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衡水新闻衡水图片新闻
  • 分享
  • 王习三的三件自画像(图)

    来源:衡水新闻网 2017-11-28 08:51:06
    语音播报

    王习三的三件自画像(图)

    自画像,是表达艺术家内心世界乃至精神内涵的一种直接的感官途径。在了解艺术家的路途上,自画像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研究方向。

    我的爷爷,冀派内画创始人王习三先生,一生可以说是跌宕起伏,颇富传奇。他生于北京,在内画界崭露头角时被遣返回老家,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却带领乡亲们奔走致富路,经历三次抄家,两次陪绑,苦尽甘来,终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迎来了艺术的春天!自1981年起,爷爷多次应邀出国访问、讲学、展览,赢得了巨大国际声誉。特别是1983年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的第十五届国际中国鼻烟壶学会年会上,国际中国鼻烟壶学会主席的福特先生,宣布授予王习三为亚洲首位荣誉会员时,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位收藏家全体起立,手牵手振臂高呼“王习三!王习三!王习三!NO.1 NO.1!”爷爷的心情溢于言表,留下了激动的泪水,这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世界认可的骄傲!从爷爷的经历中,我认识到践行文化自信,首先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充满自信,要在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国际市场上自信满满……

    王习三的三件自画像。

    自画像,体现了艺术家与自我的对话,有着对社会的映照和对生命的执著。爷爷创作的三件自画像,对此作了很好诠释。第一件自画像,创作于壬戌腊月,即1982年。壶的背面,表明了他当时的堂号“一壶斋”由来。此壶由天津著名学者龚望,号迂公,所赠。壶中所题:津门迂公勉赠金号一壶,所题曰:“一壶千金、中流失船”,即匏古谓之腰,舟中流,失船得之可免溺,喻轻微之物得:中流失船,一壶千金。”作品采用老料玻璃壶坯,爷爷胸前挂着首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金质奖章,手里拿着一件黑白肖像作品,人物神采宛然、清秀高雅,洋溢着优雅的书卷气息。因形神兼备,墨色深浅浓淡变化丰富,很好呈现出了主人公在迎来事业巨大转机时的恬然自安。

    王习三的三件自画像。

    第二件自画像作品构图和第一件有相似之处,同是采用自己的肖像作为画面主体;变化之处是嘴唇采用胭脂色设色,奖章用金粉涂饰,表现了奖章的质感。再就是右手姿势发生了变化,右手托着左肘,手里拿着一件山水图案的鼻烟壶,精微描绘可观其变。作品以“形神一贯,文质相宜”为引领,抓住人物从容自信的神情,以黑白灰的表现手段,精确刻划出人物的内心风景、灵魂优美和人性深度。较之前幅自画像,爷爷神态更加洒脱奔放,艺术自信让人动容。壶内书写了美国夏威夷著名实业家、收藏家苏利民夫人的留字赠款。这件烟壶作于1983年,恰逢爷爷在夏威夷出访期间,苏利民太太三天两头去看爷爷的创作展演,深为其高超的技艺所打动,收藏了一批爷爷的内画鼻烟壶作品,还经常在府邸盛情款待爷爷。临回国之前,爷爷特地创作了这件自画像赠与苏利民太太,以感谢这位收藏家挚友的关怀,并在壶中作诗一首“小中蕴大,壶里乾坤,丹青妙笔,一壶千金”……

    王习三的三件自画像。

    第三件自画像,是爷爷赠给知名企业家、香港鼻烟壶学会主席梁知行先生的,作品材质为天然水晶烟壶。在香港展览会上,爷爷与著名收藏家梁知行先生结缘,深深被梁先生对中国鼻烟壶文化的倾情付出所感动。后来梁先生曾多次赴大陆考察京、鲁、冀、粤四大内画流派发展状况,并将自己收藏的价值不菲四大流派内画藏品,一一认真梳理,于1986年出版了《中国内画鼻烟壶新貌》一书,这是中国鼻烟壶文化史上,第一本系统介绍各流派内画的专著。该书文字详实,作品拍摄精当,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出版不久,就被奉为研究收藏中国内画鼻烟壶的权威著作之一,激引了广泛的社会反响。1987年,梁先生又与美国著名收藏家爱格达夫人联手,出版了该著作的英文版,极大提升了中国内画鼻烟壶在国际上的声誉。梁先生多次邀请冀派内画艺术创作精英,赴港展演。在1986年,他在香港艺术中心举办王习三弟子作品展,更是轰动全城。有一次爷爷在梁先生府上做客,他的夫人无意谈到,梁知行做买卖赔个几百万港币并不大放在心上,而王习三的内画作品因玻璃毛坯退火不好而引发自然炸裂时,他的心情就变得特别不好,接连几天都寝食难安。爷爷深为他对中国内画鼻烟壶艺术的这份情谊所感动,毅然决然的用天然水晶毛坯免费为他重新绘制损坏的作品,作为补偿。梁先生被王习三这种不为金钱,只为艺术的情怀所打动。为表谢意,他先后赠给爷爷三辆汽车,爷爷均转赠给了国家有关部门。这幅天然水晶自画像,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爷爷在壶内以“知音”为题,作诗:方寸烟壶内,勾笔绘乾坤。丹青三十载,知音数梁君;以“心愿”为题,作诗:蹉跎度半世,只求技艺真。呕血育新秀,唯愿玉壶春。在创作中,爷爷始终贯穿了这样一个理念:艺术创造的目的,主要是实现它的审美价值,要满足人们心灵的渴求和精神上的需要,要唤醒的是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正是这样,作品以雕塑般的创作技巧与造型修养,再赋予人物时代的精神内涵,成就了一段艺坛佳话!(王金鹏)

     

    责任编辑:翟一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