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经济京津冀
  • 分享
  • 打赢京津冀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来源:中国青年网 2017-04-25 08:59:50
    语音播报

    打赢京津冀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实施3年来,在交通一体化、产业升级、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作为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方面的水污染治理,仍然任重道远。

    全国政协委员、台盟天津市主委、全国台联副会长叶惠丽近日指出,目前区域水资源破坏严重,水污染问题十分突出。

    水功能区全面达标困难。10年监测数据显示,三地流域废污水排放控制不力,指标下降缓慢。近200个水功能区,全指标评价达标率只有29.7%,河长一半以上水质劣于Ⅴ类。相当一部分河流、湖泊、坑塘丧失了生活、生产、生态和景观功能。

    饮用水水源富营养化日趋紧迫。受地区工业、生活污水排放、网箱养鱼、尾矿砂污染等因素影响,近年来,引滦水质呈恶化趋势,引滦入境断面总氮指标始终处于劣Ⅴ类。自2015年起,于桥水库已由以往的中营养状态上升到轻度富营养化状态,城市供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跨境污染事件屡禁不止。多条河流屡次出现水体严重污染现象,仅2016年部分入境河流因上游污水排放导致的污染就有10起之多。支流和跨区域小型河流的污染事件更是不胜枚举。

    “出现上述问题,除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域缺水等因素外,未能有效联防、联控、联治仍是困扰京津冀水污染防治的关键。”叶惠丽说。

    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分区域治理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和时间进度,三地在区域水污染治理上更是责无旁贷。但从落实过程来看,仅靠一地单打独斗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叶惠丽认为,跨流域治理需要大家共同面对,合力攻坚,建议尽快建立京津冀联动协作机制,为水污染防治提供全方位保障。

    注重整体布局。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惯性思维,针对流域水污染状况,编制科学统一的治理规划。综合考虑京津冀三地流域水环境状况及水污染形势,明确治理重点。将毗邻的山东、山西、河南等省份的有关地区纳入规划治理范围。以“改善质量—削减总量—防范风险”为主线,就饮用水源保护、减少工业污染以及流域风险防控为重点落实责任,做到从上游到下游,从支流到干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强化机构保障。建议由水利部和环保部牵头,成立京津冀区域水资源保护办公室,制定水污染防治联动规范性文件,明确联动的原则、体制、制度、责任追究等,统筹协调区域水污染治理。具体而言,包括制定统一的污染防治法规和产业准入标准。积极探索以流域为单元、以“河长制”为依托的跨境管理模式。全面落实水污染治理联席会等相关制度,为联防联控提供有效沟通协商渠道。扩大流域管理机构与地方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强化监督管理能力。

    实现信息共享。积极借鉴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经验,健全水监测站网体系和调度系统,完善水资源保护监测及综合管理网络。建立跨界水污染信息交流平台,开展河流、湖泊基本生态需求数据分析,落实断面水量、水质监测、信息通报机制,强化联防联控数据互联互通。建立健全区域水污染联动预警、联合应急和演练机制,为统一的整治行动提供信息支撑。

    做实经济补偿。以保护流域水环境、改善水质、保障生态需水量为核心,实施上下游生态补偿。一方面,要坚持地方为主、中央监管。建立“环境责任协议制度”,明确流域上下游省份的主体责任和义务。中央有关部门作为第三方,指导协议的编制和签订并对履行情况给予监督。另一方面,还要做到监测为据,以补促治。以环保部公布的省界断面监测水质为依据,厘清流域上下游的补偿责任。科学确定补偿标准,并确保补偿资金专项用于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使其有足够的能力和积极性,实现水环境质量的根本性转变。

    责任编辑:白泽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