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西晋“文学三张”故里为武邑之考证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9-08-30 09:21:39
语音播报

西晋“文学三张”故里为武邑之考证

在灿若星河的中国古代文学家队伍中,西晋时期的张载、张协与张亢三兄弟,绝对称得上是璀璨夺目的明星。兄弟三人才华横溢,齐名文坛,堪称一段佳话。他们先后创作了《剑阁铭》、《濛汜赋》、《榷论》、《七哀诗》、《七命》、《述历赞》等诸多风格独特、文辞优美、意境深邃、清新自然的文学作品,时人将“陆机、陆云”和“张载、张协、张亢”称为“二陆三张”,而“张载、张协、张亢”被后世文史学家统称为“西晋文学三张”,足见其文学成就之高,影响之深远。但是,关于“三张”故里为何处,因相关史料缺乏,一直众说纷纭,不可确定。主要有以下五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三张”系安平人,主要源于《晋书》所载张载兄弟列传:“张载,字孟阳,安平人也。父收,蜀郡太守。载性闲雅,博学有文章……;张协,字景阳,少有俊才,与载齐名。辟公府掾,转秘书郎,补华阴令、征北大将军从事中郎,迁中书侍郎。转河间内史,在郡清简寡欲……;张亢,字季阳,才藻不逮二昆,亦有属缀,又解音乐伎术……。”另外,《广舆记》等史籍当中记载“三张”同样为安平人。

第二种说法“三张”系武邑人,源于《昭明文选·张孟阳·七哀诗》中,张载以武邑人注录。

第三种说法“三张”系观津人,源于《晋书》记载:张载与韩恒为同郡师生,而韩恒为观津人,张载同为观津人。

第四种说法“三张”系灌津人,源于清代严可均《全晋文》所编《张载小传》作安平灌津人。

第五种说法“三张”系信都人,源于《太平寰宇记·冀州·信都县》载:“三张宅:晋文士张协兄弟三人俱善属文,皆郡人也。语曰:‘二陆入洛,三张减价’。”

那么,“三张”故里究竟是在安平,还是武邑、观津(灌津)、信都,史料记载究竟是传写有误还是另有他因呢?为此,武邑县文化研究会组织文史资料工作人员,带着疑惑,翻阅了大量历史文献,经过反复考究论证,终于在历代修志和郡县沿革中找到了端倪。原来,早在清乾隆年间,丁卯岁举人李德举,就已经将“三张”故里提出了疑问,并追根溯源,予以记述,后补录于清同治十一年《武邑县志》,总结出了强有力的推断依据,最终确定西晋著名文学家“三张”故里为武邑无疑。

一、魏晋安平位置二说。一说为安平国,一说为安平县。据《后汉书》记载:安平国领城十三,信都、武邑、安平、南深国属。《晋书·地理志》云:冀州统郡国十三,其中有安平国,安平国领县八,信都、武邑、观津属,而同州博陵国领安平县。简而言之,晋时既有安平国,又有安平县。《晋书》所载“三张”为安平人,也可能指的是“安平国”,同样也可能指代“安平县”。由此可见,晋时安平国领武邑等处,治所在信都,与博陵国领安平县极易混淆。

二、《晋书·张载传》中的安平系国名而非县名。经查阅《晋书·韩恒传》,有这样一段记载:韩恒,字景山,观津人也,父默,以学行显名。恒少能属文,师事同郡张载,载奇之曰:“王佐才也……”。其中,韩恒身为晋朝时期安平国观津人,少年文才俱佳,拜同郡张载为老师。既然韩恒与张载同郡,那就说明二者同为领武邑县、观津县的安平国(郡)人,而非领安平县的博陵国(郡)人。

三、“三张”为武邑观津人说。周振甫《诗品译注》补注中认为:张载与韩恒既为同郡,而韩恒为观津人,那么观津同样也是张载的县籍,观津位于武邑县东南,于是得出了张载为武邑观津人的结论。但是,在晋朝初年,武邑、观津同属安平国,于太康十年,安平国才改为武邑郡,而张载是晋初人,不应当存在武邑观津人的说法。据《晋书·韩恒传》记载,韩恒经历了永嘉之乱,此时安平国已改为武邑郡(国),领武邑县和观津县,如果张载是武邑人,那么仍然可以记作与韩恒同郡,终究还是不能确定张载是武邑人还是观津人。

四、“三张”为武邑灌津人说。清代严可均《全晋文》所编《张载小传》作安平灌津人。其实,西晋并无“灌津”之称,一直到后魏,才改观津县为灌津县,所以,“三张”不可言之武邑灌津人。

五、“三张”为信都人说。信都县始置于西汉,治所在今河北省冀县。据《晋书·地理志》记载,西晋时,安平国为冀州郡国之一;而信都、武邑等,皆其下属之县。以《太平寰宇记》记载,三张籍贯,当为信都。但是,《太平寰宇记》成书于宋太宗时期,远远滞后于《晋书》;况且据《武邑县志》记载,宋代以来,至仁宗庆历八年,武邑属于冀州信都郡,由此看来,将“三张”定位信都人,也未尝不可,只是记其郡名而已,并不能确定为信都人。

六、清乾隆丁卯岁举人李德举考证“三张”为武邑人。据清同治十一年《武邑县志·人物·李德举补三张入县志考》记载:“郡县之沿革有异,同史策之载纪有详略……嗣寻《文选》别本,得明嘉靖中翻刻宋元旧版,观之,乃见其注张载武邑人也。之上原有‘臧荣绪晋书曰’六字”始知其果有所据,并非传写之误矣……。

首先,以《晋书》成书时间辨新旧。他认为《晋书》始于王钤,成于其子王隐。另外,于宝、徐广各有《晋纪》,孙盛、檀道济各有《晋阳秋》,邓粲、王韶等史学家也对晋史有所著述。一直到南朝(宋)时期,何法盛开始撰写《晋中兴书》,臧荣绪又集东、西史合成一书,唐贞观年间,皇帝下诏,因前、后史十有八家未能完善,于是,敕命房玄龄、褚遂良再加修撰,多次改易,依据臧荣绪《晋书》增减之后,录以“太宗御撰”,即《二十一史》(乾隆年间)中的《晋书》。这样,刘宋时期臧荣绪所著《晋书》应为《旧晋书》,唐太宗时期形成的《晋书》应为《新晋书》,而李善著《文选注》成于唐高宗三年,那么李善著《文选注》时,也应在唐贞观年间,那时候《新晋书》方成未成,而《旧晋书》还粲然犹存,李善应当是根据《旧晋书》而注《文选》,所以引用臧荣绪《旧晋书》,将“三张”载为武邑人。而《新晋书》由于成书时间相对较晚,史书以郡录县情况甚多,所以,新《晋书》对于“三张”只记载为安平人,是不完全准确的。

其次,“三张”为晋时安平武邑人最确切。安平,自古治所信都。据记载:汉高祖设置信都,汉景帝改为广川,汉明帝改为乐成,汉安帝又改为安平,而武邑则属之。一直到晋初,武邑仍然属安平,后来才开始另置武邑郡。张载是晋初人,当时武邑县本来就属安平国,想必臧荣绪撰《晋书》时一定将张载记为“安平武邑人”,类似于明清以来对“冀州武邑人”的说法;而房玄龄所著《新晋书》,以及李善所著《文选注》,都应当延续臧荣绪所著《旧晋书》中对张载为“安平武邑人”的记载。只不过,对于“三张”故里,《新晋书》只记载安平郡国名,而省去武邑县名;李善之《文选注》只记载武邑县名,而省去安平郡名。

再者,古板翻刻增损藏疑云。古往今来,古籍善本经过屡次翻刻,对于《晋书》而言,宋明以来的版本,只不过还是唐代李善原注和唐开元年间五臣(即吕延济、 刘良、 张铣、 吕向、 李周翰)补注,而清代版本则旁线有圈标空头、有评语,是为了有益于读者阅研;明代版本在《张载小传》之上还存有“臧荣绪晋书曰”六字,而清代版本则省去上述“六字”,直叙其传,或许认为省去“六字”无关于作者,以便于雕板付梓。由于历代版本翻刻,有的信息越来越详尽、有的信息越来越简略,最终造成郡望与县籍相混淆。

结合上述《文选》、《晋书》、《太平寰宇记》、《武邑县志》(清同治十一年本)等不同文献所载资料,经过综合分析研究,最终确定“三张”当为晋时安平国(郡)武邑县人,也就是现河北省武邑县人。(武邑县文化研究会)


责任编辑:翟一杉

下一篇: 景县发现清康熙三十年岁贡生张国鼎大墓碑文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