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饶阳新闻饶阳社会民生
  • 分享
  • 毛苌与饶阳师钦村

    来源:衡水新闻网 2017-08-15 09:57:43
    语音播报

    毛苌与饶阳师钦村

        在饶阳县城东八里许,有一自然村落师钦村,饶阳人称为诗经村。说到“诗经”这个名字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孔子整理编纂的《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社会风貌。《诗经》由孔子编订整理,最初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被奉为儒家经典才正式称为《诗经》。由于其内容为民歌,君王执政可“以上风化下”,亦可“以下讽刺上”,所以也为后世君王执政提供了借鉴意义。《诗经》在中国文坛的地位是巍然而不可动摇的。别小看“诗经”村这个不起眼的村落,它和这部伟大的作品《诗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或者说,“诗经“村在《诗经》传承的过程中起到了异乎寻常的作用。

        “诗经”村,古名莲花泊或荷花坑。这个古老的村落民风淳朴,风光秀美。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仿若一个世外桃源。直到有一天,一个翩翩公子闯入了这片热土,并在此定居了下来,“莲花泊”的历史开始改写。因了这个年轻人,这个小小的平凡的名不见经传的村落开始续写了一个传奇。这个年轻人叫毛苌。

        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经典大部被焚毁,儒家子弟也是颠沛流离。毛亨与李斯同为荀子之弟子,深知李斯嫉贤妒能,于是带九岁的侄儿毛苌仓皇外逃。毛亨深爱儒家文化,曾作《毛诗古训传》,见毛苌天资聪颖,决定偷偷传诗于毛苌。因儒家经典被毁,《诗经》的传承主要依靠口头说诗。到汉初,说诗的有四家:齐人辕固生、鲁人申培公、燕人韩婴、鲁人毛亨。后其他三家尽亡,独留毛诗传世。今天我们读到的《诗经》实是毛诗传世。毛亨、毛苌被后人尊为“大毛公”和“小毛公”。

        毛亨过世后,毛苌游学来到原赵国都城邯郸,因多年战争造成的破败景象尚未完全改变,无心留住。折而向北来到古中山境,也未能找到理想的落脚之地。于是他乘船沿滹池河(西汉时滹沱河被称为滹池河)东下,打算回到齐鲁大地。途经饶阳暂住,见这里水草丰茂,池荷绽放,景致迷人。同时,饶阳向为齐、晋、赵重镇,既有燕赵之风,又有齐鲁之习,文化底蕴相当深厚。而且战争创伤较轻,人民安居乐业。他就下决心住了下来,毛苌在“莲花泊”北搭建一土台,这就是著名的“诗经台”。许多青年才俊到此追随大师学习《诗经》。毛苌白天讲诗,夜晚,在昏暗的灯光下奋笔疾书,写出一本本《诗经》的手抄本。众多的手抄本随着一批批弟子向天下散去,由此《诗经》流传开来。河间献王刘德(汉武帝之兄)酷爱古籍文化。听闻毛苌传诗,便“礼聘再三”,请毛苌到河间讲学,封毛苌为“河间献王博士”,时毛苌59岁。

        对于毛苌在饶阳境内传诗,清《饶阳县志》载:“昔毛苌为汉巨儒,知其序诗于河间,不知其起家于饶川也。”深爱毛苌的饶阳人民曾两次集资重修诗经台。清光绪年间,“诗经台”面积约五十亩,有大殿三座,分前后两院,店内有《诗经》的手抄本。诗经台南有一眼水井,据说能治多种疾病,被奉为“神水”。古时,诗经台还有庙会,庙会上还有吟诵《诗经》的活动。后,诗经台被毁,现遗址已被村民种上蔬菜大棚。年长之人,依然能清晰地指出其遗址所在。

        毛苌到了河间,时隔五年之后,便驾鹤西去。据说当时毛苌很后悔,临终之前嘱托家人一定要魂归故里。所以,河间为他立了“衣冠冢”,他的真身墓据传回到了饶阳诗经台,那个曾被叫“莲花泊”的地方。村名为了纪念大师毛苌,改“莲花泊”为诗经村。后世演化为师钦村,一说是为了表达对毛苌大师的钦佩、尊重,一说是为了区别于河间的诗经村,皇帝把饶阳的诗经村钦定为师钦村。后来演化成南北中师钦三个自然村。目前,在诗经台一侧,发现古汉墓群,我们期待着毛苌真身墓早日与世人相见的那一天。(李雅莉)

    责任编辑:翟一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