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衡水新闻衡水县市区视窗
  • 分享
  • 景县1486个坑塘变身“舒心坑”“美景塘”

    来源:衡水日报 2020-12-01 11:18:38
    语音播报

    景县1486个坑塘变身“舒心坑”“美景塘”

    在河北省衡水市景县乡村,一个变化受到了老百姓的交口称赞,昔日影响老百姓生活的一个个垃圾坑、臭水塘,实现了华丽转身,坑净了、水清了、景美了,很多村在坑塘里养上了鱼和虾,甚至依托这“一汪碧水”,建起了小广场、小游园,全县1486个垃圾坑、臭水塘变成了“舒心坑”“美景塘”。

    农村坑塘这种小体量的水体景观,无论是天然形成还是人工建造,亘古至今,都与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工业和生活垃圾、废水不断增多,不少农村的坑塘满目疮痍,更有些坑塘垃圾堆成山、污水臭熏天。尽快恢复往日坑塘“四周树成荫,水中鱼成群”的景象,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热切期盼。

    近年来,景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精神,把推进农村纳污坑塘治理作为提升人居环境和加快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综合治理、治管并重”的工作思路,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整合各方力量,充分调动起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坑塘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打了一场纳污坑塘治理攻坚战。

    坚持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先行。该县以行政村为单位,以生态优先为原则,在突出“乡村特色、保持田园风光、继承特有文化”的前提下,结合村庄布局规划进行安排(编制),制订出台了《景县2019年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方案》《景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方案》。各乡镇也制订了符合当地实际的措施和方案,把坑塘治理纳入城乡“一张蓝图、一本规划”之中,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坚定了“一张蓝图不走样,扎扎实实干到底”的决心,为全县高质量完成纳污坑塘治理和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农村坑塘大小各异,地理位置不同,污染的程度也不一样。因此,纳污坑塘的治理需要综合考虑方方面面的情况,因“坑”施策,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该县在推进农村纳污坑塘治理工作中,坚决克服和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搞“一刀切”,真正做活了“因地制宜”这篇大文章,力求“一坑一特色、一塘一风韵”。杜桥镇凌庄村治理坑塘面积90余亩,现有水域面积10余亩,为了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村“两委”投资一万余元,放养鱼苗4000余尾,一池清水既可作观赏,又有了经济收益。治理坑塘新增的40余亩土地,也本着“因地制宜、物尽其用”的原则,留作村集体土地种植高粱,以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景县不少村庄在坑塘治理攻坚战中,高招频出,各具特色。广川镇房吕村采用的是以蓄水功能为主的纳污坑塘治理办法。村“两委”投资对占地10余亩的坑塘动用机械3200余辆次,砍伐杂树7500余棵,清理各类垃圾3900立方米,重点对坑塘实施了淤泥清理工作,修建了水闸一座,疏通排水渠为农业生产提供用水。到2019年底,坑塘共蓄水12万立方米,有力支持了全村的农业生产。

    为进一步提高坑塘治理的质量,景县还针对坑塘水体长时间沉积变黑变臭这一久治不愈的“顽症”,积极引进低成本、高效能的水体治理技术,并率先在留智庙镇白草洼村坑塘进行了试点。通过加装带微生物巢的人工生态植物浮岛为坑塘水体接种有益菌落并提供附着载体,然后安装4台美观、高效喷泉式曝气机进行曝气。为平衡水体微生物的繁殖,还在水体中投放了本土鱼虾,从而达到恢复坑塘自循环生态系统的目的,提升了坑塘水体的自净能力。通过综合治理,白草洼村坑塘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生态公园。(姜宁、曹玉强)

    责任编辑:王学峰

    下一篇: 阜城县成功走出一条特困人员供养社会化之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