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滦南新闻2020滦南时政要闻
  • 分享
  • 滦南县李营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志刚

    来源:唐山劳动日报 2019-11-18 18:01:48
    语音播报

    滦南县李营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志刚

    图为李志刚(右)在大棚内和村民查看蔬菜长势。 李庆军 摄

    一个支部,就是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凝聚人心的旗帜;一个榜样,就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高质量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离不开先锋的引领、榜样的力量。

    党支部扎根基层,承担着凝聚党心、团结党员、服务基层的重要使命和职责;各级党支部书记作为“一把手”“头雁”,更是承担着极为重要的使命和职责。随着第二批主题教育的深入推进,各地涌现出一批用实际行动诠释初心使命的优秀支部书记。本报今起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栏中推出“践行初心使命的好支书”系列报道,探寻他们的实干足迹,讲述他们的奋斗故事,以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学典型、悟初心、见行动,努力开创“三个努力建成”和“两个率先”新局面。

    他在村里最穷最乱的时候临危受命,不顾家人的反对,听从组织召唤,放弃优厚待遇回村担起党支部书记的重担;

    他带领村民拔穷根,先后进行八次种植结构调整,使全村人均收入由不足300元提高到6万多元,增长200多倍;

    他带领党员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丽家园,将一个脏乱差的破烂村打造成省级美丽乡村;

    他带领“村两委”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探索出依靠自治、法治、德治治理村庄的鲜活经验,一举成为全国文明村;

    他坚守初心,以身作则,坚守“约法五章”32年,规范工作生活纪律,打造了组织放心、群众满意的战斗堡垒;

    他就是滦南县姚王庄镇李营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志刚。

    临危受命 勇挑改革重担

    1987年10月,姚王庄镇领导找到复员不久、正在乡镇企业开车的李志刚,要选派他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

    作为土生土长的李营人,李志刚深知要挑的这副担子有多重。回村时常听村民们戏言李营 “五多三少”:光棍多、放火多、赌博多、小偷小摸多、打架斗殴多;村民收入少,过好日子的少,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的少。街道不通,私搭乱建,柴草乱放,污水横流,治安乱,民风差,几任干部走马灯似的轮换,最后无人愿再当干部,成了远近闻名的穷村、乱村。家人和亲戚朋友知道他要回村都极力反对。面对家人朋友的同声反对,李志刚没有退缩,毅然选择了服从和担当。他对家人说:“李营不能总这么乱下去,我是党员,组织需要我,乡亲们信任我,我就要站出来,带领大伙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就这样,李志刚凭着自己多年党龄锤炼的坚强党性,放弃稳定的工作,顶住各方的压力,“危难”时刻挑起重担,走马上任李营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32年。

    创新路径 发展致富乡亲

    在外闯荡多年的李志刚深知发展是第一要务,因此如何让村民们富起来,成了他上任后的头等大事。

    李营村位于滦南、乐亭、曹妃甸交界处,不临交通干道、不靠县城集镇、没有工矿副业,是个典型的北方农业村,要想致富只能依靠1420亩耕地。看到附近有的村有零星的水稻种植,收入不错,李志刚发动村民旱改稻,按照每人1.2亩,规划出了800亩地种水稻。可村民们对此并不支持。“李营这块盐碱地,种玉米哪朝哪代都没改变过,你李志刚非要改水田,不是败家吗?”“柏各庄虽然也是盐滩地,但人家有沟有渠,有井有电。咱们呢?地里没一条沟渠埝垄、没一根电线杆,就算是有水了,从哪儿流进来?水稻咋长?”

    那段时间,李志刚天天带着村干部在大喇叭里喊,坐炕头、蹲地头,“求”村民。没水找水、没电架线、没沟挖沟、没渠修渠。为了抢时间、赶进度,村干部吃住在小窝棚里,带着村民用了两个月的时间,用从乡里争取来的3万多元钱无息贷款,架了800米高压线、1300多米低压线,修了2万多米水渠,建了8座扬水站。秋天,800亩水稻丰收了,亩产达600公斤,收入达900多元。而往年,亩产玉米200公斤,收入只有60多元。两相比较,收入相差15倍。

    实施旱改稻增产增收并没有让李志刚满足。千余亩稻田从秋收到第二年插秧前,好几个月都闲着。李志刚在外地看到人家在旱地里搭起拱棚种植蔬菜,就带着三户村民各拿出一亩地搞试验,结果正赶上春节前后上市,都卖了好价钱。于是村里在1993年实施上茬水稻下茬种菜的“稻菜双茬”模式,亩收入6000元,开全省先河,并在全省推广。

    1999年至2001年,华北连续干旱,水源紧张,不能满足水稻生长需求。在调查取经的基础上,李志刚又带领村民实施了稻改旱,在全县率先发展设施蔬菜。先后探索出冷棚、中棚、暖棚等种植模式,不断改进升级,扩大规模。2004年,借鉴山东经验,建起“猪、沼、菜”生态温室,实现立体种养和蔬菜无公害生产,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

    先后经历旱改稻、稻菜双茬、拱棚蔬菜、冷棚蔬菜、中棚蔬菜、温室棚菜、温室大棚7次结构调整后,李志刚又把目光瞄准了现代农业,确定了以优化结构为基础,以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目标,以科技、品牌为引擎,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农业发展兼顾向旅游观光采摘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定位。成立了“李营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建成了现代农业示范园、蔬菜工厂化育苗室、智能连栋温室。引进种植食用、药用价值较高的救心草、苋菜等多个蔬菜新品种和观赏性花卉苗木,注册了“青傲”商标,生菜、苦苣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与北京二商集团签订了农业订单,成功打开了北京市场。

    不断调整种植结构,村民们都富裕了,但村集体却还是没钱。为了改善民富村穷的面貌,他又带领村民开始新一轮探索。从栽种白蜡绿化村庄起步,到增加品种、扩大面积、提升品位,成材的树木卖掉换钱,滚雪球般的发展模式把村庄装扮成了绿色世界,让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这两年,李志刚又盯上了高档绿化苗木,村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投资800多万元,在李营及相邻的洪庄、刘道口等村流转闲散土地800多亩,建起了高档绿化苗木繁育基地。现在村内有绿化树木18000多棵,村外有苗圃20万株,品种达到36种,仅此一项每年集体就收入几十万元,李营人把植树造林做成了自主经营、零存整取、利息高、无风险的“绿色银行”。

    32年不懈发展、跨越升级,李营村走出了一条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乡村振兴之路。村民年人均收入从1987年的不足300元提高到2018年的6万多元,增长200多倍。

    攻坚克难 建设美丽乡村

    去李营采访时,正赶上李志刚带着一群人在新修建的环村北路与连村路旁栽种金叶榆球、日本樱花、牡丹海棠,三四十人的植树队伍男女、老中青都有。当记者感叹现在农村人工也不好找时,李志刚笑了:这些人都是村民们来出义务工的,在李营,像修路、绿化这些事,村里从不花一分钱。

    在调整结构、发展经济的同时,李志刚带领党员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按照“长期规划、逐年投入、量力而行”的发展原则,采用村里拿一点、村民摊一点的办法,不断推进村庄硬化、绿化、亮化、美化,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丽家园。

    李营村西有一个大垃圾坑,春夏恶臭弥漫,秋冬垃圾飞扬,严重影响村庄环境和村民生活。决定改造这个垃圾坑时,参加招标的四个施工队预算最少的也要150万元,村里难以支付。李志刚咬牙决定自己干,他召开村两委班子和全体党员会,动员党员自己动手搞建设。就这样,党员干部带头,群众挨家挨户轮流出义务工,自己设计,自己进料,自己施工,苦干5个月,出义务工3000多个,最终仅花费25万元就建成了占地10亩的人工湖。从此,党员带头出义务工成为李营村搞建设的省钱法宝。据统计,自李志刚任职以来,累计组织村民出义务工约11万个,折合资金近1400万元。

    凭借这一法宝,李营村还完成了文体娱乐休闲一条街、灯光篮球场、文体休闲广场等多个公益建设。现在,柴草不进村、排水处处通,全部街道条条硬化,绿化美化“一街一景”。 走进李营村,你会发现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通到每家每户,路旁彩色便道砖上栽种着各种花草树木,太阳能路灯林立街道两旁,村里亭台轩榭、碧水楼阁,三季有花、四季有绿,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绿中。过去那个以“脏、乱、差”出名的李营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13年,李营村被确定为省级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示范村,并被评为河北省美丽乡村。

    强化治理 培育文明乡风

    在李营村,30年前“42个红手印和204只举起的手”的故事至今还常被人说起。村里准备建生态大棚,可是地块零碎,一户的承包地常常被分成了几小块,东边三分、西边半亩。想建高标准大棚,就必须调整土地。调整土地是农村最敏感的事情,这样的大事不能轻易作决定。村“两委”班子反复召开碰头会,先后4次组织召开党支部会,又组织召开了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联席会,提出土地调整方案,42名参会人员全部在会议记录上郑重地按下了鲜红的手印。但这件事涉及家家户户切身利益,还必须取得全体村民支持。党员会后第十天,“两委”班子又召开了户代表大会。李志刚说:“进了村委会这个院子,你就是家里说了算的。有一个人不同意调整,我们就不调。”话说得在理,事办得公道,参会的204人全部举手通过。土地重新划分,当年全村新建生态大棚100个、温室大棚361个,获益2000多万元,比中冷棚效益高出近3倍。

    30多年来,李志刚带领村“两委”和全体党员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探索出依靠自治、法治、德治“三大法宝”治理村庄的鲜活经验。自治就是“我的村庄我做主”。村“两委”不搞一言堂,广泛听取党员群众的意愿和呼声,村民愿意的多难都办,村民不愿意的坚决不办。不管是开稻田还是建大棚,不管是修水泥路还是建村民活动中心,凡遇到大事要事,总是召开全党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民主决策;法治就是“划定规矩成方圆”。李志刚带村“两委”定下村规民约,以“法”治村:党员教育管理“三切实、三经常、三严管”,村民出义务工“四明确、四清楚、四不准”,房屋地基、院墙、高度“三统一”,环境卫生“门前三包”等等,这些“小宪法”人人都要遵守,没有“法外开恩”;德治就是“潜移默化树新风”。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选表彰和学习宣传,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蔚然成风。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发挥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协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弘扬正气,树立新风,严禁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组织村民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好邻居、“十星级文明家庭”、“卫生门前三包”等活动。现在,李营村村民素质不断提高,社会风气文明和谐。

    以身作则 打造坚强堡垒

    1987年上任之初,李志刚先给自己戴上“紧箍”,与村民“约法五章”:送礼不要、吃请不到、办事讲公道、待客自己掏腰包、亲戚朋友不许沾光。

    2000年,为了鼓励村民上中冷棚,村里负责安装管灌。邻村的一个包工头悄悄找到李志刚,说如果能把工程让他干,事后给书记点儿实惠。李志刚一口回绝,转身带着村“两委”班子跑市场、比价格,又请来技术员,组织村民大干一场。工程下来,比包工包料节省了13万元。

    大大小小许多事办下来,许多村民对他心怀感激,曾经拎着大包小包来表达谢意,李志刚都原封不动地退了回去。说起李志刚,大家都竖起大拇指:“约法五章”雷打不动,攒下来好名声。

    任职32年,他事事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冲锋在前。1996年他大哥违反村里规定私自拉土,罚款比照规定加倍处罚;妻子组织人秋后拉稻子超过了村里规定的晚6点后不许再拉的规定,只超过了5分钟,被李志刚发现,硬是卸在了半路。

    1988年开发稻田,为了节省用水用电,李志刚连续40天不回家,住窝棚、睡垄沟,啃馒头、喝冷水,在料峭春风里搭埝堵渠,熬成了“大烟鬼”。

    李志刚上任时,村里每隔十天半月就会失一次火。为了防止村内、大棚失火或设备丢失,上任之后他就带班进行夜巡逻。32年来,他夜间巡逻走过的路能绕半个地球。在拉运水泥管道、修葺办公房顶、修剪人工湖旁树木的时候,他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却从不选择退缩和逃避,掸掸尘土喘口粗气带两委班子继续奋战。

    好书记带出了一个团结协作的村“两委”班子。他们抱成团攥成拳,讨好人的事不干,得罪人的事不躲,艰难困苦不逃避,功劳荣誉不争抢,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30多年来,村“两委”班子连选连任,除正常调整,无一人落选;“两委”班子成员夜间义务巡逻,走过的路算起来能绕地球几圈,至今坚持不辍;2018年建农村党员培训基地,村“两委”成员连续在村委会吃住70多天,夜以继日摸爬滚打,既提前了工期,又节省了开支,被群众誉为“老虎队”。李营村党支部真正成为了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的“坚强堡垒”。

    32年,李志刚崇尚奋斗,“干”字当头,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困难敢于挺身而出,以村庄的美丽蝶变、群众的幸福安康向党和政府、向李营村百姓交出了一份圆满答卷,也带领党员干部群众同心协力培育形成了担当、实干、拼搏、进取的李营精神。李志刚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李营村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卫生村、全国民主法制建设示范村、全国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等70多项荣誉称号。(记者 齐福臣 通讯员 张洪鹏 李庆军)


    责任编辑:王一然

    下一篇: 滦南29.39万平米既有建筑 节能改造全部完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