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老英雄彭壮的壮丽人生

来源:衡水日报 2019-08-22 14:42:05
语音播报

老英雄彭壮的壮丽人生


“一辈子的突击队员”张富清、隐姓埋名37年的一等功臣吴洪甫等革命老前辈不事张扬的品格令我们十分敬佩,这或许是那一代老革命的共性。

在饶阳,也有一位93岁的老军人、老革命,他叫彭壮,1944年入党,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1955年转业后,彭壮主动要求到艰苦的地方工作,一心为民,严于律己,用一生践行着共产党人的初心。近日,笔者有了走近老英雄,聆听他的壮丽人生和英雄事迹。

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九死一生立下战功

彭壮原名彭庄,1926年出生,是饶阳县小堤村人。他6岁失去父亲,10岁便开始帮助母亲种地、打草、拾柴,挑起了家庭的重担。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寇的铁蹄踏入了我华北大地,彭壮看在眼里,义愤填膺,11岁就当上了小堤村的儿童团团长,经常为乡亲们站岗放哨,为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传递“鸡毛信”。1942年,在抗日最艰难的“五一”大扫荡时期,彭壮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并把“庄”改为“壮”,寓意希望我军日益强壮。这支队伍在饶阳县南部、深县北部一带开展游击战争,经常对日军进行伏击,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1944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饶阳“游击四小队”大显身手,端掉了小堤村三处日军岗楼,协助主力部队一起解放了饶阳县城。饶阳“游击四小队”先后并入了县大队、独立团、68军203师608团,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因为作战勇敢,彭壮18岁就当上了排长,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安稳的日子没过上几天,解放战争开始了,彭壮随军队南征北战。1947年4月,在陕北他们曾一夜行军180华里,奔袭延安蟠龙镇,取得蟠龙镇大捷,歼敌6700余人,获得战利品无数,稳定了陕北战局。之后他又随部队东渡黄河,奔赴华北战场,参加了解放石家庄、太原、绥远等地战役。

老英雄记忆深刻的是攻打元氏县城。元氏县城又名石头城,周围地势开阔,易守难攻,几次攻打,我军伤亡较大。当时各地的还乡团都聚集到了这里,最大的一伙头目叫魏永和,经常祸害老百姓,抢财物、抓壮丁,无恶不作,老百姓对其深恶痛绝。了解到这些信息,我军随即调整战略战术,一方面由部分军民向敌人喊话,给他们讲政策,让其认清形势、放下武器,与魏永和划清界线,从思想上瓦解敌军斗志;另一方面军民齐动手,从不同方向挖掘坑道,把炸药装在棺材里,成功实施了爆破,炸开了多处城墙,一举解放了元氏县城。

在解放张家口战役中,彭壮所在部队负责打伏击,在黄土梁子上趴了七天七夜,当时已是初冬,晚上气温零下十几摄氏度,一天最多能吃上两顿饭,条件异常艰苦。在这次战役中,彭壮所在部队歼灭了国民党两个师。战斗结束后,他们又马不停蹄地奔赴其他战场。老英雄彭壮为解放全中国多次流血负伤,做出了突出贡献。

1950年10月,美帝国主义侵占朝鲜,把战火燃到了我国国境,彭壮写血书报名参加了抗美援朝。在朝鲜战场上,彭壮参加了金州战役、迎风口战役等,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一天晚上行军途中,敌机为了寻找目标,一边扔照明弹一边扔炸弹,指挥员刚喊“卧倒”,一颗“炮弹”就落在了彭壮身旁。为了减少伤亡,他毫不犹豫扑上去用自己的身躯压住了它。战友们拼命喊他,他也大喊:“躲开,千万别过来!”后来发现那是颗照明弹。由于彭壮及时压住了照明弹,敌机没有发现部队,减少了我军伤亡。还有一次,彭壮带队给部队运送弹药,刚到目的地,有颗炮弹就落在身旁,所幸是颗哑弹。

1951年10月,彭壮所在68军在美帝发动的“秋季攻势”中,连续激战13昼夜,阵地常常昼失夜返,我军毙伤敌人7700余人,击毁坦克28辆,顽强坚守住了文登里主阵地。人民志愿军用血肉之躯,打了一场又一场胜仗,终于把美帝国主义打到了谈判桌前,取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

彭壮老人戎马生涯,历时11年,其中有8年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1952年任营职干部,始终战斗在第一线,一双铁脚板走过的路岂止十万八千里。老人流着泪说:“惨啊,一场战斗下来,有时一半战友就倒下了,每次回忆都痛断肝肠!我活下来就是奇迹、是幸运!还争什么名,要什么利,那不是背叛吗!”

到艰苦地方去和平年代立新功

1955年,从朝鲜回国后,组织安排彭壮转业到地方工作,他本来可以回家乡和母亲妻儿团聚,但得知山区更需要干部时,他主动请缨到了太行山深处的完县(现在的顺平县),任职县人民银行副行长,先后在该县最穷的寨坡庄、郭家庄等驻村下乡。他帮助村里建班子,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带领村民开山造梯田,积极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植树造林绿化荒山,与老百姓同吃同住。摸了十几年枪杆子的手,拿起了锄头、大镐,比村里的乡亲干得还起劲。那时吃饭按规定要给老百姓钱和粮票,他时常拿自己的钱多补贴一点给群众。有一次在一位老乡家,吃的是柳树叶和柿饼子煮的汤,彭壮吃坏了肚子,也不敢声张,怕老乡给自己开小灶。

彭壮驻村期间,谁家有个头疼脑热的,寻医问药,都愿意找他帮忙。遇到乡亲们有困难,他就拿出自己的工资接济,每当所驻村工作有了起色,组织需要他到新的岗位,乡亲们都依依不舍,含泪送出很远。

1957年,接照组织安排,家属跟随他来到了完县工作生活,那时侯他的工资是67.5元,如果全用于自己家生活,完全能让家人吃上饱饭,可他有时会把大部分工资救助老乡,导致家人经常缺吃少穿。为了给国家节约粮食,他还带头让家属重新回老家务农。为了省钱,他基本上一年才回家一次,都是自己骑自行车走300多里的山路、土路。由于通信、交通都不方便,家里遇到急事、难事都指望不上他,一双儿女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因病饿而夭折,他只是偷偷抹把眼泪,把对亲人的愧疚转化为更好地服务山区人民的动力。

1970年,因工作需要,他担任了完县人民银行行长。下乡少了,但他依然和乡亲们心连心,常常接济到县城看病、办事的老乡。对待同事,工作上他严格要求,坚持原则,不徇私情,秉公办事,生活上他关心每一位职工,遇到增资、评优等好事,他总是让给其他同事。有的职工因为家里孩子多,粮食常常不够吃,他就悄悄把自己的工资粮票补贴给他们。1972年11月,银行一位女职工结婚,家住山沟里,离县城20多里地。他利用星期天骑自行车去家访,发现炕上没有像样的床单,回县城后他自己掏钱为这名职工挑选了当时最好的“太平洋”双人床单。

1974年,彭壮调回饶阳,先后任原屯里乡党委书记、县物资局局长等职。他担任县物资局局长期间,不少亲戚朋友找他拉关系,想买些计划内钢材、木料、玻璃等,他从不给“面子”,并义正辞严地说:“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用之于民。”为此彭壮得罪了不少人。

虽然当局长在县里工作,离家近了,但彭壮总是一两个月才回去一次。有时周末同事催他回去看看,他常说:“脱不开身啊,单位有这么多木材、钢材,那都是国家和人民的财产,我得看护保管好,不能让集体财产有丝毫损失!”

老英雄的“八条家规”

回到饶阳后,彭壮依然保持着军人生涯养成的倔强、无私,一心为公、清正廉洁的革命本色。

到家乡工作的第二年,彭壮的大女儿高中毕业,想让在公社当书记的父亲帮忙找工作。当时县机械厂、轴承厂、化肥厂、织布厂等企业都在招工,只要他说句话,安排女儿当个工人很容易。但他对女儿说:“不能给组织添任何麻烦,靠自己的能力生活吧。”他不仅不打招呼,更不允许家人打着他的旗号找关系。就这样,妻子和大女儿就一直在家务农,很多人都说老彭太“轴”,苦了爱人和孩子。

1981年,二女儿考上了衡水农机化学校后,看到很多同学都有手表,就对父亲说:“班里同学都买手表了,给我也买一块吧。”彭壮说:“咱不攀比,好好学习就行了。”

彭壮经常叮嘱孩子们:一要低调做人,积极向上,做人要老实,做事要踏实;二要严于律己,从点滴做起,不要贪图任何便宜;三要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四要尽职尽责,多帮领导分忧,多为百姓着想;五要向前看,不要把金钱看得太重;六要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七要俭以养德,凡事不要攀比;八要永远记住那些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不要忘本!

这八条家训是彭家孩子们做人做事的准则,更是彭家的“传家宝”!

1986年,彭壮光荣离休,终于可以颐养天年了。他尽心帮助两个女儿照看四个孩子,但他从不溺爱他们,每当孩子们受到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侵蚀时,他就严厉给予批评教育,给孩子们讲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等战斗英雄的故事,但极少提及自己的事迹。他还带孩子们到湖南韶山、北京毛主席纪念堂、西柏坡等地接受红色教育,使孩子们从小就知道今天的好日子来之不易,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孩子们受彭壮言传身教的影响,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热爱集体,学习也很刻苦。如今四个孙辈孩子都已经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努力工作着。

到了耄耋之年,老英雄常常回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经常流着泪说:“跟战友们相比,自己太渺小了,想起他们,有的甚至刚参军就牺牲了,太年轻了,心里真痛啊!”他感觉活着就是幸福,因而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

老人书架上有本《毛泽东诗词》,是去年“八一”前让外甥买的,他时常翻阅朗读。他对照顾他的女儿说:“我心里一直想从前的戎马生涯,那时候毛主席率领千军万马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他为人民操劳了一生,没享过一天福啊!我看到他作的诗,就觉得有力量!所以我决定买这本书,也是给你们买的,要多看看,不要忘记历史啊!”

马桂同


责任编辑:翟一杉

下一篇: 衡水市戳脚武术协会在厦门第八届国际武术大赛上斩获两金两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