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地震预警:与地震波“赛跑”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9-07-11 06:58:46
语音播报

地震预警:与地震波“赛跑”

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公里。在这场地震中,宜宾提前10秒收到预警,乐山提前43秒收到预警,成都提前61秒收到预警。

地震预警“神器”跑赢地震波!一时间,来自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的地震预警系统在网上刷屏,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

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有何区别?地震预警系统如何运转?地震预警能为人类带来哪些好处?如何理性地看待地震预警本身的局限性?记者就此采访了省地震局监测网络中心副主任毛国良。

地震预警≠地震预报

5、4、3、2……长宁县地震到来之前,成都110个社区响起了“大喇叭”倒计时报警声。震中附近的宜宾、成都部分民众的电视、手机、专用地震预警终端等也都收到了预警提示。

“地震不再可怕,能够提前预报了。”一时间,不少人议论纷纷。

“这一次属于地震预警,而非我们通常所说的地震预报。”毛国良介绍说,地震预报是依据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壳形变、地质等资料或观测数据,对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进行预测,它是地震发生前的一项工作。但是,由于地震本身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地壳运动,震源深度一般在地表以下几公里至数百公里,以目前的技术手段,人们很难知道震源处发生了什么,只能依靠反演、推测和假设来分析情况。此外,地震研究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但大地震出现的频率很低,科学家们收集到的有效研究样本很少,地震预报研究进展很慢。

“如果想让地震预报做到和天气预报一样详细,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都有完整的说明,那我们的技术还需要进一步发展,至少以人类现有的科学水平,还无法做出精确的震前预报。”毛国良坦言。

毛国良告诉记者,地震预警是指临近震中的观测仪器捕捉到地震波后,快速估测地震的大小并预测地震可能造成的影响,赶在破坏性的地震波到达目标区域前,发出紧急警报,是地震发生后采取的技术手段。

一句话概括,地震预警打的就是一个“时间差”。

具体来讲,地震发生后,地震波从震源向四面八方传播。地震波主要包括纵波(P波)、横波(S波)等,纵波好比轻骑兵部队,移动速度快但破坏性小;横波则像重装步兵兵团,移动速度慢但破坏力惊人。基于地震纵波与横波的速度差、地震波传播速度(每秒数公里)与电波传播速度(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差,地震科学家发明了地震预警技术。

2023年河北全省具备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能力

早在1868年,一位名为J.D. Cooper的医生在《旧金山每日晚报》中阐述了他对预防地震灾害的看法,他说:“我们可以在离旧金山10到100英里(16到160公里)的每个点埋

下一个非常简单的机械装置,当有足够破坏力的地震波来临时,这个机械装置就会被损坏,然后产生一股强电流,并且在同时通过反应装置敲响一个警钟,而这个警钟就位于旧金山城市的中心高塔上。”

一个多世纪后,加州理工学院的地球物理学教授托马斯·希顿在1985年发表了一篇科学论文,在论文中他为地震预警系统草拟了一个现代版本,将之称为“扫描”。希顿教授认为“扫描”可以在地震来临时做到保护计算机系统,隔离电网,关闭天然气阀门或者保护铁路等一系列的预防措施。这是西方第一篇描述地震预警系统的论文。

目前,墨西哥、日本等国家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地震预警系统,而我国在汶川地震之后也加紧了相关建设。据了解,中国地震局总投资为18.7亿元的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于2015年6月获国务院批准立项,2018年7月召开实施启动大会,计划于2020年在部分地区率先形成地震烈度速报能力,2023年在全国形成地震预警能力。

地震预警系统是如何运转并发挥作用的呢?

毛国良介绍,地震预警系统一般由地震监测系统、通信网络系统、数据处理系统、信息发布与接收系统组成。

“地震预警的核心技术是快速可靠地确定地震位置、大小并估计其影响范围。”毛国良表示,数据处理系统是地震预警系统的中枢和核心,负责实时汇集、分发、处理和存储所有台站的实时波形数据和信息,连续产出地震位置、震级等信息。除进行地震预警处理外,还会处理地震基本参数、震源参数、破裂过程和地震烈度分布等数据产品。

在地震多发区域布设密集的、观测数据实时传输的地震台网,一旦发生地震,地震预警中心会在数秒内对震中附近地震台站的观测记录(特别是P波)进行处理并估算地震参数,一旦判定为破坏性地震,就可向可能遭受破坏但地震波尚未达到的震中外围地区发出警报,人们通过电视、短信和地震预警终端等设备接收到警报后,利用地震预警系统提供的数秒至数十秒预警时间,采取避震措施减少人员伤亡,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可以实施紧急处置措施避免次生灾害,如紧急制动高速列车、及时关闭燃气管线、关闭核反应堆、停止精密仪器运行等。

我省现在具备地震预警能力吗?毛国良介绍,我省通过预警试验和示范台网建设,依托在唐山地区和张家口的大部分地区建设的高密度台站观测系统,可实现对高密度台站地区破坏性地震震后数秒内处理地震预警信息,可在10分钟内实现地震烈度速报图件的产出。2015年9月14日河北昌黎4.2级地震,该系统仅用5秒就产出了地震预警信息,震后5分钟产出烈度分布图,为河北及全国地震烈度速报及预警系统建设提供了良好数据和资料支持。

目前我省正在开展河北省区域烈度速报系统项目和国家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建设,本着边建设边发挥作用的原则,预计在2023年实现全省的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能力。

不过,采访中,有关专家也表示,关于地震预警的研究仍在发展中,还有不少难题需要攻克。地震预警系统是个庞大复杂的全自动化系统,保证系统百分之百正常率是十分困难的,地震预警存在出现误报或漏报的可能。

“地震定位通常是利用地震波到达台站的时间来反推的,在地震预警中,为了抢时间,只能利用震中附近首先触发的几个台站到时信息来定位,如果几个台站的到时信息都准确定位结果就好,但也有可能存在个别台站的到时确定不准导致定位偏差。”毛国良说。

据介绍,目前日本、美国、意大利、墨西哥等国家的地震预警系统都是依托专业地震台网和利用震中附近几个台站的P波到时信息和振动信息来估算地震位置和震级,面临的共性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震级估算精度和避免误报。

有关专家表示,为了提高地震震级的估算精度,美国和我国正在考虑利用实时地面形变数据来辅助确定大震震级,但尚未进入实用化。为了提高地震定位和震级估算精度,也可以采取加密地震台网的方法。如果台站布设得非常密集(间距小于10公里),震后相同时间内可以利用的台站数量就会多,据此确定震中位置和震级的精度可能会有所提高,但建设密集地震台网会带来系统建设成本的大幅度增加。

地震预警有盲区,防灾减灾要打“组合拳”

“尽管我们在努力尽量缩短数据处理的时间,但由于地震预警的原理,震中及附近地震破坏最强的区域恰好就处于地震预警盲区之内,而且距离震中过远的地区预警意义也不大。”毛国良说。

在大地震发生时,如果不加区别地向全国海量用户发布预警信息,一方面技术上难以实现秒级发布,另一方面容易造成社会恐慌等问题,因此地震预警系统在监测到地震后会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并估算出地震参数和可能遭受破坏的区域,然后精准地向这些区域的用户发布预警信息。目前地震震中测定需要3个以上触发台站的纵波到时,地震震级估算通常需要至少1个台站3秒以上的纵波波形数据,加上确定参数的快速计算时间,需要在5秒后发出预警,而在此时横波已经从震中向外传播了近20公里。所以,预警警报发出时,地震破坏性横波已经覆盖的区域,就是地震预警的盲区。

“地震预警绝不是一项单纯的技术工程,而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地震预警信息具有高度的社会敏感性,如果处理不当,极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毛国良说,对于地震预警的宣传不应过于片面,既要让公众了解地震预警的减灾意义,也要让公众了解地震预警的技术局限性,千万不能把地震预警“神化”。

专家呼吁,必须通过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和技术标准,从正确应用地震预警信息,维护社会稳定,最大限度发挥减灾效益的角度出发,对地震预警信息的发布主体、触发条件以及预警信息内容、发布对象、社会协同、法律责任等问题,制定出规范,保障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的科学合理、有序有效。

此外,专家普遍认为,地震预警只是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有效手段之一,提升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还是要打“组合拳”,构建包括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以及恢复重建在内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特别是要强化地震灾害风险管理,主动防御,全面提升地震灾害风险综合防范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和损失。

责任编辑:苏琳

下一篇: 这些网红“保健品”,有毒有害!快告诉家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