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 分享
  • 涮涮涮!三星堆出土“陶火锅”, 刷刷我国古人涮锅史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21-03-23 01:44:11
    语音播报

    涮涮涮!三星堆出土“陶火锅”, 刷刷我国古人涮锅史

    日前,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的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的6个坑,悉数揭开神秘面纱。其中,4号坑一件出土文物“陶三足炊器”引发网友关注。

    三星堆遗址一件出土文物“陶三足炊器”

    “陶三足炊器”盘面分内外两层,外层可盛水置物,足下可生火,看上去跟火锅类似。各地网友激动了,在感叹中华火锅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纷纷猜测古人的火锅底料和蘸料。

    事实上,中国人吃炒菜的历史远不如吃炖煮类(比如火锅)和烧烤的时间悠远。早在3000年前商周时,古人就在吃火锅了,不过那时叫“温鼎”。

    温鼎的形态也已经多种多样,有方的——

    方形温鼎——兽面纹青铜温鼎

    这个方形温鼎是1989年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的,腹部各面饰有上下两层环柱角展体兽面纹,两旁纵向共目夔纹。纹饰线条宽平,图案简明,一侧宽面横开一口,口前置门,门可上下转动启合,还设置了用来固定闭门的插销。外底之上5.5厘米处的腹腔设有内底,内外底间形成夹层,起着炉灶的作用,在夹层里放上炭火,加热的温度虽不及柴火燃烧之高。也可以保持所盛食物常温不冷。

    有圆形的——

    圆形温鼎——窃曲纹温鼎

    窃曲纹温鼎现藏于陕西省周原博物馆。这个圆形温鼎有两个方形大耳,口沿下有曲纹环绕一周,鼎下部空间放置炭火,再一个方形灶口,无门,三根柱状足支撑着鼎身。此温鼎缺乏排烟锚口,工艺水平相对不成熟。

    还有带托盘的——

    带托盘温鼎——晋侯温鼎

    晋侯温鼎方折沿,腹略鼓,附耳,卷尾乌形扁足,扁足间连铸有圆形托盘,盘底有3个十字形镂孔。口沿下有相对的回首龙纹,这是西周穆、恭时期较流行的一种龙纹形式。器腹内壁铸有铭文5字,即“晋侯作此鼎”,从其形制看,它是一件可以在托盘中加炭保温的温鼎,托盘中的镂孔用于通风去灰。

    能一窥古人饮食的除了出土文物本身外,还有文物中残留的古人火锅“剩饭”。

    2010年11月,在陕西西安咸阳机场二期考古工地上,清理出一座距今2400多年的战国时期秦墓。在墓的壁龛中发现了一件青铜鼎、一件青铜钟和一件漆器残件。此鼎高20、腹径24.5厘米,有盖。更神奇的是,器物内竟然还有半鼎骨头汤。骨头经鉴定,被认定是狗骨,证明这是一锅狗肉汤,被趣称为“狗肉火锅”。

    到了汉魏时期,人们吃火锅的热情不亚于现代人,火锅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九宫格火锅的前身出现了——分格鼎。

    汉代分格鼎 南京博物院藏

    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汉代分格鼎,是在江苏省盱眙县境内大云山西汉墓中出土的,墓主是西汉江都王刘非。鼎分五格,可分别放入不同的食材,保证食材之间不会串味。由此看来,刘非也是个相当专业的吃货。在分格鼎的旁边还出土了两套“染器”,即吃火锅的时候放作料的盘子。

    染器

    说到火锅小料,汉代具有划时代意义。因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带动了长安和西域地区的交流,外来的香菜和葱已经作为一种调味品,出现在了王侯贵族们的餐桌上。因此,汉代已经有了火锅蘸料的吃法。吃货们可以献上你们的膝盖了。

    2012年,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邢窑遗址群出土了一件“鸳鸯火锅”陶盘。该陶盆造型古朴,盘中间被陶片一分为二。据考古专家透露,该陶盆诞生于约1500年前,这件“鸳鸯锅”可证实“古人在千年前就有了分餐意识”。

    邢窑遗址群出土的“鸳鸯锅”

    到了唐代,吃火锅已经成为了一种饮食文化,火锅造型日益精进,比如“唐三彩火锅”,光是外型就让人食欲大开。

    唐三彩火锅 重庆火锅博物馆藏

    这一时期的火锅被称为“暖炉”。白居易在《问刘十九》诗中提到: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小火炉”便是火锅。“红泥”“绿蚁”相映成趣,色味兼香,气氛热烈,情调欢快,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当时食火锅的情景。

    有史料记载的火锅,是宋朝时候的“拨霞供”。在南宋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中,记载了吃“拨霞供”的故事。当时,林洪前往武夷山拜访隐士,途中抓到一只野兔想烤来吃,隐士告诉他说:“可以这样吃:在桌上放个生炭的小火炉,炉上架个汤锅,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酱、椒、桂做成调味汁,等汤开了夹着肉片在汤中涮熟,蘸着调味料吃。”林洪照着这个方法吃完,感觉甚是美味,取了个名字叫“拨霞供”,其实就是支上炉子涮肉吃。

    宋代瓜瓣兽耳铸铜火锅

    元代,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多用来煮牛羊肉,“涮羊肉”的名字诞生了。

    明代,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启,各种外来作物和调料逐渐传入中原,极大丰富了火锅的味道和种类。

    银带盖火锅 故宫博物院藏

    上图是明早期银火锅:火锅盖上有“大明洪武元年造”铭文,火锅身上刻有“子孙满堂”,“喜鹊落眉梢”的铭文,制作得十分精细。

    清代,宫廷内的各种涮肉火锅经相当流行。清朝每个皇帝都喜欢吃火锅,尤其是乾隆皇帝不仅自己喜欢吃,还喜欢大宴宾客;嘉庆帝在登基大典上,宴请群臣开了1550桌火锅宴……

    清光绪银寿字火锅 故宫博物院藏

    清晚期掐丝珐琅团花纹菱花式火锅 故宫博物院藏

    清咸丰粉彩火锅 故宫博物院藏

    (曹铮  综合央视网、青岛日报、北京头条等)

    责任编辑:张永猛

    下一篇: 唤醒沉睡的燕赵文化遗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