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健康护理网2020健康护理专家访谈
  • 分享
  • 特殊时期,给青少年更多心理关爱

    来源:医院管理论坛报 2020-06-17 15:05:17
    语音播报

    特殊时期,给青少年更多心理关爱

    医院管理论坛报记者 韩敬

    受访专家 甘肃宝石花医院心身与睡眠医学科主任 姜晓梅

    从疫情肆虐到常态化复工复学,广大青少年也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特殊假期与居家学习、生活模式。疫情给儿童青少年带来的最普遍、最直接的心理影响是什么?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儿童青少年的哪些心理问题最容易被忽视?返校后如何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通过哪些举措可以提高他们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针对这些情况,本报记者特邀请甘肃宝石花医院心身与睡眠医学科主任姜晓梅做了详细分析。姜晓梅曾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CBT专业委员会DBT学组的专家团队一起编写了《心理智慧:疫情下儿童青少年心理调适指南》一书,有着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及心理知识素养。

    “神兽”被困,心理多波动

    随着武汉封城,我国多地启动一级响应,大家不出门、不聚会,学校也延迟开学,很多儿童青少年被困家中,心理上也由此产生了各种波动。“具体而言,疫情给他们带来的最直接、最普遍的心理影响是由生活结构、交往活动空间变化而引发的心理压力。”姜晓梅详细介绍道,疫情让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感在短时间内发生了改变,但儿童青少年却不知道该如何去适应。

    姜晓梅表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其心理波动与表现也是不一样的。“小学生对疫情带来的危害程度,还不是太敏感,所以更多的是对家人的一些牵挂,以及随着家人心情而表现出的紧张或焦虑;而初高中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自己对事物的认知、理解方式,所以可能会因为疫情数据的增长而产生对生命、对活着等意义的思考,以及对生病所带来的身体危害的心理压力。”姜晓梅介绍,很多高年级的学生在家里跟父母没话说,每天除了上网课,就是看电视、玩手机。有些父母在看到这种情况后,只会念叨、抱怨,而不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这些学生大多心理上很空虚,他们不知道疫情哪天结束,也不知道该干些什么,更不知道如何与父母沟通,或者是懒得沟通。他们的内心通常会认为父母只会要求学习,根本不关心其他,更不会站在他的角度看问题。”

    谈到青少年哪些心理问题最容易被忽视时,姜晓梅认为,比起心理问题,大部分家长和老师更加专注孩子的学习情况,这极易引发孩子的不满情绪,“很多家长甚至认为孩子应该将全部心思放在学习上,有其他想法都是错误的、不应该的,却忽视了彼此间的沟通交流。”

    姜晓梅强调,特殊时期,儿童青少年需要家长、老师乃至社会大众给予更多心理方面的关心与关爱,“然而,很多家庭却忽视了这方面的问题。”姜晓梅坦言,虽然在一起相处的时间更长了,但父母与孩子间的沟通却没有跟上,尤其对其心理方面的关注欠缺,这或许也是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凸显的原因之一。“所以,良性沟通必不可少。”

    “神兽”归笼,提前做好准备

    随着疫情的逐渐好转,大部分成人已经将对新冠病毒的关注转移到了工作或其他方面,但儿童青少年的心思却似乎无法迅速转变。“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其本身好动,也不懂得自我约束与管理,在经过较长时间的居家学习与生活后,心理上可能会变得过于放松或对之前感兴趣的东西失去兴趣,这时,他们可能会表现得松散烦躁,每天弄得家里鸡飞狗跳,家长也会因此而身心疲惫,从而各种家庭摩擦不断。”姜晓梅举例说,孩子的任何反常行为,都应引起家长的重视,并从心理上给予其关爱,而不是一味抱怨、指责。“要时刻明白,无论小学、初中还是高中生,他们毕竟还是个孩子,突如其来的变化会让他们一时间难以适应、接受。这时,父母的正确引导就十分重要了。随着疫情得到良好控制,父母及老师要提前让儿童青少年做好重新走出家门、走进校园的心理准备。”

    随着各地陆续返校复课,不少青少年学子却再次出现了不安、焦虑等负性心理,有的是因为学习方式的再次改变而不适应,有的是担心自己得病,还有的是担心即将到来的中高考……“可以说,这些情况很普遍,”姜晓梅表示,“学生和家长都应积极调整心态和生活习惯,劳逸结合,努力克服不良情绪。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渡及自我调节后仍然无法适应,就要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专业帮助了。”

    营造良好环境。第一,要做到外松内紧。“最近接诊了好几个这样的学生,因戴口罩、过分洗手等而出现焦虑心理。”姜晓梅认为,虽然防疫不可放松,但学校及家庭应该做到外松内紧:把必须的防范知识、防范举措都掌握、实施到位,但不要对学生进行过分的宣教,更不能营造太过紧张的氛围。“太过形式化,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从众效应(有一名学生只是普通感冒,连带着一个班好多人都觉得自己不舒服了)。”第二,不要让紧张心理扩散化。家长和学校要密切沟通,让学生们明白疫情是可防可控的,目前的疫情防控形势很好,做好常规的防范,是不会被传染的,更不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第三,在复课后,学校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教育,给他们正确的引导和认识,鼓励他们充分享受当下的学习和生活。

    家长以身作则。在孩子准备返学复课阶段,一些家长因担心防护不到位而被传染,从而表现得很焦虑、不安,这也是会传染给学生的。”姜晓梅表示,这种情况下,家长要先从自己开始,调整好心态。一方面,要做好积极防控;另一方面,要为复工复产做好准备,及时调整心态,营造轻松良好的家庭氛围,减少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持续焦虑,赋予“神兽”更多技能

    针对返校复课一段时间后部分学生的持续焦虑、紧张、不安情绪,姜晓梅给出了专业性建议。

    首先,学生可以试着进行自我剖析,将焦虑的表现和原因与家长以及心理老师分享、沟通,“是因为学习压力带来的不适应,还是对新冠病毒的恐惧,或者是对考试的焦虑……”,找准原因,然后学习一些简单易行的心理调节技能和方法。“如果是因为学习方式改变了而不习惯,可通过与老师的进一步沟通,逐步过渡,或寻找一种更适合自己的方法。如果是生理方面的心慌、心急,莫名恐慌,可以尝试呼吸放松法。做深呼吸、腹式呼吸,可以快速地将情绪平稳下来。每天还可以做1~2次的冥想训练、放松训练等。”

    如果以上方法都不管用,姜晓梅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医师的帮助。

    同时,姜晓梅认为,经过此次疫情,父母及学校应该通过适合的方式方法,提高儿童青少年应对突发重大公共事件的心理能力。

    “儿童青少年在遇到不同的突发事件、应激事件时,首先,要学会借助身边的力量去客观地理解它。以此次疫情为例,要让儿童青少年对疾病、对新冠肺炎有合理的认识,懂得它虽然是突发事件,但是可控的,尤其咱们国家有强大的医疗力量及后援支持。”姜晓梅解释道。

    其次,在合理认识的前提下,要教会儿童青少年一些自我保健、自我防护的知识与技能,要确保他们有获取相关知识的正确渠道。

    再次,加强行为上的训练。即使我们处在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相对特殊的环境中,但为了身心健康,也要积极进行适当必要的身体及心理锻炼,“这种锻炼最好是互动式的,家庭成员一起参与的。”姜晓梅坦言,在突发重大事件面前,我们很多人只会一味地对孩子进行说教,让他们保持平常心,保持学习与运动,但自己却毫不参与。“家长和孩子在有效的环境中,互相促进,更有助于快速消除恐慌、不安等负性心理。”姜晓梅强调。

    医生接诊,别忘问问“神兽”情绪状况

    采访最后,作为心理科医生的姜晓梅表示,希望其他科医生及广大家长,在儿童青少年出现一些身体不适但又没有客观的临床指标证明其存在躯体疾病时,不妨多问他们几句情绪相关的问题。

    “因为很多青少年对自己的情绪认知并不会很敏感、很准确,而更多的是表现在躯体的不适上,例如莫名心慌、心跳加速、突然汗流浃背、脑子一片空白等。只有及时发现、辨识是躯体疾病还是心理疾病,找到真正诱因,才能给予青少年更准确、针对性的治疗。”

    (刊发于《医院管理论坛报·现代护理》2020年6月6日11版)


    责任编辑:舒雅

    下一篇: 中医药在新冠肺炎治疗中发挥优势作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