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 分享
  • 河北中小学劳动教育调查:因地制宜,劳动课上起来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20-10-15 01:36:19
    语音播报

    河北中小学劳动教育调查:因地制宜,劳动课上起来

    如何破解中小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课场地难题?如何丰富课程内容?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今年秋季学期开学以来,河北省部分学校因地制宜,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克服开展劳动课场地难题,丰富课程设置,为学生搭建劳动教育的平台。

    精心设计,劳动课出力流汗更走心

    金秋时节,临西县玉兰小学实践园里到处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庄稼、蔬菜、瓜果大丰收,黄澄澄的玉米、红彤彤的辣椒、绿油油的青菜,让守候多日的学生们兴奋不已。

    这块20亩的土地上,春夏秋三季,种植从未间断。种的都是当地常见的小麦、玉米、大豆、谷子、红薯、花生、白菜、萝卜、黄瓜和豆角等作物。

    其中,小块地的种植、耕种、管理、收获的全过程五六年级的学生都亲自经历体验:铁锨翻地、铁耙平地、人拉耧播种、剔苗、除草、镰刀收割……

    衣服沾了水,鞋上有了泥,孩子们明白了种地要遵循自然规律,感受到汗水注入土地的艰辛,体验了合作的愉快,对未来满怀期待。

    “劳动教育不能停留在传统的体力劳动层面,还得创新形式与内容,理解劳动对创造创新的价值。”校长乔培服说,颗粒归仓后,玉兰小学的劳动课还在继续。

    老师带着学生核算生产投入的成本,计算出亩产小麦的收益。学校取500公斤小麦,平均分成10份,磨成面粉,分别加工成馒头、面条、烧饼、油条、大饼、挂面和面包等面食,再分门别类地计算。学生们赶大集的时候,收集这些食品的价格,核算一亩小麦延长加工链后的经济效益。以此鼓励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和技术,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劳动教育让学生们动手又动脑,东留善固村原党委书记吕廷祥又补上了一样:动心。

    说起来吕廷祥有些脸红。那天他到学校找校长,在等待期间,坐在学校的棋盘前琢磨起棋谱来。坐了半天,回过神来的他发现身边多了两个孩子一直站着。吕廷祥莫名其妙地站起身来,两个孩子争先恐后俯身把他丢在棋盘下的烟头捡起来,扔到垃圾箱里。“当时把我臊得……”

    孩子们为啥把吕廷祥盯得这么紧?原来这是他们的“责任田”。

    为了让劳动教育在校园生活点滴中得到体现,学校把劳动区域进行条块划分,各项劳动任务落实到每个人头上。

    “谁劳动,谁就是主人。”乔培服介绍,学生们在劳动中,潜移默化培养起了主人翁精神。

    玉兰小学对面有吕玉兰纪念馆、玉兰公园和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村里有幸福敬老院,学校每周三下午会安排一个年级的学生去这几个地方义务劳动,“现在不用学校安排,学生们就自觉带着扫帚、簸箕、抹布到点上进行大扫除,在敬老院里还主动给老人们捶背、揉捏胳膊腿、梳头、聊天。”

    因地制宜,城市学校动起来

    “今天的学生很少有参与劳动的机会,基本上就是在课上‘听’劳动、在课外‘看’劳动、在网上‘玩’劳动。”河北小学位于保定市区,没有玉兰小学宽敞的校园,劳动教育更具挑战性。校长武文革介绍,学校探索了集课堂讲解、生活体验、社会实践为一体的劳动教育。

    在校园里,“见缝插针”地组织学生参加劳动。有限的场地上,建起实践基地,学生可以进行农耕、温室种植、蘑菇养植、动物饲养、养鱼、插花等多项劳动,在这方寸之间,体验到劳动的乐趣。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一年级课堂上,新入学的学生背诵朗朗上口的二十四节气歌。武文革介绍,二十四节气是传统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但对于在城市成长生活的孩子来说,却神秘而又遥远。

    为此,学校将其列为学校项目研究整合课程:清明节进行田间锄草、整地、翻地、种菜、搓草绳,通过实际的劳动来感受春天的气息,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冬至时包饺子、春分时画彩蛋做风筝……让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

    “劳动教育不单讲劳动技能,更要注重学生的全面成长。”武文革举例,前些天,针对个别学生“野蛮采摘”导致的蔬菜受损现象,学校开展“珍惜劳动成果”主题班会,进行热爱劳动成果教育大辩论,教育学生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为了扩充、丰富劳动教育资源,河北小学与农村小学开展手拉手活动。在阜平西刘庄村、满城孙村,城市的学生们与农村学校的小伙伴结对,跟着农民伯伯给苹果套袋、给棉花打顶、给草莓上肥……感受和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

    资源共享,破解课程场地难题

    “原计划今年秋季开劳动课,动员了两轮,都没有老师愿意接。不知道该怎么讲。”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校长表示,对于劳动教育课程,部分习惯了讲与练的老师们,还是存在畏难情绪,“拿不准教什么、怎么教。”

    这一教学上的难题,在临城县得到有效破解。该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县开发了50余种劳动教育课程,编写了劳动教育读本,还聘请劳动模范、行业能手担任兼职教师,提高了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

    “课程挺好,就是实践的地方太少。”师生们有了新的需求。县教育局也在算账: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有95所,在校生39792人,真正让学生们甩开膀子,需要基地依托。

    于是,临城县在土地使用、流转等方面予以支持,鼓励学校自建劳动教育基地:石城中学征地60余亩,盖起了劳动实践基地,石家栏中学承包荒山300亩……现在学校自建了23个劳动实践基地,有植物种植园、动物饲养角、劳动体验区,基本满足了学生校内劳动教育和实践的需要。

    在此基础上,临城继续探索共享之路。县职教中心在全县8个乡镇建有8所分校,学校劳动教育资源丰富。各分校向所属乡镇的中小学生敞开大门,结合辖区特点,设计劳动实践活动。压粉条、磨豆腐、织老粗布等项目,让学生体会到传统工艺的魅力,每年还定期对义务教育后初中生进行人生职业规划和务工指南教育。(河北日报记者 马利)

    责任编辑:张永猛

    下一篇: 河北:推进乡村振兴 激发“三农”活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