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 分享
  • 【燕赵微光】冯松:“每个人都要跑起来,而我要先跑起来”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20-08-07 01:12:51
    语音播报

    【燕赵微光】冯松:“每个人都要跑起来,而我要先跑起来”

    冯松在操作间检查输油泵电流。 (资料片) 

    7月31日上午9时,华北油田公司第一采油厂雁一联合站外输岗操作间,同口采油作业区地质工程组副组长冯松瘦小的身影准时出现在粗大的输油管线间。当她双眼扫过流量计前后的压力表时,敏锐地发现参数不正常,立刻向值班人员发出指令,“流量计前后压差超标,赶紧清理过滤器!”

    扎根采油生产一线28年,冯松从一名初级操作工成长为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技能专家,她熟知站内每条输油管线的流向、每个仪表的参数。冯松经常开玩笑说,自己脑子里有份活的流程图,闭着眼都能进行操作。

    1992年,冯松从华北石油技工学校毕业,18岁的她被分配到华北油田公司第一采油厂,成为和父母一样的石油工人。“我是听着老一辈石油人的故事长大的,从小的梦想就是当石油工人,而且是当一流的石油工人。”

    在同事眼中,冯松一投入工作,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儿。她担任装卸油岗岗位长时,经常从凌晨4时一直工作到深夜11时。装卸油任务量大时,她与同事们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通常是一边飞快吃饭,一边迅速过磅、记录。“一天下来,双腿像灌了铅,回到家,倒头就睡。”最多时,冯松带领装卸油班组完成了装卸油70多万立方米的任务。

    从普通工人成长为技能专家的背后,是一次次生产难题的攻克。

    在原油输送中,因管线腐蚀造成穿孔的现象时有发生。“一旦管线发生穿孔,需要先关闭上、下游阀门,再排空管线,才能进行焊接,整个抢险作业过程繁琐、时间长,严重影响生产。”2011年,一次管线穿孔导致作业区停产,大量的原油等着被输送,冯松和同事们急得团团转。当时,冯松暗下决心:一定要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

    白天,她跑到维修班向焊工师傅们请教;晚上,则不断翻阅资料,寻找解决办法。一天早晨,冯松洗脸时,看着从水管流出的自来水,灵机一动,想出了办法,“做个引流管安装到穿孔处,防止原油四散漫流,再把引流管堵住,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说干就干。冯松连夜画好图纸,第二天和同事们从库房搜寻来剩余的管线,开始动手改制引流管。经过几天的赶制,一批大小不一的引流管做成了。

    “抢险堵漏时,根据管线腐蚀情况选择直径合适的引流管,将引流管一端附在管线上进行焊接,焊完后加上丝堵或阀门,很快就能完成堵漏任务。”冯松介绍说,这种“引流法”堵漏操作便捷快速,安全可靠,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要想企业‘跑起来’,每个人都要跑起来,而我要先跑起来。”勤奋好学的冯松,经常用这句话来激励自己。如今,46岁的她坚持边工作、边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而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也为她不断攻克技术难关增添了信心。

    2013年,华北油田公司第一采油厂西部流向调整。调整中,输油管线及分离器都已建好,只有缓冲罐迟迟没有施工完成,外输线无法按时投用。“延长工期就意味着继续使用车辆拉油,继续支付运费。”

    面对难题,冯松立即着手研究整个西部流向调整的工序和流程,通过调查研究,她发现三相分离器可以满足投产需要,就立即大胆提出抢投输油线的建议。

    “我的建议被采纳了,输油线抢投成功,输油线来油不经缓冲罐,直接进三相分离器处理后外输炼厂。”冯松开心地告诉记者,她的建议使厂里的西部流向调整工作提前一个多月完成,为作业区节省运费500多万元。

    在冯松眼里,只要是工作中不顺手、不方便、效率不高的地方,都可以创新。20多年来,她先后参与解决集团公司技术难题7项,提出合理化建议70多项,其中24项被采纳实施,创效近千万元。

    醉心技术改革创新同时,冯松不忘传承技艺。冯松手把手教徒弟、带新员工,“我从来不怕泄了自己的底儿,就怕大家不肯学。”她带出来的46名徒弟中,12人获工人技师、高级技师资格,5人被授予技术能手,1人被聘为技能专家。

    如今,攻下一系列难关的冯松依然忙碌,她带领的近10人的团队,正在完善着他们的最新研究项目。冯松说:“我要永远奔跑在技术改革创新的路上,为中国石油生产作出自己的贡献。”  (河北日报记者 卢旭东

    责任编辑:张永猛

    下一篇: 坚持4年!河北石家庄11名公交司机帮扶贫困孩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