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冀州新闻冀州科教文卫
  • 分享
  • 吴汝纶与冀州(上)(李润地)

    来源:衡水新闻网 2018-08-06 10:01:02
    语音播报

    吴汝纶与冀州(上)(李润地)

    在衡水历史上有一位响当当的人物,他不是衡水人,但其在衡水所为和业绩值得深入挖掘与褒扬,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他就是吴汝纶!

    吴汝纶(1840年—1903年),字挚甫,安徽省桐城县(今枞阳县会宫镇老桥村吴牛庄)人,晚清文学家(桐城派代表人物)、教育家。同治四年进士,授内阁中书。曾先后任曾国藩、李鸿章幕僚及深州、冀州知州,长期主讲莲池书院,晚年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并创办桐城学堂。其主要著作有《吴挚甫文集》四卷、《诗集》一卷、《吴挚甫尺牍》七卷、《东游丛录》四卷。

    吴汝纶曾在衡水主政十年,其中,深州两年、冀州八年。

    同治十年(1871 年)至十二年任深州知州。深州任内因父母丧事返回原籍。

    光绪七年(1881年)至十五年,吴汝纶任冀州知州。“牧州(冀)八载,仁风懿泽。”“在长期的政治活动中,十分重视教育。史称‘其治以教育为先’‘民忘其吏’,推为大师……冀州任内锐意兴学,书院遂为畿辅冠。”(见《教育词典》杭州大学教育系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吴汝纶因其爱民勤政,在衡水一带口碑载道,并有三件善事载入地方史志。一是编撰《深州风土记》22卷,被清代方志界奉为近世方志佳作。二是为光复冀州信都书院,他筹银万两,延聘名师,广置书籍,并亲往书院授课,使信都书院“文风巨变,经术文采极盛一时”,为一州五县(当时冀州管辖南宫、新河、衡水、武邑、枣强)培育出一大批“发明成业,卓然能树者”。三是治理冀州至衡水间千顷易涝洼地,泽被乡里。

    吴汝纶担任冀州知州后,决意改变百姓生活,造福于民。他注意倾听来自民间的呼声,经常邀请当地贤达,议论时政,征求对州内每项大事的意见是否便民利民,以定兴革。冀州一些地方缺水,部分地区是古代葛荣陂故地,成为盐碱地,较为贫困。吴汝纶采纳了众人的意见,决定开通冀衡大渠。遂报请直隶总督李鸿章拨帑金十万两,自光绪十年至十二年连续3年挑挖疏浚,修成一条南起冀州南尉迟村、北至衡水县三杜庄村,总长60余里的排沥河道,引导低地积水流入滏阳河。汛期可以泄水入滏阳河,缺水时可以引滏阳河水灌渠。并在河上建桥涵各8座,在入河处重建老龙亭闸一座。“开冀、衡六十里之渠,洩积水与滏,以灌田亩,便商旅。”(《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六)贺涛在《冀州开渠记》中颂到:“水既有归,田皆沃饶。今七八年,所获倍蓰所费。而夏秋水盛,舟楫往来,商旅称便,州境遂富。”既方便了往来商旅,又使千亩斥卤之地变为膏腴之田。后人为纪念吴汝纶兴修水利之功,将老龙亭闸改称吴公闸,将所修河道称作吴公渠。时至今日(已130余年),吴公闸尚存,吴公渠自滏阳新河左堤以外至桃城区三杜庄村约5公里段亦保存较好。

    为了给百姓一个安稳的生活环境,吴汝纶大力整顿治安,处理政事,“以听断为主”“每月结正讼狱,约在四五十起,庶冀穷民少清讼累,不为胥吏所鱼肉。”为了清查盗源,他督令各村办理联庄,实行群防群治,两年后,初见成效,四年后,监狱曾空无一人。吴汝纶在任非常尽心民事,他在给张裕钊的信中谈到:“目下境内蝗蝻迭起,凡去秋被水之处,往往皆有。旬日以来,日日逐村督捕,虽尚系初起,扑灭不难,而民间各惜禾稼,恐遭践踏,不顾虫灾,专以讳匿为计,虽严惩不改,以此疲于奔命,真有日不暇给之势。”其勤政为民,略见一斑。

    吴汝纶在冀州更为突出的贡献是兴办教育,特别是将信都书院建成了“畿辅之冠”。

    清光绪八年,吴汝纶到任第二年开始,苦心经营信都书院。

    经费是书院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书院一切教学活动和日常事务的依托和保障。吴汝纶先即筹银12950两、钱19230缗,置地920亩(61.3公顷)。并聘请新城王树楠、武强贺涛等知名大儒相继为书院山长。

    吴汝纶对包括书院在内的教育革新有重大贡献。为信都书院首创监院制,即“选其文行优长者,使监院。监各学生出入几所业勤惰。”确保办院效果。时任信都书院监院有:北方撰文有名的赵衡、以诗词著称的李谐韺等。

    责任编辑:翟一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