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巾帼之家妇儿之家
  • 分享
  • “半学习”状态需要“慢教育”心态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8-09-17 09:07:59
    语音播报

    “半学习”状态需要“慢教育”心态

    波子 绘

    “学之初是孩子人生的关键一步”“让孩子喜欢上学,是小学一年级家长最大的任务”“紧跟老师、自己做、不拖拉,是小学一年级孩子的‘吉祥三宝’”“老师的赞扬、同学的肯定和家长的表扬,是一年级小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动力”“缺乏半学习过程是孩子不适应学校的重要原因”“孩子有奔跑、跳跃、游戏的猛烈呼吸,才能获得充沛的学习精力”……

    9月6日,在中国儿童中心召开的幼小衔接和入学准备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围绕日前教育部有关专项治理幼儿园小学化文件中“严禁小学化、坚持零起点”的要求,聚焦重庆师范大学教授赵石屏的新书《孩子要上一年级》,从不同角度讨论孩子应当做好哪些入学准备,建议家长要用“慢教育”的心态应对一年级孩子的“半学习”状态。

    习惯、方法和兴趣比分数重要

    “上学就是这个样子啊?以后还要上中学啊?怎么得了啊?”多年前的这一幕,令赵石屏深受触动:“这个刚上学的男孩子实际是向整个社会在哭,因为家长不了解幼小衔接的核心问题是孩子必须‘先适应、再发展’,家长的焦虑会弄得孩子害怕上学,学习动力就被破坏了。”

    赵石屏在幼小衔接的研究上做了20多年的积累,她认为中国文化把一年级叫作启蒙,“蒙”就是混沌无知,教育部强调零起点就是这个道理。“启蒙之前孩子不应该有符号的学习,上学之后一定要注意习惯比分数重要、方法比分数重要、兴趣比分数重要。”

    “我还记得女儿上学第一天放学回家之后兴奋得满脸放光,手舞足蹈地跟我说学校的事!”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委会常务副理事长孙云晓把赵石屏提出的三个习惯(紧跟老师、独立做、不拖拉)比喻为“吉祥三宝”。“幼和小是两个系统、两个概念,要审视孩子在幼儿园养成了哪些良好的习惯,升入小学的过程中,好习惯保持得越多,孩子的心理就越稳定,发展就越顺利。孩子如果能在一年级养成这三个习惯,一生的发展、学涯、生涯就有了胜算,被动就变为了主动。”

    《父母必读》杂志主编恽梅认为,家长要意识到幼小衔接是个系统工程,会带来家庭节奏甚至家庭生活方式的变化。比如孩子上学后就不适宜再叫他“宝宝”,早起早睡、运动等生活节奏需要整体带动,孩子写字慢实际上是精细动作发展的问题,家长要在细节上帮助孩子。恽梅说:“幼小衔接是习惯教育,习惯的建立比花时间花钱补课重要得多,好习惯能提供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上小学是孩子融入社会的第一步,先天因素和家庭教育会让孩子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孩子发展的节奏,不要一开始就乱了阵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刘秀英补充道。

    “由小朋友转变成小学生这个衔接处,埋藏着非常重大的教育课题。家长、孩子、学校都需要相互适应,其中充满科学性和逻辑性。”作家出版社总编辑黄宾堂认为,幼小衔接的入学准备这个小切口,实际上撬动的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大课题。

    “现在的家长很焦虑,也很努力,特别是年轻的家长,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学习。”新东方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应光非常赞同赵石屏提出的“慢教育”理念,她认为家长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多给自己一点时间,好好去了解、去实践。

    家长需要的是专业指导而不是教育

    如何抚平家长的教育焦虑?“家长的教育认知很重要,慢教育是一种基本素质,如何把握分寸,如何把普遍的经验转换到自己孩子身上,家长真的要沉下心来学习。”

    说到这里,赵石屏展示了一张照片,正午的树荫下,一个农民工疲乏地躺在砖头堆里睡觉。她说:“很多家长为了尽到养家的责任,几乎要耗尽他们的全部时间和精力。我们不是要教育家长,而是要给家长提供专业支持和帮助。”

    赵石屏在高校做了30年教育研究、又一直坚持在小学做“田野观察”,《孩子要上一年级》中的精准家教理念,被首都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文道比喻为既有理论依据、在天上飞,又有一线经验、在地下跑。“特别是一年级孩子是‘半学习’,这个词我第一次看到,生动地描绘了一年级孩子一半时间玩、一半时间学的状态。”

    “孩子处于半游戏半学习的转变中,家长要用慢教育的心态去细微地引导孩子。”赵石屏提醒家长说,孩子放学后又去上补习班,这种学习方法叫低效的重复,是不可持续的。“睡眠不足和运动不足是孩子学业困难的重要原因,校外补习应该首选体育项目,孩子一定要有奔跑、跳跃、游戏、猛烈的呼吸,才能获得充沛的学习精力。”

    作为曾经的小学老师,《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深感现在的家庭图书多如牛毛,但是像赵石屏这样多年沉在教学一线进行科学研究、作品既有学术高度又通俗易懂的专家少而可贵。“书中提供的思路和具体办法,不仅对家长有帮助,对小学老师也是非常及时的专业指导。”

    “从幼儿园到小学,是过渡,更是转折,是从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到以课程和教学为主的重大转折,一定要提前做准备。但是很多家长陷入了知识准备的误区,不懂得要在习惯、兴趣和方法上提前准备。赵老师梳理出的31个问题,给了家长非常好的指导解答。”在首都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康丽颖看来,学者有责任将具有专业引领性、强大学术底蕴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家长喜欢读、读得懂、有帮助的科普作品。“《孩子要上一年级》的问题意识和实践取向,有助于引领家长摆脱经验的局限,走出自发,走向自觉,提供给家长的就是专业化的支持和引导。”

    鼓励和赞扬是重要的学习动力

    “让孩子喜欢上学,是小学一年级家长最大的任务。衡量一个家长是否合格,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孩子是不是喜欢上学,回到家之后是不是与你谈论学校的老师、同学。”刘秀英特别认同赵石屏在《孩子要上一年级》中的一句话——喜欢上学本身就自带了学习动力。刘秀英认为孩子对学校的喜爱将影响到他今后的学习成绩和人格发展。“如果孩子不喜欢老师、同学、课程,就不可能热爱学习,不仅会影响他的学习成绩,甚至会导致他辍学。”

    “读这本书很有画面感,赵老师提到的慢教育、好习惯养成、过渡阶段情感的支持和陪伴,都让我联想到我在儿子小时候留下的遗憾。”中国儿童中心家庭教育研究部部长霍雨佳刚带一个小学生夏令营从台湾回来,她说:“孩子们在夏令营中反映出来的安静专注、合作、礼貌等方面的欠缺,看似是生活习惯问题,但不会影响他们在学校的学习投入和学业发展吗?”

    如何让孩子喜欢上学?把一双儿女培养成哈佛学霸的于巾帼分享了加拿大小学生的第一天。“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I(我),就是强调小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鼓励他们创造性地学习。”于巾帼说,从一年级到三年级都没有教科书,老师让孩子们讨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搜寻资料,发布“研究成果”的画报用绘画或照片来装饰,还要演讲给同学听。“在轻松的环境中边玩边学,小孩不仅降低了对上学的恐惧,还学会了主动研究、艺术创造、当众演讲。”

    同为哈佛家长的贾琼是美国夏威夷大学教育学博士,她介绍了美国小学生家长的“五要与五不要”:一要确定家庭公约,二要建立成长档案,三要保证孩子的独立空间,四要进行安全常识教育,五要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幼小衔接是孩子走出家庭、开始正式社会化的第一步,要教给孩子一定的交往能力。”

    五个“不要”是:不要受邻家孩子的影响,要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去了解自己的孩子;不要有交给学校的心理,因为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不要做直升飞机式家长,要抓大放小,拒绝唠叨;不要冷暴力,不当使用time out(暂时隔离)会让孩子感到爱的撤离,影响亲子关系;不要好心办坏事,比如在孩子的专注力构建过程中打搅孩子。

    关于让孩子喜欢上学,恽梅认为应该让这个过渡阶段有一点仪式感,比如拍一张很正式的照片,纪念入小学这个人生的重要节点。孙云晓强调家长要特别注意保护孩子对老师的尊崇和认同,树立老师好的形象,引领孩子发现老师的优点。

    (记者 杨咏梅)

    责任编辑:赵宏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