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河北日报特刊|脱贫攻坚河北答卷·人民之力

河北新闻网 2021-04-30 08:10:58
语音播报
  • 分享
  • 河北日报特刊|脱贫攻坚河北答卷·人民之力

    习近平金句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2012年12月29日、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

    激发群众的脱贫斗志,提高群众的致富本领

    扶志又扶智 群众干劲足

    2020年11月10日,网络女主播在馆陶县粮画小镇画室内进行网上直播销售。河北日报记者史晟全摄

    ■ 阅读提示

    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没有脱贫主体的积极主动,再多的帮扶措施也只能管一时,而不能长久。

    人民之力,是实现脱贫致富的可持续的内生动力。只有激发人民群众的脱贫斗志,提高他们的致富本领,脱贫才是“真脱贫”,防止返贫才有了牢固的根基。

    扶贫先扶志,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扶贫必扶智,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

    近年来,河北省坚持推进“志”“智”双扶,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他们的心热起来、手脚动起来,迸发出创造美好生活的遒劲力量。

    2020年5月15日,围场八顷村村民周玉奎的妻子抱着小羊,心里乐开了花。河北日报记者田明摄

    扶贫先扶志,从“揣着手等”到“甩开手干”

    阜平县吴王口乡三岔村的橱窗里,醒目地张贴着志气榜。每次路过这里,村民李树国都忍不住多看几眼,因为榜上有自己的照片。

    这几年,李树国带领乡亲们种植香菇脱了贫。日子好了,大伙儿干劲儿更足了。

    如今,阜平县的全部行政村都设立了脱贫志气榜、光荣榜。乡亲们说:“‘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总书记当年讲的这句话,真的灵验了!”

    2012年12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到阜平县考察。他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

    2017年春节前夕,总书记赴张家口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再次强调,要把扶贫同扶志结合起来,着力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主动性,着力培育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观念,引导广大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实现脱贫致富。

    扶贫先扶志,扶的是思想、观念、信心。我省各级各部门积极帮贫困群众想办法、找门路,激励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引着群众动起来,在改变精神面貌中树立脱贫信心。

    苜蓿村是蔚县的一个贫困村。2018年初,村内搞环境卫生整治,想清理村里一座堆积了30余年的垃圾山,再将山体护坡铺上砖头,以防杂物滑落,可租用垃圾车和买砖的钱拿不出来。

    “没钱买砖头,但咱们有力气捡石头。”在村第一书记李云峰的号召下,男人们开出了自家的拖拉机,妇女们扛着铁锨捡石头。这些石头垒成了护栏,苜蓿村变成了美如画的“石头村”。

    ——带着群众干起来,在改进帮扶方式中唤醒脱贫斗志。

    付学净一直是个爱笑的女孩,尽管命运多舛,先天性脊柱裂导致双足内翻,让她20多年没有站起来。行唐县昊腾残疾人双创园建成后,小净在这里有了工作,平生第一次拿到了工资。这次她的笑容最灿烂,只是眼里多了激动的泪水。

    创办这个双创园的贾茹,招收了100多名残疾人员工。她根据员工的致残原因和劳动力特点,因人制宜、因人定岗,建立了“康养+扶贫”“工疗+扶贫”“手工+扶贫”等多种工作模式,让残疾人坚定了“我能行”的信念。贾茹说:“我要让他们的精神站起来!”

    ——干群感情热起来,在激发干部活力中筑牢战斗堡垒。

    在蔚县,有一支“退休干部脱贫工作队”,这是全省,也是全国第一支退休干部脱贫工作队。他们以“治贫治愚、扶贫扶志”为思路,分包了9个重点难点村,带动村民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退休不“褪色”,白首映初心。2018年9月成立以来,他们共为贫困村解决问题70多个,化解矛盾纠纷30余件,引进资金1710万元,谋划实施产业项目12个,开展暖心慰问活动157次。

    2020年1月7日,曹疃村秧歌剧演出现场。河北日报记者史晟全摄

    扶贫必扶智,变“不会干”为“我会干”

    夜幕降临,馆陶县寿山寺乡的扶贫夜校又开讲了。台上,县里请来的致富能人在传经送宝;台下,贫困群众听得目不转睛。

    从2017年12月开始,馆陶县在各乡镇开办“扶贫夜校”,对乡村干部、帮扶责任人和贫困户开展政策宣讲、技能培训和产业就业指导,先后培训1.2万余人次。

    “扶贫夜校”使馆陶的贫困群众志气、才智双提升。截至目前,已有700余人通过培训发展起蛋鸡、肉鸭、黄瓜、黑小麦、黄梨等种养产业,户均增收1.5万余元。

    扶贫必扶智,扶的是知识、技术、思路。

    近年来,我省加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创办“农民夜校”“讲习所”7000余家,因人而异、量身定制、按需供给,实现每个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增收致富技能。同时,强化信息服务,定期收集致富项目、劳务输出、就业招聘等方面的信息,及时发布给贫困群众。

    摆脱贫困需要智慧。单纯依靠外部“输血式”扶贫,不能从根本上断掉穷根,必须提升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提高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

    ——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举措。

    行唐县实验中学九年级学生鑫禄,从前是老师眼中上课总打瞌睡的“迷糊”孩子,现在的他,学习劲头十足。他说,我想走出大山,去看外面的世界。

    变化,缘于石家庄外国语教育集团的帮扶行动。2014年以来,石外集团与平山、行唐、灵寿、赞皇、元氏等6个山区县的12所义务教育中小学建立“城乡校际结对精准帮扶共同体”,制定了“十年帮扶计划”,覆盖了6个县31个乡镇700个行政村的42446名学生。

    ——科技扶贫是提高扶贫脱贫质量的重要途径。

    赞皇县花林村的刘立行,是十里八乡公认的“大葱状元”。他种的大葱味道好、品质高,一年能挣7万多元。“我这个‘大葱状元’,是袁老师手把手带出来的。”刘立行口中的“袁老师”,是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经济作物研究中心副主任袁瑞江。

    2014年,袁瑞江作为科技特派员选派到赞皇,引良种,教技术,做示范,将其团队的研究成果在赞皇累计推广应用23000多亩,良种、良法覆盖率达到92.3%,新增经济效益达8000多万元。

    这样的科技特派员,全省已累计选派超过5700人次,实现了62个贫困县、206个深度贫困村全覆盖,建立工作站800多个,为贫困群众致富提供了助力、增添了动力。

    ——产业扶贫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的长远之计。

    在威县,德青源(威县)金鸡产业扶贫生态园产出的鸡蛋,被贫困群众称为扶贫“金蛋”。该县引进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变为资产,以入股分红的形式将周边4个乡镇的4424名贫困群众,全部变为企业的“特惠股东”,走出一条“金鸡帮扶”产业精准扶贫新路。

    作为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第一个资产收益扶贫试点,威县“金鸡帮扶”产业扶贫项目不仅被推广到全国,在30多个贫困县进行复制,还荣获了“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案例称号。

    不仅“口袋有钱”,还要“思想有魂”

    这半年来,丰宁满族自治县乐国窝铺村村民丁万娥参加了村里的环境卫生保洁,在“道德银行”里存了不少积分,凭这些道德积分,她从“爱心超市”兑换了一台电饭煲。

    2018年,该县推进实施“道德银行+扶贫爱心超市”三年行动计划,“道德银行”把每个家庭、每个村民勤劳致富、道德善举、文明行为,以及参与集体事务的业绩贡献记录在册,形成一套积分量化、评比奖励的激励机制,激发起群众向善向好、奋发进取的热情。截至目前,丰宁已建成“道德银行”322个,设立“扶贫爱心超市”308个。

    不仅要让村民“口袋有钱”,还要让他们“思想有魂”。近年来,我省各地结合实际,创新谋划,因地制宜探索出精神扶贫文化扶贫的新路子,引导贫困群众增信心、强志气,不断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农村文化阵地越来越多了。

    如今在邢台市南和区,农村文化礼堂是村民最愿意去的地方。月月有安排、周周有活动、天天都开门,文化礼堂成了群众身边的精神文化家园。该区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高标准建设农村文化礼堂27个、百姓舞台35个,极大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文化扶贫夯实了物质基础。

    文化惠民活动越来越丰富了。

    近年来,承德市各级文化团体深入基层开展“文艺演出进乡村”主题活动,组织百名市级文艺骨干、千名县级文艺专业院团老师进乡村开展结对共建,实现“培训一个骨干、带出一支队伍、影响一个村落”。2018年以来,全市共举办培训班近千期,培训基层文艺骨干8203人,参训4.96万人次。(河北日报记者李巍)

    【数读脱贫】

    ●强化“志”“智”双扶,加大以工代赈、以奖代补力度,积极推广“爱心公益超市”,创办脱贫攻坚“农民夜校”“讲习所”7000余个,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3.4万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持续增强。

    ●组织开展“脱贫攻坚党旗红”“抓党建、防疫情、促脱贫、保小康”等活动,累计举办脱贫攻坚培训4100余期、培训105万人次。

    ●健全完善控辍保学、学生资助等机制,深入落实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确保贫困家庭适龄学生不因贫失学辍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2020年,全省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60%,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适龄儿童少年辍学人数实现了动态清零。

    【相关链接】

    一线故事|“好日子要靠双手干出来”——平泉市贫困户赵玉明翻身记

    一线故事|脱贫靠奋斗 生活“喜羊羊”——青龙残疾夫妇靠养羊过上好日子

    一线故事|秧歌一唱幸福来——蔚县曹疃村秧歌剧激发百姓内生动力

    责任编辑:张云

    下一篇: 河北日报特刊|脱贫攻坚河北答卷·团结之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