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 分享
  • “乡土教材”让孩子们记住乡愁

    来源:河北新闻网—燕赵都市报 2020-10-10 02:52:04
    语音播报

    “乡土教材”让孩子们记住乡愁


    涿州实验中学的孩子们在读乡土教材。

    “也许有一天,你会跑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求学、工作乃至定居,夜深人静,回想曾经生活过的故乡——那些日渐远逝的乡音、人物与食品,说不定你会泪流满面……”

    “孩子们的知识,如果都是来自远方,对于自己脚下的土地一无所知。不了解家乡,怎么能热爱家乡?不了解家乡,不了解自己,人们有多少前行的自信和力量呢?”

    这些疑问,在这个秋季随着河北涿州“乡土教材”的推广,更是引发思考和答案探寻。

    乡土教材,来啦!

    涿州乡土教材几经专家研讨(左二张春才)。

    “关羽!”“张飞!”“卢照邻!””还有郦道元!”……

    当讲台上老师问小朋友谁知道涿州曾出现过哪些名人时,涿州清凉寺学校的小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许多答案,教室里一片热烈。

    和清凉寺学校一样,秋季入学后涿州市的好多中小学的课堂上都有了“乡土教材”的教学。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将涿州厚重的历史文化在广大中小学生中根植并普及,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涿州市政协常委、涿州历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张春才,是涿州这套乡土教材的主编之一,也是当地乡土教育的呼吁者。

    正是他,和另两名政协委员(保定市新华书店有限责任公司涿州分公司总经理王晓辉、涿州中学教师陈亚春)在两年前的市两会上,一起联名提案的“关于编撰乡土教材进校园的建议”,引起了涿州领导层的重视。

    “此建议很有建设性,请政府主管副市长阅研,要给予鼓励,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和广大市民知涿州、爱涿州,奉献在涿州。”涿州市委书记王彦清特意作出批示。

    很快,涿州乡土文化系列图书编辑委员会成立。当地文化圈的刘桂郁、王法文、杨卫东、王俊玲、张春才等老专家学者接受编写任务后,通力合作,认真编撰。经过一年半时间的共同努力,“涿州乡土文化”系列图书于2019年12月由河北大学出版社正式印行,分为《涿州历史三字经》《涿州历史名人》《涿州历史故事》《涿州风物》《涿州诗词》共五本。

    记者注意到,涿州这套乡土教材的整体定位就是——认识你脚下的土地!所谓乡土,其实就是每个人长大的地方,是让我们渐通人事,形成自己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地方。

    “自乡土教材进校园后,好多机关单位和图书收藏爱好者也纷纷来求购或咨询。真的没想到,乡土教材这么受欢迎!”涿州新华书店总经理王晓辉说,目前全市范围的中小学都能读上乡土教材了,下一步准备面向社会公开发行。

    乡土教材,成了涿州这个秋季的一道景儿。

    如有活水源头来

    对于乡土教材的受欢迎,身为主编的张春才似乎一点儿也不意外。

    “我们编写乡土教材是经过大量取舍选裁的。我们要传承的,是文化中的精华,它应该是代表本地生活智慧的,进步的,活着的且富有生命力的,能够推动我们今天的生活持续发展的那些东西。”张春才解释道。

    “涿州是文化古城,文化底蕴深厚,多少兴衰多少荣辱在‘乡土教材’被一一展开,这是涿州人追根溯源的根据。有这样的文化之根,相信我们的学生之花会在这片沃土上开得越发灿烂。”清凉寺学校梁玉红认为,这套乡土教材与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高度吻合,相得益彰。

    “现在的孩子一般都只会说普通话,对乡音俚语知之甚少,在课堂上读出这些乡音觉得很新鲜,看到它们的意思觉得很好奇。《风物涿州》中的‘乡音俚语’部分,激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学习热情。”涿州中学一级教师、语文备课组长王贵敏告诉记者,许多孩子把这部分内容拿回家跟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去读,在交流互动中融洽了亲子关系,加强了情感交流,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了我们的乡土文化。

    为了使这套乡土教材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涿州市西丁学校每天利用晨诵时间,带领学生诵读《涿州历史三字经》;开展“故事会”师生共同讲述《涿州名人故事》;学校在图书馆、楼道“书虫角”和教室“图书角”摆放有充足数量的乡土教材,孩子们经常手捧《涿州历史故事》津津有味的阅览。

    “这套教材就像一股流动的活水,滋养着学生快乐地成长、健康地发展,让生命的原野盛开智慧的花朵。”西丁学校德育处主任赵晓东介绍说,学校还计划通过每学期搞一次乡土作文征文、出一版乡土展示黑板报、办一期乡土采风手抄报等策划,让学生既开阔了视野,又提高了对学习乡土教材的兴趣,可谓是“一举两得”。

    对于这次“乡土教材”进校园,涿州市实验中学教师王丽芬概括了句“期待已久”。

    王丽芬直言不讳:“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关紧了校门、教室门,学生远离了乡土,对这块土地产生了认知上的陌生感与情感上的疏离感,开展乡土教学课程很有必要。”

    她还有更高的期待:“但愿有一天,能让孩子们真正走出课堂,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涿州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个个景致名胜,亲身去感知我们涿州的风物,达到更好的家国教育目的。”

    一定要留住乡愁的根

    涿州乡土教材推广人之一王晓辉

    行走在涿州乡下,最容易辨认的就是乡村小学。教室、旗杆、操场、围墙、标语,都是显著的标志。

    年复一年,学生们从校门中走出来,有的回到农村,有的走向城市。学校教育给了这些乡村少年什么呢?

    “我们想让这些孩子的行囊中多一样东西:对家乡的记忆和理解。无论他们今后走向哪里,他们是有根的人。因此我们决定编一套乡土教材,把天空、大地、飞鸟和人的故事写进去。这套教材只是一粒种子、一滴水,希望有一天这些乡村少年心里装着森林、大海走世界。”谈到编写乡土教材的初衷,主编张春才强调。

    在乡土教材中,风物是重要的一块内容。有一次,张春才在涿州乡下的一个集市上看到了极其美丽的苇编篓子。然而,这在当地人看来不过是稀松平常的事儿。“我就是要把这些熟视无睹的东西鲜活起来,焕发出文化的意义。”张春才说。

    翻阅涿州这套乡土教材,不难梳理出它的框架:就是本地乡土文化的基本构成——地域和历史,生计与生活方式,文化遗产:民俗、艺术、典故,节庆、自然以及发展与变化等。

    在推广这套“乡土教材”进校园的整个过程中,涿州新华书店的总经理王晓辉“功不可没”。

    “文化是留住乡愁的根,教育是激发留住乡情的本。我希望涿州的孩子能叫出身边的每一棵草、每一朵花的名字。我希望通过乡土教材,重新唤起他们的自我认同,因为我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得到了提升。”王晓辉说。

    在王晓辉看来,“乡土教材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发现自己。”

    采访中,王晓辉反复提醒记者不要为“推广乡土教材”赋予更多更高大的意义,“我们现在做的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不要把它说成是那么大,能承载那么多的东西。文化的自信心等等,不是靠一本教材能建立的。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很多的东西,我们所做的是多提供一种选择,在孩子们面对人生,面对未来,面对变化的时候,能够多一种价值选择。但是怎么选择,接受多少还是孩子们的事情。”

    在距离涿州不到百公里的保定徐水,一套崭新的《徐水乡土文化丛书》也是这个秋天走进校园的。

    看来留着乡愁的根,从某种程度上正成为一种共识。 (燕都融媒体记者 静冬 文图)

    责任编辑:张永猛

    下一篇: 河北:525个村被认定为省级森林乡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