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 分享
  • 燕赵荣光|河北安平台城村:台城星火点亮奋进之路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21-03-18 04:58:07
    语音播报

    燕赵荣光|河北安平台城村:台城星火点亮奋进之路

    视频摄制: 河北日报记者马路 焦磊 王楠

    台城星火点亮奋进之路

    ——走进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诞生地

    近日,当地小学生在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内重温红色故事,缅怀革命先驱。 河北日报记者焦磊摄

    冬去春来,陌上花开。

    安平县台城村,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前,高大的红色石柱上,一团熊熊火焰燃烧不息。

    拾级而上,一座汉白玉雕像庄严肃穆。弓仲韬和李大钊双手紧握,炯炯双目注视远方。“正是两位革命先驱的一腔热血,为中国农村革命掀开崭新一页。”纪念馆馆长马腾飞感慨万千。

    1923年8月,弓仲韬回到家乡台城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台城特别支部。自此,弓仲韬把南湖革命航船上的火种,引到滹沱河两岸的冀中平原腹地,在广袤农村播下第一粒火种。

    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盏盏明灯指引奋进之路,不断续写中国人民伟大奋斗的历史新篇。

    “一粒火种”划亮夜空

    “我十几岁时,本村有个学生叫弓仲韬,时常找我接近,他出外访亲望友也让我跟着,但不知他干什么事。后来过了几个月,他就问我对国民党、共产党的意见,并给我讲国民党是代表地方财主、做官人的,共产党是代表穷人的,共产党主张打土豪,让大多数人有饭吃,我一听就说,我赞成共产党。”

    在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内,至今保留着一份翻拍自我国最早的农村共产党员之一弓凤洲手写的入党自传。

    “那时候,弓仲韬回农村发展党员是很秘密的行动,公开的文字资料很少。”安平县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建抓说。由于年代久远,许多宝贵的历史资料在战争环境中遗失。多年来,无数人为搜集和挖掘这段历史奔波,李建抓就是其中一个。

    弓仲韬,出生在安平县台城村一个书香之家。1916年至1922年,弓仲韬孤身到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求学,在那里结识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1923年4月,由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4月的一个夜晚,在北大红楼一个僻静之处,李大钊郑重地说道,“仲韬,农民运动的发展需要一批仁人志士来推动,你回家乡安平一带农村发展组织进行斗争,怎么样?”

    “请党组织放心,我一定不负重托,为党在农村开辟出一片崭新天地!”弓仲韬说完,两双大手再次紧紧握在一起。

    为掩人耳目,弓仲韬回乡后,卖掉自家的二十几亩地,以办“平民夜校”为名,向贫苦农民传播革命思想。

    纪念馆里,一套残旧泛黄、纸页发脆的《新编中华字典》弥足珍贵,“弓仲韬就是以这套字典为工具书,编写了通俗易懂的‘平民千字文’。”李建抓介绍。

    1923年8月,在弓仲韬的介绍下,弓凤洲、弓成山两名青年农民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的一批农民党员。

    这月的一个夜晚,弓仲韬和弓凤洲、弓成山围坐在闪着微光的桅灯周围,召开了全村第一次党员会议,并庄严宣布:“中共台城特别支部成立了!”

    “通过各级党史研究人员大量调查考证,综合多方面资料,才最终确定中共台城特别支部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的第一个共产党支部。”李建抓说,《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一卷》的记载也证明了这一点。

    自此,辽阔苍远的冀中平原上,革命的星星之火在台城点燃。

    “火种之光”代代相传

    中共台城特别支部成立一年后,安平县党组织迅速发展。“1924年8月15日,中共安平县委成立,就设在弓仲韬家。”马腾飞说,这也是河北省第一个中共县委。

    组织短工罢市斗争,雇工罢工涨资,开展妇女解放运动,发动小学教师增薪斗争……革命火种在安平大地开始燃烧。

    为掩护党的机关,弓仲韬再次卖掉自家20亩地,在家中开办了毛巾厂。在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里,一台手动的纺纱机被放置在展厅最显眼的位置。虽然破旧,但把手处仍光滑闪亮,见证着那段峥嵘岁月。

    织机嘁里喀嚓一响,到弓仲韬家研究党的工作的革命者们,就变成了“来买毛巾的”或是“推销棉纱线的”。

    “作为共产党人,就要舍得出家财,豁得出性命。”弓仲韬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和大部分家产都贡献给革命事业。在他的影响下,全家都走上革命道路,父母和大女儿弓浦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在台城村村委会会议室,23任台城村党支部书记的名字占满了整面红色墙壁。“能将名字与革命先辈连在一起,不仅是光荣,更是鞭策!”现任台城村党支部书记杨新杰说。

    杨新杰告诉记者,他的爷爷杨丰年便是在弓仲韬感召下走上革命道路。1927年,杨丰年接过台城党支部书记的接力棒,在白色恐怖中顽强地开展党的活动。

    “无论任何时期,不管多么危险艰难,党的旗帜始终在这里高高飘扬。”忆往昔,在1967年至1968年担任党支部书记的毕铁榜老人,浑浊的双眼迸发出炙热的光芒。

    解放后,村党支部带领百姓发展生产、建设新家园。“吃在田,睡在洼,完不成种麦不回家!”流传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段顺口溜,是党员们带领村民秋后种粮的生动写照。

    改革开放以后,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发展经济,砖厂、面粉厂、苗圃场和织网厂陆续建成,大大改善了村民生活。也是那个时候,村里的土坯房换成了砖瓦房。

    如今的台城村,整齐划一的青砖房和绿意盎然的景观带交相辉映,平整的柏油路四通八达。老人们在树下悠然自得,孩子们在广场上追逐嬉戏,载着丝网的货车从村中穿行而过,一片安详富足。

    弓仲韬开创的“敢为人先,勇于奉献”台城精神,已融入历届党支部和广大党员的血脉,让台城村历经风雨,破茧成蝶。

    “为民初心”激励奋斗

    纪念馆旁边,复建的弓仲韬故居里,几张木桌板凳整齐排列,几盏煤油灯和墙上悬挂的“平民千字文”,诉说着平民夜校里每一个激情澎湃的夜晚。

    “头戴绫罗宝盖,底下八字分开,见人躬身施礼,家里少米无柴。”坐在木桌旁,李建抓给记者打了一个字谜。

    “谜底就是繁体的‘窮’字。”李建抓笑着说。当年,就是弓仲韬在小黑板上写下的这个字,让穷苦百姓们闹清了“穷是怎么来的,穷苦人应该怎么办?”

    纪实文学作品《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描述了这段历史:写下“窮”字后,弓仲韬对一群衣衫褴褛的穷苦人解释,“穷人不光一无所有,还得在绫罗宝盖为代表的官府压迫下,见人就躬身,逢人就施礼,受尽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气!”

    “是啊,这穷日子总该有个头吧!”人们开始沉思。

    “一两个人干不过,咱们全中国的穷苦人都要发动起来,团结起来。”弓仲韬激动地说,“共产党就是咱们穷人们的党,是要建设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国家的党!到那时,没有地主老财剥削,没有洋人横行霸道,也没有土匪绑票劫财,人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激荡岁月镌刻历史,拳拳初心使命在肩。

    步入台城村,一条横穿东西的石板路被命名为“仲韬街”。“让人人都能过上好日子!”墙上,弓仲韬当年的诺言,激励着一代代台城儿女不懈奋斗。

    上世纪70年代,村党支部带头打出37眼机井,让昔日的旱地全部变成肥沃的水浇地,庄稼产量也翻了好几番。80年代,台城村在安平县率先接上电,通了水。

    2007年,敢为人先的台城人又率先做起丝网加工,“最多时,村里80%以上的村民都从事丝网加工,几乎家家响起机杼声。”1985年退伍回村的杨建辉,至今在村里已工作36年,见证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台城村的巨变。靠着丝网加工产业,台城村村民人均收入超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如今,新一届台城村党支部积极探索“红色旅游+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弓仲韬故居、平民夜校、党史馆等红色旧址,让台城成为集革命传统教育、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红色旅游地。

    在安平城区,汉王公园、如意公园、吉祥公园等58座公园绿地星罗密布;在高新技术园区,安平鹤煌网业股份有限公司10座厂房一字排开,12台大型织网机开足马力,一张张宽幅达15.5米的细密造纸丝网“喷薄而出”……

    产业提质增效,城乡秀美宜居,群众安居乐业……如今,弓仲韬在“平民夜校”的期许,在台城村,在安平县,已经变成活生生的现实。(河北日报记者马路、焦磊)

    责任编辑:张云

    下一篇: 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河北省村卫生室和村医“空白点”全部消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