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秦皇岛区县要闻
  • 分享
  • 卢龙县农村妇女资助贫困学子 传美名

    来源:秦皇岛晚报 2017-10-17 10:38:34
    语音播报

    卢龙县农村妇女资助贫困学子 传美名

    “妹妹,家里收秋忙不过来吧?我让我家你大姨过去帮你烧火做饭吧?”前两天,卢龙县石门镇塔子峪村村民赵海青正在地里忙着收白薯时,接到这样一个电话,心里暖暖的。

    打电话的大姐和她非亲非故,两年间她们也仅见过两三面,可这样的问候电话,十天半个月就要给她打一个。

    她们结缘是因为一个叫刘士铭的孩子,打电话的大姐是士铭的妈妈,而赵海青是士铭读书的资助人,像士铭这样的孩子,她资助了6个。

    不想让贫苦孩子体会失学的痛苦

    10月11日,淅淅沥沥下了两天的秋雨停了,天放晴了,雨水的灌溉让田地的土壤变得松软,正适合收白薯。

    上午10点半,记者联系到39岁的赵海青时,她正和家人在白薯地干活呢。今年她家里种了20多亩白薯,收秋是一项大工程。“中午还得回家做饭。”在内蒙古出生长大的赵海青性格豪迈爽快,特别能吃苦。

    就算是整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村里人,也很少知道,这个每天在庄稼地里辛苦劳作的普通妇人,一直在默默资助县里的6个贫困孩子读书。

    “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父母供不起我和哥哥两个人读书,只能留一个。”赵海青说,当时哥哥读高中,学习成绩很不错。懂事的哥哥打算辍学外出打工,让她读书。

    一边是喜欢的校园,一边是从小疼爱自己的哥哥,那是赵海青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次抉择。后来,她把机会留给了大他3岁的哥哥,自己默默地收起课本,去天津打工。那年,她只有16岁,还有一个月初中毕业。

    谈起当年的事儿,赵海青的声音中还带着淡淡的伤感,在外打工的日子里,她用微薄的工资供哥哥读完高中、大学,“哥哥大学毕业后在老家那边的学校当老师。” 提起哥哥,赵海青很骄傲,不后悔当年的选择。

    1999年,赵海青嫁到卢龙县石门镇塔子峪村,勤劳上进的她和丈夫为生活辛苦打拼,开过小饭馆、做过红白喜事一条龙服务,后来又栽种白薯、晾晒薯干,做起了网络销售,日子越过越红火。

    生活富足的赵海青还是时常会想起当年无奈辍学时的留恋和不舍,她不想让那些贫苦的孩子体会她曾经历过的痛苦和无奈,“我现在有能力了,想帮他们一把。”她萌生了资助贫困学子的想法,丈夫也支持她的决定。

    2015年3月的一天,不知道去哪儿能找到贫困学子的赵海青一路打听着走进了共青团卢龙县委,在工作人员的引荐下,与卢龙县张石门小学和潘庄镇亮甲峪小学的两个贫困家庭的孩子结成了对子,每年资助他们每人500元读书。

    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爱心结对卡”,看着封面上红彤彤的爱心时,赵海青特别高兴,“觉得这事儿做得特别值。”

    努力学习是对她最大的回报

    张石门小学的刘士铭是她资助的第一批孩子中的一个。

    这个今年读四年级的小男孩家里条件很差,三间老房子阴暗漏雨,屋里一件像样的家具也没有,爸爸去世早,妈妈有严重的肺心病和哮喘,炕都下不了,姥姥快80岁了,还要照顾他和他妈妈的生活,低保金是家里全部的生活来源。没有好的生活环境,但孩子很争气,每次考试都是班里前几名。

    资助刘士铭这两年,她几次去孩子家里探望,每次去都眼眶发酸,“这一家子太苦了。”也更坚定了自己的决定,“把孩子供出来,日后有个好前程,也是帮了这个家。”

    每次选择资助的孩子,赵海青都有一个坚持的原则,“孩子要品学兼优,勤奋上进。”她很注重孩子们的品质,“乐观向上,有正义感、有爱心,将来有能力也能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除刘士铭外,她又资助了父亲患有癌症、母亲患有糖尿病的亮甲峪小学的小祥语,石门镇杨黄岭中学父亲伤残、母亲有慢性病的小国梁等5个孩子,有的孩子她连面儿都没见过,都是通过班主任来了解孩子的情况,每年助学金都是早早送到,一次都没落过。

    有孩子家长想来见她,当面表示道谢,都被她拒绝了,“打车坐车过来都得花钱,有那个钱,还不如多给孩子多买点儿笔本,我啥也不图,只要他们努力学习就是对我最大的回报。”

    2016年,赵海青被卢龙县石门镇评选为“十大道德模范”,镇里奖给她一台洗衣机,她没有留着自家用,而是送到了一个被资助的孩子家中,并教育孩子,“我们没有好衣服和名牌衣服穿,但我们也要穿得干干净净,体体面面,做一个自信乐观的人。”

    两年多的接触,赵海青在刘士铭家人的心里,是他们最感激的人。11日上午,记者联系到士铭的妈妈,她身体不好,说上一句话就要大声咳喘一阵儿,却坚持表达心意,实在说不下去就让士铭的姥姥说:“赵海青对我们一家子特别关照,她拿钱供孩子念书,是我们一家人的大恩人。(记者周磊 通讯员王园园)

    责任编辑:王春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