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焦点图
  • 分享
  • 让“绿色”成为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7-08-22 18:40:31
    语音播报

    让“绿色”成为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在中国北方,有一块大石,从古到今,傲然耸立。

    2200多年前,它迎来第一位帝王——秦始皇。

    1800多年前,曹操驾临其上,慷慨赋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在河北东北部,有一个地方,地杰人灵,黎庶昌盛。

    花果之乡、鱼米之乡、文化之乡、旅游之乡、干红葡萄酒之乡……久负盛名。

    1954年夏,伟大领袖毛泽东慨然吟咏:“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第二年,他高兴地收到了来自碣石花果之乡的丰收喜报。

    碣石,昌黎。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之后,“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东临碣石观沧海,绿水青山看昌黎”。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昌黎,在绿水青山间,亲身体验昌黎的美丽生态实践。

    碣石何青青,挽我双眼睛。

    爱尔多古峭,不到人间行。

    唐朝诗人刘叉的一首《爱碣石山》,记录着古老峻峭、郁郁青青的碣石。

    碣石山,位于河北昌黎,素有“天下神岳”之美称,是京东地区著名的春游、避暑、望秋胜地。其主峰仙台顶海拔695.1米,登临其上,俯瞰大海,但见天海一体,茫茫无边,蔚为壮观。

    “惟奇花异卉,铺地参天,骤见惊为世外桃源。树林翁郁接云际,层层碧叶,青透重霄,虽暴雨行其下不知也……”8月8日凌晨,笔者沿着当年李大钊《游碣石山记》的路径,向百代文宗韩愈的祠堂——韩文公祠攀行,一路绿意盎然。

    行至山顶,回望碣石山全景和山下美丽繁华的昌黎县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显可贵,昌黎县将生态立县列为发展战略之首的担当,显得尤为难得。

    用生态为发展赢得主动,下决心把生态打造成最大的优势

    昌黎山、海、滩、泉兼具,拥有滨海大漠、千古神岳、高档酒庄、红色教育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已开发碣石山登高揽胜、五峰山红色文化、翡翠岛大漠观光、水岩寺礼佛等12类旅游产品,分春、夏、秋、冬四季谋划了15条经典旅游线路。因其毗邻夏都北戴河,地处京津冀、东北、环渤海三大经济区交会处,交通便捷,国内外游客数量逐年上升。

    2017年2月20日,昌黎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顺应消费增长、全域旅游、协同发展三大趋势变化,未来要通过实施全年、全方位、全产业、全领域旅游,以高端优质服务理念带动产业结构质的提升,打造山、海、城、原相互融合的发展支撑极,将县域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成为京津冀地区投资消费的热点、开发开放的亮点,争创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县。

    “生态立县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县委书记刘学彬说,“要实现党代会提出的宏伟目标,就必须用生态为发展赢得主动,让‘绿色’成为发展最鲜明的底色,全力以赴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家园。”

    为此,昌黎县采用“加减乘除”四种手段全面推进“生态家园”建设。

    ——全县做加法。把绿化作为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持续不断地开展“绿满昌黎”行动。一是每年组织全县上下集中开展大规模的春季和秋冬季绿化。二是推行全体适龄公民每人20株、中小学生每人5株的义务植树标准。通过群团组织广泛栽植“青年林”“巾帼林”“家庭林”等;借助结婚登记、入党、参军等栽种纪念树。三是大力倡导群众栽种经济林木,给予一亩地一次性补助800-1000元的奖励。每年新增造林绿化面积4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2个百分点。

    ——政府做减法。针对山体破坏的问题,实行周报制度,只要发现有偷采行为,在严惩当事人的同时,还要严肃追究监管部门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市场做乘法。充分运用各类市场手段抓生态,把各个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污水处理、垃圾治理等领域推行PPP市场化运作模式。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农村居民“众筹”,每人每月1元钱,建立起的农村垃圾治理长效机制,已在大部分农村推广。

    ——“留白”做除法。从规划抓起,充分保持原生态。没有想好之前,宁可不动。已经启动的碣石山片区综合开发,就严格坚持这一原则,即使必须有的人为修凿,也要顺山就势。

    立足背山、亲水、面海、弘文的特质,昌黎县建立了城市VI识别系统,统一格调色彩,塑造特色风貌、体现地域文化,让县城山水交融,特色鲜明;让农村绿树掩映、干净整洁。2018年启动国家级园林县城创建工作。同时实施河道三年整治行动,形成“四水贯城”格局,把城市水系打造成新的景观带。

    力促传统产业转型提质升级,打造“绿色循环可持续”的生态产业

    自古以来,昌黎商业氛围浓厚,改革开放以来,依托沿海沿山沿路的优势,培育发展了皮毛、海产品、粉丝、制帽等诸多传统特色产业,有的已经成为行业内的“单打冠军”。但由于产业层次低,污染排放、环境治理等问题亟待解决。

    “生态文明不是对传统产业的简单否定,而是克服传统产业的负面影响,努力实现绿色转型,打造‘绿色循环可持续’的生态产业,才能既要经济发展又要保护环境,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刘学彬对此有着切身的思考。

    为此,昌黎县依托现有红酒、皮毛、海产品等特色产业,围绕全产业链打造,加快向上、向下延伸,形成园区的大循环和产业、企业内部的小循环,努力实现“趋零排放”。同时,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对接优势,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工艺,与传统产业有效嫁接,陆续引进了风能发电、等离子气化发电、MBR水处理、畜禽粪便沼气等新能源项目。采用PPP模式实施的日处理3万吨再生水厂、贾河污水处理厂改造提标项目,全部采用MBR膜工艺,出水水质主要指标达到四类水标准,有效解决了钢铁、皮毛、粉丝等水质污染问题。

    北部102平方公里的碣石山片区与县城天然相连,生态优良,风光秀美,景点密集,文化汇聚,产业新颖,多种优势综合叠加,是我国北方地区难得一见的健康养生宝地。经过研究考察,昌黎县紧紧抓住第二届河北省旅发大会这一契机,加快跨界融合,按照“新景区、新业态、新未来”的总体目标,突出临碣石、观沧海、慢生活这一主题,围绕健康养生福地、山地运动休闲、红酒体验游览,统筹古村新貌、碣石风情等综合优势,顺应消费群体小众化、圈层化的新变化,建设天人合一的绿色生态圈、特色彰显的产业集聚圈、个性鲜明的地域文化圈和回归自然的高品质生活圈。

    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高点定位,让生态、生产和生活深度融合

    根据规划,碣石山片区开发将遵循“生态修复、文化传承、产业转型、美丽乡村、全域旅游”理念,规划建设葡萄小镇、诗词花卉小镇、干红小镇。建成后,这里将既有神奇美丽的自然景观,又有独特诗意的人文景致。

    “漫山遍野落翡翠,农家十里葡萄香”。

    8月8日下午,笔者行至碣石山片区开发的开山之作——凤凰山脚下的葡萄小镇,原乡小径。“葡萄树王”“百年湾里”村落跃然眼前。傍晚时分,坐在葡萄架下,尝农家饭菜,品自酿葡萄美酒,如同游客一般,享受着葡萄架下的慢生活。

    满山遍野的葡萄秧、朴实厚道的村民、朴素简单的经营理念,Wifi、微信、支付宝……这里的人们正在自然而然地将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在一起。

    正在修复的葡萄溪谷,正在建设的碣石山居酒店、矿坑公园、星汉街市、幸福广场、李世民登顶线路、春日望海观景平台……一个依托葡萄产业的特色小镇的画卷跃然纸上。

    以生态修复为基础,以文化传承为宗旨,以产业转型为支撑,以美丽乡村为目标,以全域旅游为抓手,昌黎县谋求一个生态、经济、文化协同发展的整体解决方案。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高点定位,昌黎县对102平方公里内的山地自然风貌、人文历史要素、传统葡萄产业、原汁原味村落,进行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模式的创新。

    根据部署,昌黎县计划以“一年夯实基础工作,两年完成试点任务”为目标推进工作,3-5年内将碣石山片区打造成经济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先行区,带动昌黎县乃至河北省的产业、生态、经济、文化协同发展,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示范。

    黎庶昌盛近者悦,东临碣石远者来。

    古老而神奇的碣石,富庶而美丽的昌黎,将在绿水青山中追求无言大美,在历史文化中寻找记忆、强化认同。(卢纪锋、储学敏)

    责任编辑:宋柏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