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衡水新闻衡水县市区视窗
  • 分享
  • 河北枣强唐林镇:引领乡亲们土里刨“金”

    来源:衡水日报 2020-08-31 16:29:13
    语音播报

    河北枣强唐林镇:引领乡亲们土里刨“金”

    采摘金色南瓜

    采摘哈密瓜

    邵府村村民将葡萄搬运到水果商的收购车上 枣强县唐林镇供图

    “我有两座葡萄大棚,纯收入得四万多。”种植葡萄,可以说改变了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唐林镇李进伯村白素霞的生活,她一家搬进了社区楼房,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种葡萄还有了稳定的收入,另外,她还流转了20来亩地种玉米,手里有钱了还在县城买了楼房,给儿子当婚房……她的生活虽然忙碌但很舒心。

    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2012年,李进伯村的白素霞就开始种植葡萄,当时大多数人还是下不了决心,只是观望,种小麦和玉米等传统作物拿手的乡亲们,接受新事物还是有所顾虑。白素霞目光长远,心眼也活泛,她认为想致富,就得敢干,老抱着老传统不突破就没希望。经过几年的摸索,白素霞很快掌握了葡萄管理技术,维多利亚、红无核等葡萄老品种不受市场欢迎,她就改种玫瑰香、夏黑等新品种,今年6月份,葡萄就陆续成熟,来自河南、山西、山东和衡水的客户抢着要,很快就卖光了。“种葡萄纯收入合一亩地一万多,比种小麦和玉米强的不是一点半点。”白素霞如是说。

    白素霞是唐林镇最早一批种植葡萄的农户,也是村“两委”干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在村干部的示范和帮助下,加上政策支持,许多人都打消了顾虑,纷纷扣大棚种葡萄,李进伯村的大棚葡萄也由最早的30座发展到现在的70多座,乡亲们也真正品尝到了“调”字所带来的甜头。

    为进一步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唐林镇充分发挥“党建+”作用,鼓励每个村“两委”干部带头建设葡萄大棚2个。截至目前,村“两委”干部建设葡萄大棚156个,动员农户建设228个,共计新增葡萄大棚384个。全镇的葡萄大棚已发展到5000余亩。预计每亩每年能为种植户增收1万元。同时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劳动岗位,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也有越来越多的农民跟白素霞一样,通过种植葡萄跨上致富路。

    唐林镇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唐林镇党委、政府将通过“两步走”的方式继续扩大葡萄大棚产业发展。一是继续推动“订单式”农业发展,深化与周边省市果蔬批发公司等大的销售商合作,确保销售渠道畅通。二是打造集销售、采摘、休闲一体的精品葡萄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进一步提高农户的收入,提高群众的幸福感。

    鼓励农民种植大棚葡萄是枣强县唐林镇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唐林镇积极在“调”上做文章,其中基层党员干部、驻村工作队和园区起到了“火车头”示范引领的关键作用,积极探索和实践农业破局之策,已初步形成大棚葡萄、大棚香瓜、薄皮核桃、各类棚室蔬菜和小杂粮特色产业,现代农业面积超过了5000亩,一个果蔬之镇正在迅速崛起,也有越来越多的乡亲搭上这辆动力十足的便车,驶向致富奔小康的大道。

    “还有一个来月就收获了。”唐林镇张毛庄村张东升站在田间,望到挂满豆荚的小杂粮长得正旺,笑模样在他的脸上也溢开了,乡亲们才知道原来张东升也会笑!

    64岁的张东升侍奉着87岁高龄的老娘,还拉扯着有智力残疾的俩儿子,无论在经济方面,还是在精神方面,压力都是巨大的,前几年,乡亲们只要看到他,就是一脸愁苦相,而这两年,他那张皱在一起的脸渐渐舒展开了。

    “原来就是种点小麦和玉米,累死累活一年也挣不了几个钱。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增收渠道也多了,有扶贫牛、扶贫光伏、扶贫林和小菜园,加上低保金和养老金,一年固定收入得8000多,吃喝根本不用发愁。今年我又种了四亩小杂粮,预计收入4000多元,今年收入过万不成问题。”张东升掐着手指算了这样一笔账。他告诉记者,如果小杂粮效益好,明年他自家的12亩多地都改种小杂粮,那样光杂粮一项收入就会破万,张东升的生活有了信心,日子更有了盼头,脸上自然有了笑容。

    张东升谈到的小杂粮,是今年唐林镇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新成果,张毛庄村是杂粮种植的试点村,建档立卡户种小杂粮每亩可获得该县农业农村部门500元补贴。为深入贯彻落实枣强县委“抓党建、防疫情、促脱贫、保小康”的工作要求,唐林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党员的帮扶作用,动员他们根据本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订帮扶计划,积极谋划扶贫产业,促增收、助脱贫、保小康。张毛庄驻村工作队为了让贫困户增产增收,与河北食为本有限公司进行对接,结合该公司的生产需求,决定将本村贫困户土地进行整合,为该公司定向种植优质杂粮。

    目前,张毛庄村7户建档立卡户与河北食为本有限公司达成合作,种植优质杂粮23.5亩,主要种植绿豆、黑豆、红小豆、四粒红花生豆等优质杂粮产品。

    张毛庄村党支部书记张世枝介绍,与公司合作可以解决贫困户两大难题:一是可以减少贫困户的前期投入,该公司为鼓励贫困户增产增收,前期预先垫付了种植种子资金,由公司联合驻村工作队为贫困户购买优质种子,待贫困户收成后,该公司在收购贫困户农作物时,公司垫付种子款从收购结款中将种子款进行扣除,从而解决了贫困户前期购买优质种子资金投入大、品种差的难题;二是保障贫困户的销路和价格问题,该公司本着以不低于同质量市场最低价格的原则,做到应收尽收,现金结算,从而打消了贫困户销售难的顾虑。

    据悉,种植小杂粮每户每亩收入在1300元到2200元不等,较种小麦和玉米等传统作物增收450元到1000元。

    “抱着老观念和老传统不放,土地里咋刨也刨不出啥名堂。种植结构一调整,土里也能刨出金子来。况且我们还有党和政府这个坚强的后盾。”对于村里种植小杂粮,张世枝充满了信心,他透露,如果效益好,明年将继续扩大规模,除了建档立卡户外,也得让其他乡亲沾光。

    “明天晚上就得走货,今天不摘就来不及了。”8月20日,唐林镇塔上村,健翔农业科技园区的螺丝椒大棚内,绿油油的螺丝椒挂满了枝头,工人们正忙着采摘、装袋。园区果蔬基地负责人王建在一旁催促着。

    “这样的螺丝椒大棚,园区共建了18座,螺丝椒是园区引进的新品种,价钱虽贵,但供不应求。”王建介绍,螺丝椒几乎每天都会走货,一次1万公斤左右,第二天连夜运往北京新发地,以每斤五元的价格往外批,最多一个小时就被抢光,当天就进入了北京各大商超,最终摆上北京市民的餐桌。

    螺丝椒不单单发北京,山东德州、济宁等地的许多客商也慕名前来抢货。

    螺丝椒采除了市场欢迎度高外,采摘时间还很长,可从4月19日左右摘到11月份,自然产量大,收入高。“今年虽然是头一年种,但亩产可达2万斤,纯利润就得1万元。18座大棚36亩地,预计总收入在45万到50万元。”王建这样说。

    在园区内,土地做到了集约节约高效利用,王建介绍,大棚是一年两季,收完螺丝椒后,冬天又种上羊肚菌,羊肚菌效益更加可观,干菌千余元一斤,湿菌50元一斤,亩产可达一千六七百斤。两季算下来一亩地利润得十多万,简直就是寸土寸金,土地也充分实现了自身价值。

    王建透露,他家的菜除了品种新外,另外一个就是质量好,即都是绿色有机蔬菜,全程不施化肥,只用有机肥,还不打农药,人工除草。

    土地流转出去后,附近村的村民摇身一变成了园区的上班族,光螺丝椒大棚就安排了40多名工人,每天固定工资80元,加班每个小时再加10元,每人每月可增收3000元左右。

    健翔农业科技园区是唐林镇重点打造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于2014年成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近年来,枣强县以土地流转加速农业现代发展,引导大企业、大资金进入农业领域,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品牌化打造,吸引工商资本进入现代农业,进行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经营。唐林镇抓住机遇,趁势而上,重点推进了健翔农业科技园区平台。园区总占地5600亩,核心园区占地1400亩,采用CL新型保温墙材建设高标准新型日光温室大棚,主要种植高档蔬菜、水果和以出口为主的名贵观赏苗木。其他地块投资4000多万元种植丝棉木、复叶槭、樱花、白蜡、辛夷、白玉兰、紫玉兰等20余种生态苗木2000余亩。管理区建设连栋分拣车间和大型冷库,以及标准化残留农药检测室,对分拣果蔬随时进行抽检,保障果蔬安全。

    另外,2019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园区持续增加省级科技园区的建设,同时积极引导园区健康发展。并利用园区平台招商引资,与北京新发地客商(河北鹏程农业有限公司)的合作顺利开展,园区内70个大棚全部种植羊肚菌、螺丝椒、2008奥运会L600西瓜,并完成园区400亩土地扩容任务。在唐林镇,园区助力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也越来越足。

    无论是发展大棚葡萄、小杂粮,还是螺丝椒,唐林镇解决了一个关键性问题,即乡亲们奔小康路由谁来带的问题。唐林镇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园区在脱贫攻坚、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引领作用,还结合枣强县“两花一林”扶贫产业模式,村党组织团结带领党员群众大力发展果蔬大棚、杂粮、山楂、金银花等特色产业,2020年新发展种植金银花大方776亩,果蔬大棚860亩,小杂粮698亩。(记者周春旺、刘鲜 通讯员李洁)

    责任编辑:王学峰

    下一篇: 河北衡水市冀州区精准施策打造乡村振兴“新坐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