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 分享
  • 河北融媒头条|“搬”出穷窝窝 “迁”来好生活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20-08-10 04:33:37
    语音播报

    河北融媒头条|“搬”出穷窝窝 “迁”来好生活

    河北日报记者张晶 王木者摄制

    “搬”出穷窝窝 “迁”来好生活

    ——易地扶贫搬迁的河北答卷

    图为阜平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安居家园。 河北日报记者赵海江摄

    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咋办?

    易地搬迁!

    在燕赵大地,一场史无前例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从蓝图变成了实景。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当头炮”,也是“五个一批”中最难啃的硬骨头,矛盾最集中、领域最综合、工作链条最长。

    河北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干部群众勠力同心、合力攻坚,经过近四年大规模建设,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任务。截至去年11月,涉及7市35县(区)的10.5万户、30.2万名搬迁群众全部实现搬迁安置。

    努力让搬迁群众就业有着落、生活有奔头。易地扶贫搬迁的河北答卷,写满了搬迁群众的幸福笑脸。

    30.2万人为什么要搬离故土?

    ——搬出穷窝窝才能拔掉穷根子,不让一名贫困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

    都说穷家难舍、故土难离,30.2万人为什么要搬离故土?

    答案就在搬迁群众的真实故事里。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保定市阜平县地处太行深山区,这里有我国北方山区最贫瘠的自然条件:九山半水半分田。全县除了10多万亩水浇地,剩下的大都是山梁上的薄田。

    2020年1月18日拍摄的阜平县炭灰铺行政村的城市安自然村。这个村子位于太行山深处,搬迁前,村民外出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见到山里的小公路。  河北日报记者赵海江摄

    直到去年10月,该县炭灰铺行政村教庆自然村的30户人家,依然居住在被当地人称为“神仙山”的半山腰。

    “神仙山”上的日子并不快活。村里生活有六难:出行难、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务工难、娶亲难。

    如今已搬进县城旁安置区125平方米楼房的村民文华容,回忆起过去的苦日子,仍感慨万千。

    他们一家5口人吃不饱,吃的大米、白面要拿种的玉米卖钱换购;住得差,50平方米的石头房子漏风漏雨;看病更难,她公公的脚不小心扭伤,因为就医不便延误治疗,最后不得不把脚锯掉……

    在“十二五”末,像文华容这样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农村人口,全省有30.2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6万人。他们分布在燕山、太行山深山区及坝上高寒、漳河河道等地区,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

    不让一名贫困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

    2015年底,国家启动和实施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同年12月,省委、省政府决定,抓住国家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的有利时机,用足用好国家政策,加大推进力度。按照群众自愿、积极稳妥的原则,加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搬谁?往哪里搬?谁掏钱?新房怎么建?旧房怎么办?搬出来之后怎么生活?易地扶贫搬迁环节多、链条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2020年1月18日,阜平县炭灰铺行政村的城市安自然村村民背着粮食下山,去往距离县城不远的阜平东新区美居家园的新居。  河北日报记者赵杰摄

    立下愚公移山志,风雨无阻勇向前。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省发改委牵头制定搬迁规划、实施方案等50多个政策文件,省扶贫办、财政厅、自然资源厅等部门在配套产业发展、资金筹措、拆旧复垦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搭建起了河北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四梁八柱。

    细之又细,严之又严。对全省406个集中安置项目,省发改委逐个制定推进计划,督导各地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实现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

    广大基层干部守初心、担使命,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奋战在搬迁工作第一线。他们把项目现场当战场,把搬迁群众当亲人,“舍小家、为大家”,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

    张北县公会镇镇长王伟,每天步行数十里,挨家挨户讲政策、解难题、说产业,村民们亲切地叫他“王三趟”。行唐县上闫庄乡党委书记欧阳正仲的手机24小时开机,因为“乡亲们的事没有点儿”,有了问题他随叫随到。

    政策措施明方向,党员干部冲在前,一场30.2万人的搬迁工程拉开了序幕。

    责任编辑:张云

    下一篇: 提高预约上限 河北省图书馆8月11日起进一步扩大开放区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