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 分享
  • 王应邦:血战铁原负伤不下火线

    来源:河北新闻网-燕赵都市报 2020-10-24 10:03:01
    语音播报

    王应邦:血战铁原负伤不下火线

    曾参加过抗美援朝铁原阻击战的王应邦老人。

    王应邦军功赫赫。

    燕都融媒体记者 田媛媛 通讯员 薛凯 文/图

    王应邦,山西省灵丘县人,1927年12月出生。1944年10月入伍,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后转业到保定。战争年代,他英勇无畏,视死如归,在枪林弹雨中立下赫赫战功,荣获西北军政委员会颁发的“人民功臣”军功章,朝鲜人民军颁发的一等功臣奖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的“解放奖章”等荣誉勋章。

    一块手帕 揭开尘封的硝烟记忆

    10月22日,保定秋日的午后已经有些许凉意,93岁的王应邦老人身穿一身绿色的军装,坐在自家的沙发上,精神略显困顿,时不时会眯上一会儿。

    记者便先与王老的小儿子王伟聊起老人的戎马生涯。王伟起身从老人屋中拿出一个锈迹斑驳的铁盒,打开盖子,里面密密麻麻地装满了老人平生所获的各种荣誉。

    “这是1949年兰州战役窦家山作战,西北军政委员会颁发的一枚纪念章;这是1950年西北军政委员会颁发的‘人民功臣’军功章;这是1951年朝鲜战场朝鲜人民军颁发的一等功臣奖章;这是1955年国家授予的‘解放奖章’……还有这个白手帕,这是1953年4月,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随赴朝慰问团到朝鲜慰问演出时,作为纪念品赠送给部分志愿军战士的。”王老的儿女们如数家珍般介绍道。

    “这块手帕我父亲一直没舍得用,认识我母亲后便送给了我母亲,一直保留至今。”王伟说。这块已经泛黄的白手帕,记载着王老的硝烟记忆和对老伴的爱情。

    王应邦1927年12月出生于山西省灵丘县一个普通的小山村。战火纷飞的年代,他的父母被日寇杀害。1944年10月,看到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胸怀保家卫国的大义,他毅然入伍,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短期的新兵连训练之后,王应邦奔赴晋察冀军区第五分区司令部通讯队,成为一名电话通信兵。1945年4月,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跟随部队东拼西杀、南征北战,在长达十二年的军旅生涯中,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参加了大大小小战役数十次,有解放浑源、丰镇、集宁、张家口、清风店、石家庄等战役,以及冀东、新保安和解放西北重镇兰州的战役,而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朝鲜战场上的铁原阻击战。

    血战铁原 英雄负伤不下火线

    1951年4月,王应邦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随63军189师赴朝作战。“我们当年是一路唱着歌进入朝鲜的,就是那首‘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就这样,时年24岁的王应邦开始了他在朝鲜战场的壮烈征程,在异国的土地上与敌人展开生死较量。

    在抗美援朝第一阶段第五次战役中,王应邦随所在部队在军长傅崇碧的指挥下,迅速突破临津江防线,深入敌人纵深十五公里,先是击溃了土耳其旅和菲律宾营,之后包围英军的29旅,全歼英军的王牌格洛斯特营,打出了志愿军英勇善战的威名。当时,志愿军因为善待敌军俘虏,还赢得了对方的尊重。“我们给俘虏吃的是大米饭,但我们自己只吃糙米糙面做成的炒米炒面,没有菜,只撒一点盐。”王应邦说那时英军俘虏都对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王应邦记得,当时志愿军的武器装备比不上敌军,但是志愿军战士们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却令敌军不敢小觑:“咱们的武器都不太强,轻机枪、重机枪、步枪还有迫击炮等都不如敌人的好,但是咱们的战士勇敢啊,枪林弹雨中说不害怕是假的,但是没人往后退。”

    1951年5月27日,在武器装备远不如敌军的不利条件下,王应邦所在的63军官兵担负了全面阻击敌人、为大部队回防争取时间的重任,铁原阻击战正式打响。王应邦回忆,那场战斗异常惨烈,战斗兵员几乎牺牲殆尽,到最后干部、通讯员,甚至炊事员都进入阵地参加了战斗。“我身边的一位战友腹部中弹,肠子都出来了,但他捂着肚子就冲了出去,可是冲了没多远,就倒在地上牺牲了。还有战友在我眼前被子弹打断了胳膊,被炮弹炸飞了腿……”说到这里老人突然语塞,眼眶湿润了。

    作为通信兵的王应邦就是在那次战斗中负伤的,胸部被流弹弹片击中。然而,英勇无畏的他当时并没有当回事,仍然留在朝鲜战场上,直到战斗结束回国三年后,才在训练中因咳血检查发现当年被击中的弹片还残留在体内。1956年,他在石家庄白求恩和平医院进行了手术,左胸两根肋骨和右部肺叶部分切除。同年,由于身体原因,王应邦洒泪离开部队,转业到保定徐水邮电局任副局长,开始为地方邮电事业做贡献。

    转业地方 新征程再立丰功

    20世纪50年代,通信不发达,县里只能靠步行或自行车传信,严重影响工作效率,王应邦利用自己在军队所学,潜心研究改造通话设备。没有电子元器件,自己出钱买,没有图纸,自己琢磨,终于用几个月的时间研究出一套通话设备。这套设备利用收音机的原理,经过放大音频信号,最后传输到终端用户,可谓是那个年代的“电话会议”系统。1957年,简易电话会议设备在徐水全县(现为区)开通,搭建起一个县政府、乡政府、各村之间的通信网络,并召开了徐水县第一次电话会议,在国内邮电系统引起巨大反响,当时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同年,在王应邦的领导下,徐水邮电局又完成了另一壮举,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乡乡通电话,村村通电话,这在物资极其短缺的年代,实属不易。

    然而,身上的光环还未褪去,一场灾难就悄然降临。“文化大革命”中,王应邦被打成右派,副局长职务被撤,工资连降五级。当时有邮电系统的老战友听闻他的遭遇试图把他调离徐水,但是王应邦谢绝了。“父亲已经把生死看淡了,所以他对仕途并没有兴趣。”王老的大儿子王保生说。

    在大女儿王玉梅的印象中,二十多年的艰苦岁月,父亲从不曾当着家人的面掉过一滴眼泪。直到1979年平反,王应邦才落了泪。“单位说给我父亲补工资,但是他一口回绝,说不用补了,国家已经给我平反,我已经知足了。当时,地方上还因父亲的军伤说给他办一张残疾证以享受一些补助待遇,但是父亲摸了摸胸前塌陷的疤痕说,不用了,我不能占国家的便宜。”王玉梅回忆说。

    1985年,王应邦从徐水邮电局离休。第二年,王应邦的老伴因病瘫痪在床,直到1999年老伴去世,王应邦整整照顾了卧床的老伴十三年。“父母的感情很好,在战场上,父亲是战士;在家中,他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王老的小女儿王淑梅说,父亲早些年经常跟孩子们念叨,比起战场上牺牲的战友,自己能活着回国,还结婚成家,已经是很幸运的事情了。

    追忆往昔 九旬老人唱响军歌

    近些年,老人的记忆力不如以前,他经常做梦,在梦里,不仅有铁马冰河的战争风云,还有战友们清晰可爱的面庞。王老的小儿子王伟告诉记者,父亲嘴上不说,实际上特别挂念战友。他自己还有两个外孙也受王老的影响,在年轻时便从了军。

    王老虽然离开部队多年,但平时他除了工作穿着制服外,都是军装在身,就连睡觉的被褥,他也最喜欢用孩子们从部队带回的被褥。

    采访即将结束时,记者再一次提及抗美援朝,嘹亮的军歌从这位身穿军装的鲐背老人口中响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责任编辑:高小茹

    下一篇: 河北临城:戏曲进校园,经典永流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