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 分享
  • 雪域高原见证精彩答卷——河北省援藏工作纪实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20-11-12 04:28:59
    语音播报

    雪域高原见证精彩答卷——河北省援藏工作纪实

    援藏铁军,用实际行动演绎“老西藏精神”

    “来时不适应,干了放不下,走后舍不得。”说起援藏,河北省第八批援藏干部、札达县委常务副书记杜杰英表示,前几批队员留下的这句话,激励着他们传承接力棒,作出新成绩。

    杜杰英依旧清楚记得第一次到阿里的场景:工作生活条件简陋至极。虽处夏季,早晚温差却达到15摄氏度,忽而大雨冰雹,忽而烈日炎炎,“尤其是高原反应,头痛欲裂,令人窒息”。

    到任后一个月,杜杰英便喘着粗气来到扎布让村“蹲点”。“村民们天没亮就要去挑水,最远要走七八公里。陡峭难行的山路,四五十斤的水桶,摔倒后又返回挑水。”翻山越岭挑水背水画面,让杜杰英印象深刻。

    过不了水这一关,藏族同胞就过不上好日子。

    挨家挨户勘察地形、铺水管、建新房……杜杰英带着援藏干部们奔走大山、河流间,但很多貌似“很简单”的工作,在阿里就“不简单”。

    高寒缺氧,位偏路远,成本高,一年有十个月像在冰窖里生活……很多人有活儿也不愿意来。

    一切都要从零开始。石头,是现找的——要从很远的地方背过来;人手,是现凑的——这些平均年龄超过40岁的援藏干部们,在缺氧环境中,住帐篷、做规划,与工人同吃同劳动。

    带着冰碴的水流入喉咙,工地的风沙刮过脸颊,背扛肩挑,汗水浸透了棉衣棉裤,夜深回驻地才发现,冻得硬邦邦,脱都费劲儿。

    “只用了175天!”家园边搬边建,杜杰英记不清来回走了多少趟,也不知道大家到底驮了多少土石,只知道肩上的皮肤是磨了又磨。终于,扎布让村36户居民搬入了新房。

    “要是早像现在就好了!”扎布让村村民达瓦次仁感叹。

    他的新家,厨房、卫生间、水电齐全——“一根扁担两只桶”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每家都单独铺了水管,拧开水龙头,水就哗哗地淌出来。“还是自来水方便哟。”达瓦次仁笑吟吟地感谢河北,感谢河北来的援藏干部,脸颊像绽开两朵红花。

    多年来,一批又一批河北援藏铁军克服高原反应、远离家庭亲人,付出辛劳智慧,与当地干部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用实际行动演绎了“老西藏精神”。

    极高极寒,制约着阿里居民的生长发育;基层医疗水平偏低,不少牧民深受病苦折磨,却根本走不出大山……

    为降低阿里地区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提高住院分娩率,河北省第九批援藏干部、阿里地区妇幼保健院儿保科医生郭丽侠,用了30天的时间,翻山越岭,行程5049公里,最高到过海拔5566米,深入阿里地区7县37乡镇,为农牧民送服务送技术。

    行车劳顿,吃不好睡不好……这趟艰难的高原旅程,足以让人铭记一生。“沿途饭馆没有营业,早上灌的开水没多久就凉了,只能啃方便面就火腿肠,从没跑过这么远的路。”郭丽侠说。

    最难的是去年7月。一场毫无预兆的风沙肆虐阿里,当时郭丽侠正在赶往札达县底雅乡的途中。

    “视野里早已没有路的影子,深坑、沟壑掩盖在一片风沙中。”郭丽侠回忆,海拔渐趋升高,人烟逐渐稀少,空气越发稀薄,草场也渐进贫瘠,路旁就是几百米深的悬崖,180度的大转弯接连几十个,司机只能凭经验涉险前行。

    途中一片乌云突至,暴雨倾盆而下。由于路两侧群山毫无植被,暴雨引发的洪水很快从山上倾泻下来,车子只能在急速奔驰中与洪水展开生死竞速。

    “没有退路,也不能停滞,一旦停车往往就意味着死亡。”经过4个小时悬崖峭壁边上的跋涉,翻越数个大坂,抵达目的地时,郭丽侠脸色青紫、冷汗淋漓,呕吐不止。

    因为不想耽误工作,布洛芬、葡萄糖成了她随身携带的常用药。“怕她走,因为医院需要这样一个专业素质过硬,干起活来又像牦牛一样的带头人;又怕她不走,生怕这么好的人万一累倒了……”阿里地区妇幼保健院院长明琼桑姆提到郭丽侠时,动情地说。

    一批批河北援藏干部,用真心换回了藏族干部群众的认可。

    阿里律师资源稀缺。入藏之初,河北省第九批援藏干部、阿里地区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宋红艳不断问自己,她能为藏族同胞做点什么?

    宋红艳曾为一位叫措姆的藏族农民工提供法援。接案时,措姆的工伤认定期限马上就要截止,并且缺少认定工伤所需的多项证据材料。时间紧迫,宋红艳第一时间代理措姆向阿里地区相关部门进行工伤认定申请,同时与措姆工作的单位负责人沟通,在不断向工伤认定部门递交手续,以及多次与单位负责人协商争取赔偿金后,终于为措姆争取到了10万元的经济赔偿。

    为了帮助更多人,宋红艳“与时间赛跑”,上班时甚至尽量不喝水。“去一趟厕所几分钟,几次下来浪费咨询时间。”援藏一年多,回家探亲时间不足15天。靠着这些“抢来”的时间,她累计代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10多起,为农民工追讨回工资30余万元。

    援藏之后,宋红艳发现,当地还有不少人法律意识淡薄,不善于用法律保护自我权益,于是她一有时间就下乡普法。

    普法是无偿的,没有办案补贴,也不容易凸显工作量,她却不在意,经常周末跑好几个村。一年多来,先后参与法律“五进”活动10余次,为学生普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知识,为工商联及中小企业开展“法治体检”活动。

    在藏族同胞心里,河北援藏干部早已成为休戚与共的“河北亲人”。

    虽已结束援藏,曾在拉萨阿里地区高级中学支教的周坤,仍将西藏的风景设为自己的朋友圈封面。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不时收到藏族学生关切的问候,令他常感心头温热。

    周坤2015年主动申请赴藏支教一年,期满后又鼓励妻子一起参加为期三年的“组团式”教育援藏,他说自己舍不得孩子们,要送他们毕业才放心。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每一批河北援藏工作队入藏后,都深入基层调研征求意见建议;充分利用“三餐碰头机会”研究项目建设,每半月召开一次援藏项目推进会,每隔两三天到项目现场进行检查调度,对未达到预期目标的项目责任部门,适时督导约谈。

    “河北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已推动实施20个项目开工建设,另有9个项目将陆续开工。”阿里地委委员索南才旦感慨,河北来的援藏干部,让他深刻理解了“效率”这个词语。

    相隔千山万水,始终心心相连,情谊亲如一家。

    伴随着全面援藏持续升级加力,阿里人民正和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全面小康,河北对口援藏工作必将谱写新篇章、交出新答卷。(河北日报记者王璐丹)

    责任编辑:张云

    下一篇: 河北日报评论员|准确把握“十四五”时期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