参加的原农业部“海水养殖产排污对海洋环境影响与减排技术研究”项目,对河北省海湾扇贝产排污系数及全年养殖产排污量进行了调查估算,确认浅海筏式贝类养殖,对养殖环境中的氮、磷有消减作用。

这项研究显示,每生产1kg扇贝,可从海洋中移除无机氮3.018g,移除磷10.013g。2017年全省海湾扇贝养殖产量42万吨,年移除氮、磷为1267吨和4205吨。(注:按2018年中国渔业年鉴数字,2017年河北省海湾扇贝养殖产量42万吨。)

相比价格亲民的扇贝,河北海水养殖的另一个高端品类在全国同样占比巨大。

2019年5月7日,唐山滦南南堡村村南。

唐山海都渔业集团董事长李卫东掀开门帘,眼前是河北红鳍东方鲀出口量最大的工厂化养殖车间。

黑暗阴潮的车间,一条刚捞出水的河鲀(俗称河豚),因受到惊吓腹部隆成了一个球状,它直径足有20厘米,白肚皮上密集的小刺也纷纷张开。

全国河鲀共有40多个种类,其中红鳍东方鲀因高蛋白低脂肪,肉质细嫩,被誉为河鲀中的“劳斯莱斯”,也被誉为鱼类之王。

目前,全国首批有资质养殖河鲀加工企业共5家(主要针对内销市场),其中4家主营红鳍东方鲀,唐山海都渔业集团是其中之一。

河北省是全国红鳍东方鲀苗种主产地,出苗量约占全国80%以上的份额。根据规定红鳍东方鲀鱼源基地苗种来源必须是省级以上良种场。目前,河北省只有唐山海都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和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取得省级红鳍东方鲀良种场资质认证。

不久前被授予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唐山河鲀,其实就是红鳍东方鲀。

唐山河鲀地理标志范围大部分水域为泥沙底质,适宜多种海洋生物栖息。海域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较好,海水清澈,海水水质符合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此外,唐山河鲀养殖区域位于渤海湾中心位置,内海海域水质稳定,河鲀因水质突变产生的应急反应少,有利于河鲀正常摄食生长,造就了唐山河鲀在同样生长周期内平均个体要比大连、丹东等地的河鲀大。这一带海水富含钾元素,也使得唐山河鲀肌肉中钾元素含量较高。

河鲀这种生物,对于普通人来说,并不常见。一方面是河鲀有毒的印象深入人心,另一方面,1990年国家卫生主管部门曾出台《水产品卫生管理办法》,其中明确规定:河鲀鱼有剧毒,禁止流入市场。

禁止流入市场,那么此前养殖出来的河鲀去了哪儿?

2016年之前,这些企业养殖的河鲀,几乎全部出口韩国和日本。

唐山养殖的红鳍东方鲀占到了全国出口河鲀的六成。

李卫东说,记者采访前一天的5月6日,活河鲀的出口价格是18.5美元/公斤,经过层层销售,搬到日本、韩国的餐桌上,红鳍东方鲀价格会翻番。

坊间有个传说:拼死吃河鲀。吃个河鲀要拿命换,另一方面也说明,河鲀的毒不是普通的毒。那么河鲀的毒藏在哪儿?

李卫东介绍,红鳍东方鲀的毒素主要集中在卵巢、眼睛、血液和内脏中。正确宰杀并处理之后的河鲀是可以安全食用的,在国外,河鲀大多用来切做生鱼片或涮火锅。

如今,河鲀的市场销路,正在悄然改变。

2016年9月,《关于有条件放开养殖红鳍东方鲀和养殖暗纹东方鲀加工经营的通知》出台,并公布了首批具有加工河鲀资质的5家企业,李卫东的企业是其中之一,也是河北唯一一家。

“经过我们公司专业处理的河鲀皮肉,完全是无毒的。”李卫东介绍,开放销售养殖河鲀市场以来,“我们在盒马鲜生配送的河鲀饺子和鱼片,销路都在稳定增长。”

河鲀这道美食,正在走入寻常百姓家。

>>梭子蟹与毛蚶

黄骅渔民展示捕捞的三疣梭子蟹。 新华社记者牟宇

2018年10月1日,沧州黄骅市南排河码头。

一艘刚靠岸的渔船马上被岸边等候许久的人们围起来,“有没有螃蟹?”

面色黑红的船老大,用两条暴起青筋的手臂从船舱搬出一筐挑出来的上等海货——一只比海碗大的螃蟹趴在一堆八爪鱼上,腿还在动。

“这只我要了。”

“我来得早,我先要。”

看两位顾客为这只螃蟹争执起来,船老大叉着腰,脸上露出开心的笑。他伸出两根手指,一位顾客略一犹豫,另一位已经掏出两张百元大钞递了过去。

仔细观察会发现,这只刚刚以200元高价成交的螃蟹,头胸甲呈梭形,接近蟹嘴的位置有三个凸起——这正是三疣梭子蟹的得名缘由。

三疣梭子蟹并不是黄骅独有,甚至不是渤海独有。2017年,黄骅南排河镇的21个渔业村陆上养殖池及沿岸开发的滩涂养殖池范围内生产的三疣梭子蟹,被授予“黄骅梭子蟹”农产品地理标志。

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指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

为什么黄骅这一带的三疣梭子蟹能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呢?

黄骅海水原良种繁育中心,是全省唯一一家国家级三疣梭子蟹原种场。

其负责人高洪江介绍:与其他海域的三疣梭子蟹品种相比较,黄骅三疣梭子蟹甲宽和甲厚较大;背部为淡青色,后缘和后侧呈紫色,无灰白色斑点分布,腹部均为灰白色;螯部发达,长节呈棱柱状,内缘具钝齿,螯足背面紫色,具灰白色斑点;前3对步足蓝色,指节紫色,第4步足拿节和指节扁平、宽薄;肝胰腺色泽为橙红色。

又是什么造就了黄骅三疣梭子蟹的不同寻常呢?

“黄骅所辖海区是渤海三疣梭子蟹重要的索饵场、产卵场和越冬场,也是多种浮游动植物生活聚集区,现已查明的浮游生物约50余种,底栖生物180余种。”高洪江笑着解释,这里四周有5000公顷盐场,水生动植物繁多,有丰富的卤虫资源,是珍贵的天然活体饵料库,是多种海洋生物的繁育场所。

独特的水质环境和淤泥质底部环境条件,造就了黄骅梭子蟹肉色洁白、肉质细嫩、膏似凝脂、味道鲜美的特点,尤其是两钳状螯足之肉,呈丝状而带甜味,蟹黄色艳味香,富含蛋白质、半微量元素铁、微量元素硒、多种氨基酸等。

除了黄骅三疣梭子蟹、唐山河鲀,河北海洋水产品,还有产于唐山丰南海域的黑沿子毛蚶被列入农产品地理标志。

毛蚶,也就是渔民口中的毛蛤,这种生活在泥底的海产品,吃法简直花样百出,水煮毛蚶口感鲜嫩,凉拌毛蚶韧劲十足,剁馅做蒸饺更是鲜得仿佛把大海包进了面皮。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丰南黑沿子镇的渔船主要以捕捞毛蚶为主,当时的主要作业由生产队牵头,每个生产队都有1-2块半个足球场那么大的晒货场,蚶子堆积成山。

剥下来的毛蚶壳多到可以用来铺路——过去黑沿子一带的乡村小路基本上都是由毛蚶壳铺就的,晴天不扬土,雨天不粘脚。

全国各地海域几乎都产毛蚶,为什么黑沿子的毛蚶能脱颖而出呢?

这和黑沿子毛蚶的生长环境有关。

唐山丰南区位于华北地层区的燕山分区,受燕山构造运动和渤海海相沉积的影响,形成构造堆积冲洪积平原和滨海低洼平原。黑沿子毛蚶农产品标志保护区为河口地貌,底质为淤泥质,潮汐为半日潮,一日两潮,潮流为顺河流南北流向,流速约为0.5米/秒,纳水充足。毛蚶喜欢在泥砂土、溶氧适度、含盐适度的水体里生长,黑沿子具备毛蚶生产育肥的最佳生态环境。

从2015年起,张福崇负责的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秦皇岛综合试验站,在黄骅开始了毛蚶池塘养殖试验。“去年基本解决了毛蚶养殖的越冬问题。”张福崇说,目前,我们吃的毛蚶主要是天然野生的,价格不断上涨,最高价格到20多元一斤,“就全国海水养殖来看,池塘虾蟹鱼和贝类混养,作为一种先进的生态养殖模式,正在成为一种趋势。贝类不仅能净化水体,改善水质,还能增加养殖收入。”

更为重要的是,渤海黑沿子毛蚶增养殖如果能进一步推广,在提高产量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还可以保护本地物种资源,“让子孙后代都能吃到我们本地的毛蚶。”张福崇期待。

●海边生物链

>>“水体软黄金”

乐亭县姜各庄镇一处海参养殖基地的工人在展示刚捕捞的海参。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渤海除了海鲜味美,还有一个别号:饵料场。这是由于从渤海入海的河流众多,沿岸河口浅水区营养盐丰富,饵料生物繁多。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描述的其实是大自然的一条生物链。

2019年7月8日,沧州盐业集团长芦黄骅盐业有限公司制盐三场场区。

刚下过一场雨,路有些泥泞,穿过盐池之间的小路,就看见每个盐池边都有些许泛白的盐晶体。不过,这不是记者当天采访的重点。

真正吸引我们的,是让风刮起来并聚拢到盐池一角的泡沫里,隐藏的一种比原盐价格高出数百倍的生物——卤虫。

在海洋的生物链里,处于相对末端的卤虫素有“水体软黄金”之称。

卤虫的形体像一把毛刷子,它通常有11对扁平叶足型附肢,少数有17—19对,具有呼吸和运动功能。这一点和多脚的蜈蚣有点类似。卤虫还拖着一条尾巴,尾节的端部有两个小叶状分叉,小叶不分节,顶端列生若干刚毛。不过,这个组成复杂的小家伙,最大也就1.5厘米长。

“全球针对卤虫的研究有200多年的历史。但作为水产动物饵料应用,是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的。”河北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管越强介绍,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孝威教授首次发现了我国的卤虫卵,经十余种海产鱼苗培养试验,证明卤虫无节幼体是仔鱼、稚鱼的优质活饵料。

卤虫这种奇特的生物,耐盐范围极广,特别能忍耐高盐,甚至能生活在接近饱和的盐水中。

2019年7月9日,沧州海兴县张皮村。

张皮村海林水产饲料有限公司院内,机器发出轰鸣,开放的进料口能看见被搅拌起来的类似细沙一样的颗粒物上下翻飞,隔壁的包装车间,铁皮罐里装的就是烘干之后的卤虫卵。

“你抓一把感受下。”海林水产饲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梁树尧说。略带咸腥味的卤虫卵握在手里更像是盐碱地常见的干沙土,细腻的颗粒在掌心里滑动有种丝绸般的触感。

梁树尧是村里最早从事卤虫卵打捞、加工并销售的村民之一。他回忆,上世纪90年代,有老外到村里收卤虫卵,当时卤虫以及卤虫卵并没有人注意到它的价值,“收购价5元一斤。”而当时国际市场上,加工后的卤虫卵已经十几万元一吨。

张皮村人就此发现了商机。他们甚至远赴青海盐湖收购卤虫卵,并逐渐在二十多年间,形成了当地的卤虫卵加工产业。

梁树尧拿起一只空罐用手指弹着说,“这一罐能装15盎司(约合425克)的卤虫卵,按照2018年的行情,可以卖到300多元人民币,比婴儿奶粉也不便宜。”

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可以被称为一种“婴儿奶粉”——只不过,这种“奶粉”是专门用来繁育价格较高的海产品苗种。

相距几十公里之外的黄骅市海防大道上,几乎所有繁育三疣梭子蟹、中国对虾以及半滑舌鳎的苗种场,都会用到卤虫卵做饵料。

管越强对张皮村印象深刻——他的硕士论文《渤海湾海丰盐场卤虫的生活史和种群动态》就是在海兴县海丰盐场做调查写出来的。

“卤虫是鱼、虾、蟹幼苗极为理想的天然饵料,不仅能提高鱼、虾、蟹幼苗的成活率,而且能作为载体使幼苗有效地吸收药物从而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管越强说,卤虫作为盐田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可净化卤水、防止渗漏、提高盐的质量与产量。

沿海地区北起辽宁南至海南都有分布,以辽宁、河北、山东三地的渤海海域最适合卤虫生长、繁殖,卤虫卵的质量也最高。

很难想象,只有700户人口的张皮村,在整个渤海卤虫卵的经营中占据80%的份额:全国每年500吨左右的渤海卤虫卵产量,在张皮村加工经手的就有400吨左右。除了销往全国各地,张皮村的卤虫卵还远销至俄罗斯、泰国等地。

张皮村甚至被业内称为全国三大卤虫卵集散地之一。

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在卤虫卵产业上实现了突破传统意义的“靠海吃海”。

这一点在卤虫卵的价格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以今年的价格为例,渤海卤虫卵大概30万一吨,盐湖卤虫卵10万一吨。”梁树尧介绍,这是因为,渤海卤虫卵颗粒更小,一克约含30万粒虫卵,而盐湖卤虫卵一克只有18万粒左右。

“渤海卤虫的蛋白要比盐湖卤虫高出20%,另一方面,渤海卤虫卵孵出的无节幼体较小,对于饲养经济价值高的海产品更易吞咽。”梁树尧扳着手指夸起渤海卤虫。

令人惊讶的还有,渤海卤虫卵在零下30摄氏度的冷库中,保存3年后仍可以孵化出卤虫。卤虫卵被育苗场购买后,并不直接投喂,而是孵化24小时得到卤虫的无节幼体,这才是幼苗时期所育苗品类的食物。

卤虫产卵量惊人,每年的7-10月,当地人就会用细网到盐田中打捞卤虫卵——这种网120目,而我们平时家用的纱窗不过30目。汇集起来的卤虫卵,由梁树尧等经营的公司进行干燥,达到12%含水量的国标后进行出售。

这样大规模的捕捞,卤虫卵会不会被捞干净导致灭绝呢?

梁树尧摆摆手,“一方面是卤虫卵太多,另一方面是很多盐场也在有意识地进行播种,每年开春用头一年储藏的卤虫卵投放盐池,以增加卤虫卵的数量。”

即使如此,一亩盐田也不过收获几斤的卤虫卵。但这对于只需投喂十几天的高经济海产品繁育来说,已经足够。

>>美丽的过客

渤海海岸线。 潘如辉摄

2018年10月2日,黄骅市南大港湿地。

“开船啦!”

船工大喊了一嗓子,打着发动机,晃晃悠悠的游船向着芦苇深处驶去。

密密匝匝的芦苇,随风摇晃着高大的躯干,不时会有不知名的鸟儿飞出,艳丽的羽毛引发游客一阵阵惊呼,拿出手机快速抓拍追逐。

芦苇是一种多年生根茎大型禾草,各种有水源的生境里,常以其迅速扩展的繁殖能力,形成连片的芦苇群落。河北沿海地区的芦苇分三种群落类型:分布在沧州南大港水库、唐海南部等地的常年积水型芦苇群落,春天草绿色,秋季黄绿色;季节性积水型芦苇群落;分布在唐山菩提岛北部的旱“洼”型芦苇群落。

“芦苇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奇妙植物。”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5楼实验室,教授赵建成推推眼镜说,正是芦苇、碱蓬、柽柳等盐生植物构筑了鸟类在沿海地区孵化、生长和繁育的栖息地。

含盐量1.5%以上的土地中,很多植物已经无法生存,但被誉为滩涂裸地先锋植物的盐地碱蓬群落却可以生长得非常茂盛。这种群落有着鲜艳夺目的紫红色外貌,在滨海地带极为醒目。

分布在黄骅古贝壳堤一带的酸枣灌丛和分布在粉砂淤泥质海岸和砂质海岸的柽柳灌丛,是另两种很有代表性的沿海植被。

这些植被在沿海构建了一个小的生态环境,对于旅飞过此的鸟,非常重要。

普通人可能很难想象,一只鸟是怎么跨越大洋大洲,一年年,一代代,沿着同样的路线迁徙的。事实上,它们依据的可能是星辰、地磁,也可能是地貌。

而在地貌中,海陆交界是鸟类的依据之一。

同时,选择海陆交界迁徙,也意味着沿途能进行食物补给和有地方栖息。

“东亚—澳大利西亚线路,是世界几大鸟类迁徙通道之一,它涵盖了中国的东部地区,包括渤海。鸟儿们冬去春来,在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往返迁徙,年年如此。”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侯建华介绍。

“根据迁徙的特点,我们可以把鸟分为留鸟、候鸟和迷鸟。”侯建华说,其中候鸟又分为冬候鸟、夏候鸟和旅鸟。留鸟是指终年留居在某一地区、不进行迁徙的鸟类;旅鸟则是指既不在此地繁殖又不在此地越冬而仅在迁徙途中途经某地的鸟类。

途经河北海域沿岸的鸟类,大多是旅鸟。

2017年,全国开展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普查,河北省多地同时启动同步调查。“这次同步调查的数据相对准确,因为同一只鸟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出现在两个地方。”侯建华参与了这次调查。虽然调查的具体数据目前还没有公开,但粗略统计,河北境内的鸟类种类在400-500种之间,包含了途经沿海的各种水鸟。

鸟类,是一个统称。如果了解鸟类,对每一种鸟都叫得上名字来,会发现鸟有着另一种可爱。

“就拿红腹滨鹬说,每年会从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一路向北,跨越大海一直飞到中国唐山,这期间体力消耗会导致它的体重大幅下降。直到曹妃甸一带的浅滩,它们才会停下来补给,猛吃一个月左右进行恢复,下一站直飞西伯利亚地区。”侯建华说,近些年科研人员通过对鸟类进行环志,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鸟类的迁徙路线,但依然无法解释很多鸟类的行为。

更有趣的是,鸟也有记忆。

“曾有一只被救助的鹤,按照鹤的迁徙路线,它们的种群会在救助地附近停留补充体力,但是唯独这只鸟,会越过这个地方。”侯建华分析,这只受过伤的鸟也许对受伤的地方心存畏惧,这种畏惧甚至改变了它祖辈多年形成的迁徙习性。

旅鸟的迁徙,也不是一窝蜂地扎向目的地。在研究中,侯建华发现,迁徙鸟群每年春天来到渤海沿岸时,一般是雄鸟先来占区,其次是雌鸟,最后是弱鸟和小鸟。这时,已经占区成功的雄鸟发动求偶攻势,通过不同的求偶方式,在渤海完成繁殖育雏,秋天再飞。

这就为渤海沿线北戴河湿地、滦河口湿地等地形成高端旅游观鸟经济奠定了基础。

夏季的秦皇岛,游人如梭。游客们指着展翅的海鸥兴奋地大叫,“海鸥!”

在鸟类专家眼中,海鸥与海鸥也不同,仅秦皇岛一带就有26种鸥。

黄骅盐场的盐田边,毛色艳丽的鸟成群地飞起降落,在浅水中寻找食物,透过沧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孟德荣的观鸟镜,可以看到:翘鼻麻鸭、赤麻鸭、银鸥……

这些小生命中,不乏多个国家保护动物品种。比如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稀有物种的大鸨,以及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等。

在唐山、秦皇岛、沧州甚至形成了爱鸟人士自发组建的护鸟团队,他们自觉救助那些落单、受伤乃至中毒的鸟,帮助它们回到群体中去。而且,加入这个队伍的人逐年增加。

这些鸟的存在,意义重大。

“鸟类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类别,是生态系统稳定的一个层面,对它的保护有助于生态平衡,也有助于维持物种多样性,更有助于保护物种基因库。”侯建华说,不管是海洋还是陆地,每一种生物的存在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它们,其实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养殖新版本

>>突破和遵循

渤海沿岸渔船。 潘如辉摄

2019年5月9日,沧州黄骅市南排河镇季家堡。

和村子一条海防大道之隔的河北鑫海水产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院内,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付仲正在车间进行单环刺螠育苗。

单环刺螠,俗称海肠。是一种两头尖尖,长圆筒形的螠虫动物。以海肠为原料的韭菜海肠,被誉为胶东名菜。

单环刺螠,个体肥大,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人体必需氨基酸和纤溶酶、多肽、糖胺聚糖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由于捕捞这种海产品的野蛮和破坏性,现已禁止捕捞。

“这个项目完成了单环刺螠的亲体培育、人工授精、选幼及培育,现已到幼虫阶段,现在这里的幼虫有1.5亿尾。”付仲指着育苗池说。

单环刺螠栖息于泥沙底质中,属滤食性和渣食性生物,以水层中悬浮性颗粒状有机物为食,对食物颗粒无选择性;对环境温度、盐度、溶解氧的变化有较大的耐受能力,这些特性决定了其养殖管理简单,成本低。

另外,单环刺螠栖息于泥沙底质,滤食性等生活习性,决定着其可与海参、虾、蟹、鱼等混养,用以改善池底生态环境,在国家推进环保和养殖尾水处理的今天,用生物治理可以说是首选。

“再过十来天,这些苗就得移到乐亭去。”付仲说,这是因为,5月中下旬的黄骅海域,平坦的滩涂将海水摊薄,阳光照射提高了海水温度,浅海水温能达到30摄氏度,而海肠生长的适宜水温为23度,如果采用制冷机降温成本太高。

科技在进步。但是科技再有所突破,也仍然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人类只能在遵循这些规律的基础上,对大海加以开发利用。

这一点,在中国对虾的养殖繁育上,体现的更为明显。

走进鑫海公司的二、三车间,对虾发育的不同阶段—无节幼体、溞状幼体、糠虾、仔虾分布在不同池子里。“我们做对虾育苗的目的是生产1厘米的虾苗用于增殖放流,今年要完成3亿虾苗的放流任务。”付仲说,中国对虾育苗从购进亲虾开始,经过亲虾培育,产卵、幼体培育的不同阶段,完成生产需要两个月。

中国对虾,个体大、味道鲜美,是制作油焖大虾最好的原料。因过去在北方市场上常以“一对”为单位来计算售价而得名。

中国对虾生活在黄渤海海域,每年秋末,从渤海到黄海东南部深海区洄游越冬。来年春北上,形成产卵洄游。

“4月下旬中国对虾中的雌虾,洄游到渤海莱州湾、渤海湾及辽东湾各大河口附近产卵。”管越强说,渤海丰富的饵料,是中国对虾洄游产卵的重要因素,中国对虾的洄游不仅是对虾类中最具特点的,也是洄游距离最长的。

渤海50岁开外年纪的渔民都能记得,一度,在中国对虾的捕捞季,一网下去,“捞上来的中国对虾,比男人的巴掌还长。”

但那都是曾经了。黄渤海的中国对虾捕捞,在上世纪70年代达到顶峰,随后在上世纪80年代资源量和捕捞量均出现大幅下降,这都说明天然资源是有限的。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赵法箴院士主持了国家攻关项目“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这项研究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就获重大突破。

由于及时推广,1982年全国对虾人工育苗量比1979年提高52倍,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人工虾苗量最高的国家之一。

全国对虾养殖产量也从1978年的450吨增至1991年的近22万吨,1981—1992年养殖对虾的直接产值累计超过400亿元。

这项成果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长期依靠捕捞天然虾苗养殖的被动局面,不仅推动了中国对虾养殖事业的大力发展,而且对海区放流虾苗的资源增殖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养虾大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要不是1993年那场席卷全国的虾病,现在咱渤海的中国对虾也不至于萎缩。”付仲叹口气说。

这场虾病,叫白斑综合征。迅速席卷了包括养殖和野生的中国对虾品种。

那之后,中国对虾养殖锐减,2000年后几乎没有这一品种的养殖。

2005年河北省开始做中国对虾增殖放流,恢复渔业资源。2005年前中国对虾捕捞产量100吨左右,放流以后的2006年达到1000吨,效果显著。

目前,在曹妃甸海域,有部分海水池塘利用黄海系列中国对虾和红鳍东方鲀套养的方式,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病害,只是中国对虾现状的成因之一。

如今,春季的渤海湾,已见不到洄游的中国对虾亲虾,资源衰竭、环境污染等等都是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

“中国对虾产量骤减,1988年引入中国的南美白对虾因它能抗白斑综合征,在1993年以后养殖规模迅速扩大,成了餐桌上的主力。”管越强说。

“白斑综合征至今仍未攻克。”崔校武介绍,目前,中国对虾尚在继续育苗,用于海洋增殖放流,以期这个曾经辉煌的渤海产品,还能形成繁殖群体,虽然,暂时找不回当年的鼎盛。

不过,像付仲和管越强一样的水产科研工作者们,仍在渤海边努力探寻解锁白斑综合征的钥匙。

>>增产和循环

工人在展示刚捕捞的河豚。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你能想象吗?作为一个有近千里海岸线的沿海省份,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北全省水产品一半来自白洋淀,海产品占比微乎其微。”崔校武说,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老百姓的餐桌对水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

水体自产有限,这个问题怎么破?

河北沿海养殖技术已有200多年历史。

《河北省志·海洋志》记载,唐山丰南一带,早在二三百年前就纳潮采苗粗养鲻鱼,称为“港养”。河北养殖对虾也有一百多年历史。

但直到1980年,全省的海水养殖产量只有1046吨,仅占海洋渔业总产的1.2%。

1985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的《关于放宽政策,加速发展水产业的指示》提出,力争到上世纪末全国水产品产量翻两番。用三五年时间,分期分批解决大中城市吃鱼难问题。

靠海吃海,河北的鱼、虾、蟹等各类海水养殖由此开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89年,河北海水养殖产量为31434吨,占海洋渔业总产的19.8%,比1980年增长了30倍。

36∶64,这是2018年河北海水捕捞和海水养殖的比值,其中海水养殖产量已经占全省水产品总产量的47.5%,海洋捕捞占20.6%。

换句话说,河北水产品的产量中,来自海水的占据了68%,海水养殖产量已经接近全省水产总量的一半。

那么海水养殖百无禁忌吗?答案是否定的。

5月6日,秦皇岛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

靠近东山浴场的一处办公区,副院长孙桂清正在忙碌,她介绍,我省海水养殖方式主要有四种:浅海筏式养殖、工厂化养殖、池塘养殖、浅海与滩涂底播增养殖。

这其中浅海筏式养殖面积86万亩,主要养殖品种为海湾扇贝,年产量约42万吨。海水工厂化养殖,主要养殖品种为鲆鲽鱼类、海参、对虾,年产量1.11万吨。

海水池塘养殖面积32万亩,主要养殖品种为鱼类、对虾、三疣梭子蟹、海参,年产量3.7万吨。浅海与滩涂贝类增养殖面积25万亩,主要增养殖品种为杂色蛤、毛蚶、魁蚶,年产量3.1万吨。

海水养殖为餐桌提供美食的同时,也会带来少许海水污染。

“传统的工厂化养殖,修砌水泥池,把海水导入养殖区,养殖的尾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入海。这种养殖方式除了养殖用水量大,尾水中还含有少量残余的饲料、养殖产品的粪便及溶解性氮、磷、有机碳等物质,流入大海将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水平提高。”孙桂清说,现在不仅是环保形势倒逼海水养殖要更注重节水减排,养殖本身也要关注到海洋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019年5月7日,唐山滦南南堡村。

唐山海都渔业集团的河鲀养殖车间一侧,推土机正在轰鸣,工人们穿着雨鞋在埋头作业。

李卫东指着这片工地说,这是他正在扩建的河鲀养殖车间,“我们要上循环海水养殖系统,这次投建,就要一步到位,环保形势只会越来越严格,必须要走到前面。”

李卫东所说的循环海水养殖技术,是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的技术创新项目研发成果。2012年这项名为“封闭式循环海水养殖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示范”的成果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获得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三等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最先在河北鲆鲽鱼类养殖中得到推广应用。

“简单说,养殖尾水经过沉淀、过滤、曝气、生物净化、增氧、调温、杀菌消毒等处理,实现循环利用。”孙桂清说,使用这一系统,只有5%-10%的尾水进入外循环,其余水进入养殖系统得到再利用,“这不仅可以减少养殖污染,还可以增加产量,提高养殖产品品质。”孙桂清说,目前全省已经推广20多万平方米养殖范围。

实施海水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具有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的双重优势,在促进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同时,有效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的大势所趋。

2017年我省海水工厂化养殖面积330万平方米,“如将全省海水工厂化养殖进行升级改造,全部实行循环水养殖,则每年减排养殖尾水至少12亿吨。”孙桂清对此信心满满。 (记者 白 云

除了提供鲜美的海产品,大海还馈赠了一种关乎国计民生的产品:盐。从原盐到食盐,河北沿海制盐的历史能追溯到2000多年前。甚至有城市因盐而生,因盐而兴。盐是怎么来的,制盐工艺又有哪些发展,现在的海水制盐又是如何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关注《大河之北·海洋篇》第三单元。

感谢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为本文采访提供的帮助。

责任编辑:张永猛

下一篇: 赵英:倾情传承白求恩精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