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 分享
  • 国内知名专家为河北青年作家问诊把脉:文学作品要有细节还要有思考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20-07-31 14:51:15
    语音播报

    国内知名专家为河北青年作家问诊把脉:文学作品要有细节还要有思考

    “河北的一些青年作家,往往写得太‘老实’,一招一式一板一眼地再现人们感同身受的日常现实,这种写法容易引发读者共鸣,但单纯描摹生活的模样,不足以支撑起文学所要表现的世界。”在近日举办的河北青年作家线上改稿活动中,来自《人民文学》《十月》《当代》《中国作家》《小说选刊》等著名文学期刊的部分专家如是说。专家们表示,文学作品不仅要提供生活细节和质感,还要提供对生活的思考和判断。

    阿·托尔斯泰曾把语言喻为“一种非常神奇的电波”,作家就是利用这种电波把“自己的感情、美妙的幻想和各种思想”传送给读者。因此,作家需要对语言有精益求精的态度,要有进行审美挖掘的能力,精心锤炼语言。在《青年文学》主编张菁看来,我省青年作家杨辉素短篇小说《只余敬业》,讲述职场人面临的困境,主题贴近生活,有生动的叙述细节,但若能深挖一层,探寻精神层面存在的问题,则更贴近文学本质。作为“95后”作家,闵芝萍的写作一贯成熟、沉稳、冷静,《中国作家》主编程绍武在点评她的小说《还音》时认为,作品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相对陌生化的生活场景——剧组生活,无论叙述、人物、故事、情绪、氛围,作者都能稳稳把控住,但小说里有些地方表达不清晰,在语言上还应更精准。

    作家要想走得长远,应跳出舒适区,摆脱已有的写作或思维惯性,尝试多种可能性。焦冲中篇小说《天灯》描写了现代农村的一场婚姻悲剧。《当代》编辑部主任石一枫认为,焦冲的写作具有时代概括性,作品绵密细致,充满生活气息。缺点是有些情节在情理之中,没有超出人们的常规认识。张菁也表示,作为写作者,要对自己的写作有清醒的反思和认知,在写作过程中应跳出舒适区,不断打破自我固有的写作经验,体现出社会的多元,持续挖掘生活表象背后的人生真谛,而不是一直躲在早就习以为常的角落里。

    对于蓬勃生长的文学新秀“95后”贾若萱和“80后”王芝腾,《人民文学》编辑李兰玉和《西湖》主编吴玄给出的建议是,年轻作者的探索与追求值得肯定,但要有现实的基底。青年写作能给文学带来新的可能,不应局限于写出个人的喜怒哀乐,还应对现实有深刻认识与了解,发掘群体和时代的共同情感。

    “专家一对一精准细心的指导,能够让我认识到作品在主题、结构、语言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作家焦冲十分珍惜改稿机会,他认为除了收获专家指导,还能开拓视野,为自己的创作提供新的视角和素材。作家刘荣书则表示,通过改稿活动,找出自己写作的不足,调整自己的写作状态,是一个省察和积蓄力量的重要节点。

    “举办改稿活动是培养青年作家的重要举措之一。专家精准把脉、对症开方,可以帮助青年作家提高写作技巧,突破写作瓶颈,引领他们创作更多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精品。”省作协党组书记王凤表示,近年来,我省青年作家以敏锐的艺术触角感受时代生活,以饱满的热情投身艺术实践,表现出更自觉、更积极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儿童文学等领域相继出现了一些优秀作品。但目前仍存在后继乏人的困境。“‘85后’青年作家和严肃文学作家偏少,目前正在对全省青年作家进行摸底调查,希望从中发现优秀人才予以重点扶持,助力我省文学创作更上一层楼。”(河北日报记者肖煜

    责任编辑:魏雨

    下一篇: 河北邢台开发区:慰问退役老军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