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秦皇岛区县要闻
  • 分享
  • 秦皇岛昌黎县新时代农民陶向琳探索规模化种植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20-08-06 16:53:02
    语音播报

    秦皇岛昌黎县新时代农民陶向琳探索规模化种植

    河北新闻网讯(通讯员储学敏)在大家的印象中,海外留学回来应该是穿着笔挺的西装或坐在办公室里电脑前,或穿梭于高档写字楼间。可1989年出生的陶向琳却在25岁学成回国后摇身一变,当起了农民。
          8月4日,笔者来到昌黎县龙家店镇杨封台村村头。炎炎烈日下,广袤的农田里铺设着一条条细长的黑色软管儿,软管儿上,每隔不远设置的出水口正喷射出一簌簌水花,晶莹剔透的小水滴跳到绿中泛黄的玉米叶上,滋润着干渴的玉米植株…………不远处的农田里,不时弯腰拿起软管儿检查出水情况的小伙儿正是陶向琳。
           陶向琳今年只有31岁,从事农业规模化种植却已有5年多时间了。
           初见陶向琳,觉得这个小伙儿皮肤好黑。
           对于自己的黑皮肤,陶向琳笑着解释道:“我以前并不黑,都是晒的。”说着,他轻轻卷起T恤的袖子,胳膊肘处露出的皮肤黑白界限非常明显,多年的田间劳作,让这个白面书生俨然成了一位地道的农民 。
           2014年,留学印度学习软件研发的陶向琳回到国内。不愿坐办公室的他经过一番研究意识到:传统种植模式都是三亩两亩、十亩八亩这种小块地种植,如果把土地流转出来搞集中规模种植就可以利用机械化作业,比传统模式省时、省力、省工很多,既可为国家粮食生产作出贡献,又可增加自己的收入。2015年,陶向琳毅然在自己的家乡龙家店镇杨封台村流转了140亩土地。
          从来没摸过锄头的陶向琳不懂就问,向村里的老庄稼户问,向农技站的技术人员学,研究种子、关注天气、解决水问题…………陶向琳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种植模式,每年轮作种植春小麦、玉米、冬小麦。凭着年轻人的闯劲儿,第一年就喜获丰收。
          在和村民打交道中,陶向琳讲诚信,每年都是按时如数支付农民的土地流转费用。由于信任,村民们也都愿意把土地流转给他,“不仅是杨封台村,周边很多村的土地都流转给我了,今年预计需要向五六百户农民支付流转费用110万元。”
           陶向琳流转的土地越来越多,截至今年,已达到1900亩。
           时下,春小麦已收割完毕,尽数归仓,轮作的玉米也长出了30厘米左右高的植株。看着远处成片的玉米苗,陶向琳告诉记者,今年进入汛期以来,迟迟等不来降雨,多亏田里提早布置了微喷带。
          原来,今年年初,陶向琳花了20余万元铺设了微喷带。利用微喷带每天能浇30亩地,正是由于提前采取了措施,有效应对了当前的旱情。陶向琳自豪地说:“这时候,规模化、机械化种植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
          笔者又跟随陶向琳走进了他的粮仓,仓内堆满了6月底收获的600多吨春小麦。
          陶向琳将一根2.5米长的感应仪插入麦堆,测温表上清晰地显示出红色数字“34”。他说:“现在温度是34度,与室外温度一样,也就是说小麦的品质没问题,暂时不需要晾晒。”
          陶向琳随手抓起一把粮仓内的小麦,放在鼻子边闻了又闻,粮食的清香沁人心脾。
          “现在当农民也要搞研究,动脑子,讲技术,当农民也能取得大成就。”陶向琳对笔者说,虽然过去家人、朋友全部反对他回国当一个农民,但深入地接触更加坚定了他搞规模化、机械化种植的信心和决心。
          目前,陶向琳把挣来的钱再投入,累计投入300多万元,先后购买了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打药机、烘干机等各种农业机械设备,从播种到收割已实现全部机械化。
          对于未来,陶向琳盘算着,待规模化种植稳定后再慢慢延伸产业链。“因为小麦和玉米都是我自产的,未来我想做一些深加工,比如生产一些高端面粉、鲜食玉米等。”陶向琳信心十足地说,“我要当一个既地道又专业的新时代农民。”

    责任编辑:王春红

    下一篇: ​赵青英检查指导塔子口片区违规生产设施整改后续工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