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 分享
  • 凝心聚力奔小康|河北阜平:牢记嘱托攻坚战贫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20-08-13 03:43:53
    语音播报

    凝心聚力奔小康|河北阜平:牢记嘱托攻坚战贫

    骆驼湾新貌。 阜平县委宣传部供图

    盛夏时节,太行深处郁郁葱葱。

    阜平县城西北约35公里处,通往骆驼湾村、顾家台村的道路旁,一块红底黄边的标志牌上,“中国阜平·脱贫攻坚实践课堂”12个大字遒劲有力,昭示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巨变。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中,阜平有着特殊意义。

    2012年岁末,习近平总书记党的十八大后第一次赴农村考察,就踏雪来到阜平。

    在这里,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进军令:“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图为骆驼湾民宿。如今,骆驼湾村不仅成为游客在阜平旅游的首选休憩地,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通讯员 李秀琴摄

    7年多来,阜平广大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勠力同心,苦干实干,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3262元增至2019年的9844元;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54.4%下降到0.45%。

    今年2月底,省政府宣布,阜平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脱贫摘帽。

    6月底,阜平剩余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选准产业助脱贫

    8月3日,在阜平县一大棚内,农民在收获香菇。河北日报记者田明摄

    8月3日上午,龙泉关镇顾家台村香菇园区里,马秀英家的两个冷棚已经出完今年的第三茬香菇,趁着翻棒浇水的空当,她终于能睡个囫囵觉了。

    “出菇时忙得没黑没白,一点儿不敢大意,有时晚上打个盹,香菇长开伞,就会掉价。”两个棚3万多个菌棒,是马秀英家的“财神”。

    马秀英曾是顾家台村的贫困户,她没想到,靠种蘑菇,她家不仅脱了贫,还买了一辆汽车。

    阜平本没有种植食用菌的传统,把它发展成主导产业之一,这条路走得并不平坦。

    阜平多山,“九山半水半分田”。全县除了10多万亩水浇地,剩下的多是山脊上的“巴掌地”,种粮食作物费劲不小,收成却只能靠天。

    为了摆脱贫困,县里也曾动员农民“两种两养”:种核桃、种枣树,养牛、养羊,结果却难遂人愿。2012年,全县仍有近一半人深陷贫困。

    稳定脱贫,出路到底在哪儿?

    习近平总书记在阜平考察时,为脱贫工作指明了方向:“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

    脱贫和奔小康两步并作一步考虑,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产业。经过深入调研论证,阜平县干部群众发现,食用菌种植在当地大有可为,“食用菌喜欢冷凉气候,阜平地处山区,昼夜温差大;山区林木丰富,可提供菌棒的木屑原料,市场需求大,能以此发展产业链……”

    位于阜平县天生桥镇南栗园铺村的阜平县现代食用菌产业核心园区。通讯员 李秀芹摄

    2015年,阜平开始动工兴建蘑菇大棚。同时,针对农户“没钱租棚、不懂技术、找不着客户”等顾虑,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措施。

    采取“政府+企业+农户”种植销售模式,龙头企业生产菌棒,技术人员上门指导,农户负责大棚种植,采出的蘑菇由提供菌棒的企业回收。

    推出“政银企户保”贷款模式,政府搭台增信,银行降槛降息,企业农户承贷,农业保险兜底保障。协调联动下,群众无需抵押,便可申请贷款。

    虽然有了定心丸,想挣怕赔的心理还是让许多农户不敢尝试。

    “这事儿,得有人带头。”马秀英是村干部,家里又穷得叮当响,“种成了,自家受益,乡亲们心里也有底儿。”一咬牙,她成了阜平县第一批贷款承包大棚的蘑菇种植户。

    因为“没摸准蘑菇的秉性”,头一年,马秀英挣得并不多。但就这1万多块钱,已经让乡亲们羡慕得直咂嘴儿,“看来,种蘑菇还真能挣钱!”

    阜平县河口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村民正在手工业扶贫车间加工帽子。通讯员 李秀芹摄

    顾家台村的50个大棚成了香饽饽,被一包而空。阜平县的蘑菇种植大棚也越建越多。

    如今,阜平全县已有食用菌种植大棚4610个,覆盖全县140个行政村,直接带动贫困户6620户,户均年增收1.7万元;土地流转金惠及4537户,户均年收益1800元。“俩棚每年有六七万的收入,手头松快了,日子越过越有滋味。”马秀英话里透出的全是满足。

    小蘑菇打开了阜平县产业扶贫的大思路,也为山区百姓蹚出更多更宽的致富门路。

    “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开发旅游则搞生态旅游。”根据当地气候、资源等实际,这几年,阜平着力发展现代食用菌、高效林果、中药材、规模养殖、家庭手工业、生态旅游六大产业,基本形成“长短结合、多点支撑、绿色循环”的扶贫产业体系,实现了全县164个贫困村产业全覆盖。

    温暖送进千家门

    骆驼湾村民陈德印、唐宗秀夫妇拿着当年的老照片,回忆过往。河北日报记者田明摄

    山里的天是透亮的晴,风是沁人的爽。

    坐在自家散发着花香、干净整洁的小院里,75岁的唐宗秀神情专注,照着画好的图案飞针走线,鞋垫上的小兔子渐渐露出可爱的模样。

    唐宗秀是骆驼湾的名人,2012年末,习近平总书记曾坐在她家的炕沿上和她拉家常。

    在她看来,好日子是从老百姓安身立命的房子开始的。

    “以前住的是土坯房,一下雨,屋里就摆满了盆盆罐罐,水掉盆里的滴答声让人心慌。”唐宗秀告诉记者,2016年秋,作为骆驼湾首批改造提升的农户,她家搬进了有保温隔热功能、厨卫设施齐全的新家。

    通过近八年时间的发展,当年的骆驼湾村困难群众唐宗秀,坐在自己的宽敞明亮的新居前,享受着如今的幸福生活。河北日报记者田明摄

    2017年底,全村264户村民全部住上新房,挑水、旱厕、靠木柴取暖的日子彻底成为历史。

    房间宽敞明亮,墙上挂着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和她拉家常的照片。

    再瞧瞧小院,墙脚处、窗台上,绣球、月季、芭蕉等各色植物,枝繁叶茂,花开正艳。

    唐宗秀脸上也笑开了花:原来黄泥抹的外墙是贫穷,如今换成同颜色的涂料,那是“时尚”。更时尚的是,几十年靠种庄稼过活的一家人,有了新身份:唐宗秀和老伴成了村旅游公司的员工,每人每月都有2000多块钱的收入。

    “想想过去,看看现在,更感激总书记的恩情!”

    2019年12月9日拍摄的阜平“网红路”,这条不足12.7公里的乡级公路,落差接近500米,大小弯道有76个。 河北日报记者 赵海江 赵杰 摄

    蜿蜒的水泥路代替深一脚浅一脚的小土道,连通了家家户户。顺着望京路、恩泽街转一转村里,青瓦、黄墙、花格窗的太行民居与古朴中透着现代的大舞台、村史馆相映成辉。

    对城镇规划区内的农户实施就地城镇化,对有特色、适合发展旅游的村庄进行改造提升,对居住分散、生活条件恶劣的村庄进行易地迁建——改善贫困人口住房,阜平精准施策、分类保障。

    安居家园是阜平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去年10月,大台乡小铁汞村村民张花芝从海拔近2000米的神仙山搬出来,住进了这里100平方米的新家。

    按照家里人口核算和政府补贴支持,这套房子张花芝没花一分钱。她患糖尿病多年,去年被县里认定为慢性病患者,有了报销政策,“血糖控制得可好嘞”。

    时光流转,初心不改。 

    抗战时期,阜平以不足9万人,养活了9万多人的抗日队伍;“阜平不富,死不瞑目。”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的聂荣臻深深牵挂着老区的乡亲。

    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是共产党人的使命。

    打好民生保障“组合拳”,织密基本生活“安全网”,贫困群众享受到更多的民生福利——

    通过异地搬迁,脱贫户张花芝如今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河北日报记者田明摄

    搬得出,住得好。去年底,阜平39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全部建成投用,53748名搬迁群众全部住进新房,圆满完成了全省近五分之一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

    能看病,看好病。在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和出院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一票制”即时结算制度。同时,对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门诊慢性病报销不设起付线。

    离家近,上学易。眼下,31所寄宿制学校,让阜平县偏远农村4至9年级的学生“跑着上学”成为了历史;改造提升乡村小规模学校和薄弱学校93所,1至3年级学生实现了就近走读就学。

    催生振兴新活力

    阜平镇易地搬迁小区——龙门新区。通讯员 李玉亮摄

    “脱贫摘了帽,能不能喘口气儿、歇歇脚?”

    “可没到喘气歇脚的时候。”说这话的是阜平镇副镇长刘文红,她也是闻名阜平的扶贫“娘子军”带头人。

    “娘子军”的成员多是80、90后,她们曾以县城为中心,把周围30个行政村的情况梳理形成全县唯一一个“红黄绿”扶贫档案——红本本找问题,黄本本建台账,绿本本解难题,使扶贫工作更加清晰明了。

    8月3日15时,记者见到刘文红,她刚从村里调研回来。指着挂在办公桌旁的阜平镇地图,她告诉我们,下一步还要根据不同的村情民情,发展不同的产业:柳树底村用种蜜薯代替种玉米,一亩地能增收2000多元;石湖村要利用山泉水发展有机采摘园……

    图为硒鸽养殖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增收的新型产业。河北日报记者田明摄

    干部只争朝夕,群众敢打敢拼,老区阜平不断结出脱贫攻坚致富奔小康的硕果。

    时隔半年,再见王雪莲,她已化身电商主播。

    2013年春天,在外打工的王雪莲和爱人看好骆驼湾的发展前景,毅然返乡,在全县第一个办起了农家乐。2019年,农家乐委托阜平县顾家台骆驼湾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托管后,王雪莲腾出手来,又开始琢磨致富新路径。

    今年5月开始,王雪莲和驻村工作队合作,在抖音和快手上直播销售阜平农特产品,香菇、核桃、红枣……“既让外面的人吃到了阜平特产,老百姓又多了增收渠道,双赢。”

    早上7时,在阜平硒鸽实业有限公司,北果园乡草场口村村民白富慧准时打开鸽舍,喂食、查蛋、拿仔,从大山里搬到易地扶贫安置区就近就业成为公司职工,白富慧夫妇的日子有了新希望。

    每年的6月至9月,是硒鸽生长最快的时节。忙碌的季节收获最多,这时候,白富慧夫妇两人一个月能拿到12000元左右的收入。

    北京飞来的“扶贫鸽”,如今已成了“致富鸽”。经过几年的发展,这里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硒鸽养殖基地,带动当地600多名农民增收致富。

    2019年6月21日,阜平硒鸽健康产业园鸽舍内,打工村民正在忙碌着。(资料片)河北日报记者 赵海江摄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以摆脱贫困为起步,阜平正朝着乡村振兴的目标持续加油。

    7月9日,全国“三农”方面的知名专家、学者齐聚阜平,为老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

    此前,在河北农业大学的帮助下,《阜平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规划》已编制完成,“乡村振兴阜平模式”正在加快形成。

    县委书记刘靖说,阜平县将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把推进生态环境振兴作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旅游新型业态,打造北方知名旅游目的地,谱写新时代阜平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河北日报记者 杨 冰 宋 平 林凤斌)

    责任编辑:张永猛

    下一篇: 河北各地各部门认真组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