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塞罕坝机械林场助力脱贫致富:“怪石谷”里筑“金山”

河北新闻网 2021-10-19 03:13:16
语音播报
  • 分享
  • 塞罕坝机械林场助力脱贫致富:“怪石谷”里筑“金山”

    “怪石谷”里筑“金山”

    ——从一村之变看塞罕坝机械林场助力脱贫致富

    群山列峙,松涛翻滚。

    59年,营造林114万亩。这是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的“绿色成绩单”。如同一颗绿色种子,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的影响和带动下,仅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森林覆盖率,就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7.62%增加到如今的60%,森林面积达813万亩,林草覆盖率高达95%,居全省首位。

    靠“绿”吃“绿”。如今,塞罕坝机械林场周边区域的群众,依靠勤劳的双手,每年从这片茫茫林海中挣得6亿多元的收入。其中,从荒山秃岭到满山披绿、从村集体收入一穷二白到存款千万元的哈里哈村,便是塞罕坝机械林场助力脱贫致富的一个典型代表。

    怪石谷”变成“小塞罕坝”

    “我们村面积全乡最小,但林地面积最多。”站在村庄西侧一处山顶,看着落叶松、油松、樟子松、云杉等树木一列列从山脚排到山顶,哈里哈村党支部书记赵艳杰自豪地说。

    哈里哈系蒙语,汉译为“怪石林立的山谷”,简称“怪石谷”。

    “抬头望山秃,低头见河干。山地脱皮下河川,冲走沟里百亩田。大风一起难睁眼,一把柴火跑遍山。”这句顺口溜,曾是哈里哈村的真实写照。

    改变从1962年开始。

    “当时塞罕坝机械林场刚刚建场,村里响应县委号召,组织发动群众赴坝上支援造林。”赵艳杰说,目睹过林场的失败,也经历了林场的成功,村民们从林场建设者身上看到了“不绿塞罕、誓死不退”的决心,学到了科学实用的育苗和造林技术,激发了大家绿化山川的积极性。

    “宁可不吃粮,也不能再吃沙。”凭着最朴素的想法,哈里哈村成立了“党员植树突击队”,扛起镐头和铁锹,背着水壶带着咸菜窝头,拉开“怪石谷”造林行动。

    1977年,十年造林初见成效。眼看荒山披绿装,但一场严重雨凇突袭坝上地区,不仅塞罕坝机械林场损失惨重,哈里哈村也未能幸免。“胳膊粗的冰坨子压折了一片片林子,看着满山倒伏的树木,许多百姓心疼得好像自个儿骨头折了,哭着瘫软在地上。”赵艳杰说,当时的老支部书记韩明起站在满目疮痍的林间,大声说:“树被压垮了,可以再种,哈里哈人的脊梁永远压不垮。”

    绝望孕育着新的希望。从山上清理下的废木,卖了1.5万元。哈里哈人突然意识到,种树不仅仅能绿化家园,更能获得实实在在的收入。村里用卖树的钱,购置了一台拖拉机,搞起运输,相继成立了烧酒厂、木材加工厂、养猪场,村集体逐渐有了收入。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时任村党支部书记康文有的带领下,村里建立了近200人的植树专业队,在塞罕坝机械林场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扩大了苗圃种植规模。自此之后的30多年,他们将2.3万亩的“怪石谷”全部植绿,森林覆盖率达78%,被誉为塞罕坝坝下生态第一村。

    描绘“共同富裕”新蓝图

    行走在哈里哈村的山林之间,除了渐渐消淡的斑斓秋色,一群或悠闲觅食、或灵动跳跃的梅花鹿,成为林间一抹亮色。

    “这个鹿场兼顾经济和观赏价值,鹿茸可以年年有收入,赏鹿可以吸引游客,为旅游产业聚集人气。”看完鹿场,赵艳杰又带领记者来到村里新建的主题民宿。

    一栋白色的二层小楼,20间干净整洁的标间,无处不在的“塞罕坝”元素图文,可尽览塞罕坝创业史,尽赏塞罕坝四季美景。

    “不光我们客房有特点,餐厅更是一大特色。”走进一排写着“为人民服务”“红色记忆”“青春记忆”的平房,赵艳杰告诉记者,餐厅除服务游客外,还每天为全村60岁到80岁的老人提供平价餐,为8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餐。有特色有情怀的民宿,开业第一年,便收入5万元。

    走出民宿,不远处有一片白墙灰瓦的搬迁小区。“走,到我们新家坐坐。”刚从山上查看完退耕还林地里幼苗长势,60岁的村民康有良热情地发出邀请。康有良的新家三室两厅100平方米,干净整洁,家具家电一应俱全。

    “5年前,我家住在山沟里,下雨下雪出门很难,买袋米要扛着走2公里山路。退耕还林后,又搬进了新家,有时间到林场修枝打草,能收入两万多元。”谈到如今的生活,康有良句句离不开树。

    康有良给记者算了笔账:在林场采蘑菇,勤快点一天能采100公斤,收入五六百元,每年各类山货能卖一两万元;村集体收入分红,每人每年最多能分400多元,他家最多时分到了近3000元。

    经了解,记者得知,哈里哈村所有林地,以及鹿场、羊场、民宿等产业全归村集体所有。经过多年积累,村集体存款已达1000万元。每年村集体通过公益林生态补偿金、羊场、民宿、土地流转、银行利息等可收入100万元。

    “如果塞罕坝不建林场,哈里哈村也不会借力改善生态、积累家底、发展产业。”赵艳杰说,林子是大伙儿齐心协力种的,“绿色宝库”的红利也一起共享。

    “二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找到郭井龙时,他正带着十多个村民在一片地里收胡萝卜。“刚带领大家在林场割完1000亩草,马上就要入冬了,林场没啥活儿了,抓紧时间干点农活儿,明年开春继续到林场干活。”郭井龙自小参加村里植树造林,是个造林、营林的好把式。

    “苗圃栽植容器苗要‘苗正、土实、水足’,只要做好这几步,容器苗上山,个个能活。剪枝贴根儿手稳快锯,口平不流树油,树型好成材率高……”正是有了过硬技术,20多年前,郭井龙成了这支林海“淘金”队伍的领头人。

    从每天20元,到如今每天100多元,一年长达七八个月的务工期,塞罕坝为这支队伍持续提供了稳定收入。

    “每人每年最少能挣2万多元。”郭井龙说,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到塞罕坝机械林场调研考察,让他和工友们都十分激动。“总书记夸这片林子长得好,我们也自豪,因为我们也是参与者。”

    据统计,塞罕坝机械林场长期与300多支营造林务工队伍开展合作,年均发放劳务资金6000多万元,人均年收入达1.5万元。在林场的引领带动下,周边百姓通过发展农家游、手工艺品、土特产品加工等产业,每年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累计带动1200余贫困户1万多人口脱贫致富。景区内120余家旅游服务经营场所,每年为周边百姓提供1万余个就业岗位。

    为更好地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哈里哈村将打造生态功能区、旅游康养区、特色兖州区、农业观光及农事体验区、综合服务区、易地搬迁安置区为支撑的“美丽满乡”田园综合体,助力乡村振兴。

    “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发展离不开周边区域百姓的支持,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百姓,也是林场‘二次创业’的一个主要目标。”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书记安长明说,目前,林场已正式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在“二次创业”中,塞罕坝机械林场将通过劳务用工等形式,吸收周边群众参加森林经营、护林防火等工作,进一步释放林业生态富民功能。积极开展林下种植羊肚菌、红景天、金莲花等试验研究工作,引导带动周边区域发展乡村游、农家乐、养殖业等产业,助力群众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力争经过10年的建设发展,林场实现生态功能显著提升、绿色产业健康发展、生态成果区域共享,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的目标。 (河北日报记者 陈宝云)

    责任编辑:张永猛

    下一篇: 纵横谈|6000余名帮办代办员,都是跑腿办事的勤务员
    视频直播
    预告 | “河北省检察机关民事虚假诉讼监督专项活动”新闻发布会

    预告 | “河北省职工运动会(云上)”新闻发布会

    回放 | 2021年“双创”服务能力提升系列培训启动仪式
    热门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