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衡水新闻衡水人文历史
  • 分享
  • 《人面桃花》《西厢记》《二进宫》与安平县

    来源:衡水新闻网 2018-06-12 08:52:14
    语音播报

    《人面桃花》《西厢记》《二进宫》与安平县

    《西厢记》剧照。

    《二进宫》剧照

    如果说,中华民族乃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岸骄子,华夏文化是历史天幕中的灿烂星河。那么,民族戏曲无疑是这浩瀚星河中的璀璨明珠。

    自古以来,在安平这块人杰地灵的热土上,产生了许许多多与戏曲有缘的人文故事。“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抬望眼仰天看月阑,天上人间总一般”“李艳妃做昭阳自思自想,想起了老王爷好不心伤”……

    每每吟品这些穿透时空的醉人词调,都会对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肃然起敬。这些文化遗产传承至今,实属不易,随着时代进步,愈发彰显着诱人的经典光彩。《人面桃花》《西厢记》《二进宫》虽仅为戏林之“薪”,但正是这些戏剧文化的点点“涟漪”,已然汇成了文化“江河”,我们有责任使之既“源远”,更“流长”。

    《人面桃花》与博陵人“崔护”

    安平县在西汉时叫谷丘国,西汉后期改称乐成国,后汉初年又叫安平国,至汉延喜元年改称博陵郡,郡址先在博野县,后迁安平。

    唐德宗李适(公元785——805)贞元初年,博陵人崔护(今安平县黄城人)在长安久考进士不中,独在异乡感到无聊,喝了几盅闷酒,便独自闲游走到城南庄。时值清明,桃花盛开,百草吐绿,但已日上三竿,口干身疲。见村中有一人家,便上前讨水,等了许久,有女子杜宜春自门缝问话,崔护答道:“小生博陵崔护,寻春独行,酒渴饮水。”

    女子开门,端出水来,把崔护请到院内坐喝,然后斜倚在桃树旁边,深情端望“小生”,不由地绯红“浸”脸,崔护也看出姑娘俊俏知礼,顿生爱慕,喝完水起身告辞,女子却望着远去的背影,依依不舍地关门回到家中,崔护亦有留连忘返之心……

    第二年清明节,崔护进京(长安)后,急不可耐,故地重游,但见门庭如故,却已上锁,人迹杳然,好不惆怅,遂题诗门上: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七言绝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传诵,崔护与女子的故事,也在民间广泛流传。到明朝,临安派剧作家孟称舜,依之编成五场杂剧《桃花人面》,第一次把“崔护谒浆”搬上了戏剧舞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戏剧大师殴阳予倩经过再创作,完成了京剧版的《人面桃花》,尔后评剧和其他剧种纷纷改编,广为演唱,历久不衰。其中京剧名家吴素秋,评剧高手韩少云,都因扮演少女“杜宜春”名炽艺坛,并且由吴素秋参演的《人面桃花》还被拍成了京剧电影。

    如今,在史家认可的博陵古郡崔护的家乡,弘扬民族文化的安平人,在县城修建了“人面桃花园”,建设了崔护题诗旧景复原,一代又一代的博陵后人,仍在传延着“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文化旋律。

    《西厢记》的“崔莺莺”与安平县黄城村

    《西厢记》是京剧舞台上旦角行当中“张派”艺术的经典作品,剧中德才兼备的崔莺莺善良娴淑,冲破封建牢笼,与“君瑞”(张生)结合,虽有“红娘”牵线,但她主动追求爱情,其人其事,至今流传。安平县的黄城村原叫凤凰里,崔莺莺乃该村人,字双文,小名莺莺,生于公元784年,父亲崔元翰,名鹏(729—795),通晓经史诗文,年近50始举进士,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壮元及第,在朝中言辞文雅,举止得体,但生性刚褊简傲,不能取容时政,后遭罢去官职,约66岁卒命。莺莺母亲是睦州刺史郑济之女,公元784年生了莺莺,莺莺姨母很有文才,嫁于元氏丁男,公元779年生有一子,比莺莺年长,这就是史称中唐著名诗人的元稹。

    莺莺父亲去世后,妻子郑氏携女,扶夫灵柩归葬博陵墓,守孝三年后,因孤女寡母无所依靠,思虑再三,决计于贞元十五年重回长安。途经蒲州时,正遇上“贼兵”丁文雅兵变,母子急忙投身河中府普寺寻避,恰遇元稹,元稹用计退去来犯者,救了莺莺母女,见莺莺生相俊美,顿生暧昧之情,托莺莺婢女“红娘”从中撮合,二人终在西厢结为百年之好。但后来元稹赴京赶考不归,又寻新欢,抛弃了莺莺,这个故事首先由元稹写成了《莺莺传》,也称《会真记》,很快流传开来。后代文人在此基础上创作出文学剧本,金人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等均为艺坛佳作。该故事也有不同的人物取向,由荀慧生先生创作的《红娘》,则重点放在了歌颂红娘的成人之美。李瑞环卸任后,亲自为该剧改写了第五场,并依据人物心理,丰富和调整了部分唱段,使该剧更具魅力,在国内传为佳话,学术界公认的是莺莺人史皆实,张生之名即为元稹之形。

    不管《西厢记》和《红娘》的表现重点是“崔莺莺”还是“红娘”,但安平人相信文化的传承如江河行地,必须在坚定的文化自信中发扬光大。眼下,落位于崔莺莺故里、安平县黄城村崔氏墓地公园的一旁,“崔莺莺大剧院”的设计、建设正在进行。

    《二进宫》的娘娘“李艳妃”与安平县的南苏村

    多年以来,位于安平县城北部的南苏村有一个“村规”,无论多高规格的剧团,都不能在村里上演《二进宫》,村里的历代李姓族长亦把这个“传统”延续了多年。

    原来,传说《二进宫》戏里李良太师的祖籍,是安平县的南苏村,从李良的祖父起开始定居京城经商。李良有个漂亮女儿被选入宫中伴驾,人称李艳妃。做了娘娘后,请求回家拜祖,皇帝恩准,经过几天跋涉来到了南苏村。

    待到祭祖时,艳妃娘娘傻了眼,因为她一不知祖坟在哪,二不知本家是谁,急忙请来一位李姓族长遍查家谱,也没有搞清楚自己应归哪支哪脉。堂堂贵妃,找不到祖宗这还得了,艳妃娘娘眉头一挑,拉过一位老太太认作了本家,使祭祖一事顺顺当当走了过场。

    族长心想,白捡一个贵妃娘娘做族女,实乃家门有兴,世代难得。李艳妃却费了心计。她想:假如有人议论自己祖籍不真,岂不有辱当今圣上,蒙欺君之罪!于是决定假戏真做,越不真越要显得真切。

    艳妃娘娘请求皇上修通了一条通往南苏村的“官道”,并规定:凡有南苏村李姓进京,可免费在道旁客店吃住。不久,渐有风声传起,说是可能记错了,或听人说错了,艳妃娘娘并不是南苏村人……然而,尽管传言不断,却没人能讲清楚。

    从那以后,艳妃娘娘一再传旨,要南苏村人进京为官,但却没人临渊帝门,生怕背上冒认官亲的罪名……

    如今,京剧圈里“梅派”(梅兰芳流派)“张派”(张君秋流派)等都在演这出戏,不少文艺团体还把与李艳妃娘娘有关的《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组成连台本戏,戏报上常常写上“兹请名家倾艺上演《大探二》”。

    历史在进步的发展中跃向高端。今天的安平县南苏村父老,早已摒弃了狭隘的“李艳妃到底是不是村里人”的疑问,而对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充满热望。

    责任编辑:翟一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