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秦皇岛区县要闻
  • 分享
  • 骄傲!青龙三名教师喜获“马云大奖”

    来源:青龙报道 2019-02-07 10:30:01
    语音播报

    骄傲!青龙三名教师喜获“马云大奖”

    青龙三名教师喜获“马云大奖”

    听,他们的心思都在孩子身上……

    核心提示:

    前不久,2018年“马云乡村教师奖”和“马云乡村校长计划”的颁奖典礼在海南三亚举行。经过一年评选,全国共有101名教师和20名校长获奖和入选,其中获得“马云乡村教师奖”的王玉红、董银柱和入选“马云乡村校长计划”的孙立革,都来自青龙的大山间。

    每位获奖教师将获得10万元的现金资助及持续3年的专业发展支持。每位入选校长及其学校将获得持续3年总计50万元的支持。

    1月18日,三位获奖者回到青龙的第二天,他们的行动不约而同——一大早就赶回了学校。于是,在这阳光灿烂的一天,我们来到三所小学,为的是聆听他们的故事和此行的感触,也向这些如最深沉沃土般,默默守护、滋养小树的乡村教师,致以敬意。

    ●孙立革:努力为教育填一把土

    640.webp (5).jpg

    青龙满族自治县第五小学的新校舍刚建成一半儿,操场上坑洼不平,临建工棚还没拆除。1月18日上午,校长孙立革带记者穿过校园,随手捡起地上一张糖纸。工作20年的他,深知城乡间教育的差距,就像那操场一样,布满一道道沟壑。

    37岁的年轻校长依然记得,1999年9月,中师毕业分配到青龙官场初级中学的他,血气方刚,想尽己所能改善城乡间教育的不平衡。

    20年后,差距依然存在,但孙立革依然执着。“这坑很难填平,但还是要努力填一把土,夯实一点儿是一点儿。”

    17岁成为初中数学老师时,孙立革比学生大不了多少,他很快和学生打成一片。已毕业10年的小李还记得孙立革上数学课带给大家的新鲜感,她在给孙立革的信息中回忆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每节课您都让我们自己预习,然后分组讨论,再让学生上台讲,我们讲课不足的地方您才会指导,从来不直接授课。”

    孙立革独特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数学成绩节节攀高,家长都说他“有一套”。2010年9月,孙立革代表我市参加河北省第六届初中数学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获全省第一名。同年11月,他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第七届初中数学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获国家级优质课一等奖。

    2011年2月,孙立革任青龙第二实验小学业务校长。他仍然每周兼6节数学课,每天打仗一样,上完课马上去听老师们的课,参加教研改革,组织学生活动……前来视察的教育局领导称他是“奔跑的校长”。正是凭着这么一股劲儿,第二实验小学先后被评为我市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校、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优秀教研组。2014年,在年度全国“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活动中,他指导的马圈子小学周桂伶老师的《正方体的认识》获教育部级优质课。

    2016年9月,孙立革任第五小学校长。刚入职他就发现了问题,操场上密密麻麻摆放着100多辆电动车,孩子们大部分骑电动车上下学。“这可不行,有的孩子还没车高呢,太危险了。”孙立革了解到,附近6个村通公交,还有两个村不通,这两个村的孩子只能骑电动车。他和家长沟通,又联系公交公司,最终公交公司增设了线路,一个月后,所有的孩子都选择公交上下学了。

    在平房住了一年多,2018年学校新建教学楼。村民王玉琴家和学校一墙之隔,她说起孙立革:“我看着都可怜,哪儿像个校长?家里日子咋过学校日子就咋过。”去年一个暑假,孙立革一天没休息,每天天不亮到学校,晚上八九点回家。拔草、平整操场,把餐具、桌椅搬到新楼……王玉琴有时给他送些冷饮,劝他:“公家的事儿雇人干吧,看你累的。”孙立革告诉她不行,另一半儿教学楼还没盖,钱得省着花。

    每个入选“马云乡村校长计划”的人都将在3年内持续获得总计50万元的支持,包括参与国际游学、组成校长课堂等,还有一部分资金将用于学校的少年宫建设。

    “少年宫的一项是天文台,会添置望远镜。到时候就能带孩子看大熊星座了。”孙立革指着操场一侧坑洼的土地,仿佛那里已经是崭新的天文台,眼神更加明亮了。(杜楠)

    ●王玉红:愿为孩子们打下坚实基础

    640.webp (6).jpg

    教室的窗台上,摆了一排彩泥。

    那是王玉红从“马云乡村教师计划”的培训课堂,大老远地拿回来的。“宣布可以带些课件回来时,这些没人动,我就收起来了,孩子没用过呢。”

    王玉红一打听才知道,彩泥是个常见的幼儿教学、游戏用具,不稀罕,所以没人拿。这让她在捡到宝的开心中,还有点心酸,“咱这里能给孩子的,还是太少了。”

    其实,为给自己学校孩子们尽量好的教育,王玉红已使上了浑身的劲儿。

    她所在的青龙安子岭乡榆树林子教学点,不过是村委会院子里一间十几平方米大的房间,全校只有一个幼儿班和她一名老师。

    这个单人独校的教学点,王玉红守了10年。

    教室没有顶棚,桌凳搬起来就掉腿儿,一块用水泥抹在墙上的黑板,都是横七竖八的裂纹……2009年,当了16年初中英语老师的王玉红,主动申请来这个教学点,到校那天的场景,她永远忘不了。

    条件比想象中差太多,但看到孩子们亮闪闪的眼睛,她决定留下。

    渐渐的,王玉红意识到,一个人的学校里,她需要掌握的工作,不仅仅是教课。

    桌凳破旧,她学会了用木楔加固桌椅;学校有一口井,她从半桶水提不上来,练到能拎上一满桶走回班里;为了安全,一个孩子上厕所,王玉红就要把所有孩子一起带上;到河边洗墩布、在操场上扫落叶,她身后也跟着一群小尾巴……

    然而,最让王玉红头疼的是教学用具的缺乏。初到榆树林子教学点时,王玉红上课就是两支粉笔、一本教材,“这是低龄的孩子啊,要想培养学习兴趣,还得动脑筋。”

    于是,她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各种材料,制作了许多直观有趣的教具,如乘法口诀大转盘、语文数学百变魔箱、幼儿百宝箱等,给孩子们一用,效果非常好,很多教具还在市里获了奖。

    王玉红发挥着自己所有的想象,努力为孩子们创造着一个充满学习乐趣的世界。

    1月18日下午,记者来到榆树林子小学,走进了这个小小的世界。

    墙上是手绘的各种卡通形象贴纸,后黑板上有色彩鲜艳的图案,各种自制的教具虽然简陋,却很有趣味。所有一切,都是王玉红一笔笔画、一张张贴出来的。

    记者刚想伸出大拇指,王玉红却有点不好意思地拿出一本幼儿绘本书,“走出去才发现,自己像井底之蛙。我头一次听说绘本,翻开一看,太好了。现在小孩都看,可我这个当老师的,才知道有这样的书。”

    不过,这次海南之行的收获,已让王玉红非常满足,“看到外面的世界,都可以给孩子们讲讲。对自己眼界和教学水平提高,也有好处。”

    有人问王玉红,带幼儿班的孩子还用那么认真吗,看好别出事就行了;也有家长和同事跟说她,你本来初中英语教得那么好,在这儿真有点“浪费”了。

    但王玉红从不这么想,“不浪费,幼儿班是孩子成长很重要的阶段,底子打好了,一生都会不一样。”

    从海南回来,孩子们都已经放假了,王玉红在空空的教室里打量一番,对下个学期有很多期待,“照了好多照片,还有绘本和爱心企业捐助的玩具,都想让孩子快点见到。”

    窗台上,王玉红上次在长沙参加终审时带回的彩泥,用了一半,剩下的孩子们还没舍得用。他们捏出来的作品,整整齐齐地摆在一张小桌子上,很有规矩。

    因为王玉红的用心,入校时无论多调皮或害羞的孩子,都变得有礼貌、讲卫生、爱学习。王玉红喜欢他们像小鸭子一样排成队,摇摇摆摆走到自己身边。这个时候,她能感到来自教育的力量。而这些多数家里只有老人的留守儿童,因为榆树林子教学点的存在,不会由于学校太远,放弃学前教育,就是她坚持的意义。(杜楠、王鸽)

    ●董银柱:为贫困学生争取到数十万元捐款

    640.webp (7).jpg

    受邀去海南参加颁奖典礼,49岁的董银柱第一次坐上了飞机。

    心情是冲破云层的激昂,眼睛却还搜寻着青龙的方向——

    家乡变成了地面上的“小点”,那里层层叠叠的大山,曾禁锢过他年轻时的梦想,如今在万米高空俯瞰,已如一马平川。

    远远离开青龙这一刻,董银柱更清晰地感到自己与它的牵连,像大树拔出土地时,有树根紧紧拉扯。那细细密密的“树根”,是从教25年来,他在这里数不清的学生。

    这些学生,他一个个地摸过小脑瓜,教授知识、叮咛嘱咐;这些学生,在他的护佑下,从未有一人,因为缺钱而辍学。

    近几年,董银柱为帮助更多困难孩子,加快了脚步,现在他已为50多名贫困学生,争取到了近40万元助学捐款……

    然而,许多学生不知道,那个最在乎他们学习的董老师,曾发誓要离开家乡,绝不回来教书。

    1月18日上午,半山腰上的青龙七道河乡石城子小学门口,董银柱迎了出来,个儿不高,黑面膛,穿件旧旧的黑衣服,站在那里,像一棵大山间随意生长的树。“昨天从海南回来,还没看到学生期末成绩,今天来瞅一眼。”董银柱憨憨地笑。

    办公桌上,一年级15个孩子的成绩表端正地摆在中间,纸上勾勾画画。学生放假了,董银柱不舍得开空调,屋里冷得让人直跺脚。

    20多年前,董银柱决定离开青龙时,绝对不会想到自己的人生会这样光围着学生过。

    那年,成绩优异的董银柱,在高考前退学,打算办一个文体活动中心,“当时觉得一个人读出来没用,要做就做点大事情。”可因为很多人不看好,他的梦想没能实现。

    山里人的保守,让董银柱心灰意冷,他拒绝了村里小学代课,出外打工,想闯出个样儿来。

    但打工时,老板的一句话,又把董银柱激了回来,“我这干活儿的青龙人特多,上没上过学的,都是拿铁锹的命。”

    董银柱不信这个命,他想改变家乡的模样,于是回村代课,从此眼睛再也没离开过学生。董银柱有过离开的机会,1997年,老家当杖子村整体搬迁,只要跟着大家去往别的县区,就能转成正式教师。

    思想斗争了几天,他决定留下,去别的乡继续代课。学生离校那天,董银柱洒泪向班里34个孩子告别,“有空回来看看,老师在青龙等你们。”

    在乡村任教的25年,董银柱辗转过七八所小学。那时,常有家里困难的孩子辍学,他不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只要遇上,都倾尽所能去帮,“起码我的学生,不能因为没钱上不了学。”

    2014年,董银柱听说自己教过一名学生小杨,在大学突然感染脑膜炎,没钱医治,十分危险。他到处奔走,给小杨筹款。最后,一个公益组织为她凑够了手术费。这件事让董银柱发现借助社会力量,可以帮助更多学生。

    于是,董银柱开始为需要的学生联系公益组织,十里八乡都经常见到他骑着小电动车,去贫困生家探访的身影。

    帮助的家庭多了,董银柱的学生和家长都知道他的好,孩子们总爱缠在他身边。

    19日中午,有不少学生来看望董银柱,他拉拉一双双小手,特感慨,“想一想,20年前给自己定的人生目标没能实现,现在学生却成了自己最大收获,你看着他们跟你那个亲劲儿,啥遗憾都没了。”

    学生回家后,石城子小学空空荡荡的。离开了学生的董银柱,似乎一无所有,可当他望向山间整齐的道路,路边一排排高大砖瓦房,露出笑脸时,家乡这崭新的一切,又好像都是属于他的。(王鸽)

    责任编辑:李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