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邯郸涉县新闻邯郸涉县新闻聚焦
  • 分享
  • 涉城镇上偏凉村美丽乡村建设展开新画卷

    来源:涉县时讯 2017-08-01 09:55:19
    语音播报

    涉城镇上偏凉村美丽乡村建设展开新画卷

    “建美丽乡村,就像庄户家过日子,不省吃俭用、精打细算,这穷时光啥时候能变成甜日子。老百姓没钱,咱就得想没钱的法儿,河卵石、废水泥块回收利用这就是法儿,咱村里人一起没明没黑的干这就是法儿!”正是怀揣着这种过日子的心念和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韧劲儿,涉城镇上偏凉村的党员、干部、群众让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子变了模样,美丽乡村建设展开新画卷!

    涉县涉城镇上偏凉村,原名杨家庄村,距离县城十三里,全村928口人,耕地面积650亩,是五台山下一个古老的小村庄。多年以来,由于村里没有集体经济,村庄整体比较落后,是一个典型的离县城较近的欠富村。建好新村子,过上好日子是多少年以来全村人的共同愿望。然而就在今年年初,上偏凉村被县里确定为美丽乡村时,这个平日里不声不响的小村庄开始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党员带头、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变废为宝、义务出工、花小钱办大事等成为该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词,也成为这个小村庄美丽蜕变的”法宝“。

    县委书记汪涛更是多次到该村进行调研,实地指导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鼓励大家要再接再厉,共同建好美丽上偏凉村。

    干群一条心,干啥都能成!

    “干群一条心,干啥都能成!”在县委、县政府,镇党委和村两委的带领下,上偏凉村,从上到下,从党员干部到普通群众,从年富力强的青年到八旬老翁,提起美丽乡村建设,每一个人都干劲十足。

    “吕书记和村两委就是俺们的标杆,他们在前头干,俺们就在后头追,虽然没有钱,但俺们有的是力气,不管咋样,一定要给俺村穿上一件好看的新衣裳!”在村里的戏楼上,69岁的耿金霞正和村里的几位妇女给在工地上干活的“工人们”做饭。据她介绍,从正月初七村里召开党员村民代表大会决定要建设美丽乡村,给村里修路、修水库、建文化广场开始,村里的面貌就不一样了。

    不管是党员干部和平头老百姓,只要一听到大喇叭喊“上工”,施工工地就开始热闹了,推土的、拉车的,修路的,哪哪都是人,既不用谁指挥,也不用谁召唤,大家你争我抢,生怕干的少了。第一书记吕学海每天早上5点就出门为村里修路跑材料,带着大家干到天黑是常事,他常说,上偏凉村的标杆就是关防后池村,人家后池能干好,上偏凉也能干好。村主任吕剑峰天天在工地上盯工程,不仅皮肤晒得黢黑,连嗓子都哑的说不出话。吕海亮、吕学田、吕相如、张彦魁,虽然是两委成员,但每天充当工匠,像个泥人。他们说:什么叫两委成员,两委成员就是劳力。什么叫干部,干部就是龙头。退休职工张榜田,给村里当起了油漆工,已经80多岁的吕万恩、吕其麦、吕保才、吕考元,个个不服老,抢着垒石堰、搬砖头,争着要为村里的建设出把力。还有张乃柱、张榜柱、张金柱三兄弟和吕安焕的老娘都90多岁了,有的还瘫痪在床,他们宁可雇人侍候,也舍不得离开工地半天。偌大的工程,缺这少那,断不了伤着谁的利益,但在工地上,你拿我献,投工投料,舍财舍物,毫无怨言。在上偏凉村,义务投工投劳已经是普遍现象。只要是村里的事儿,找到谁,都不推脱。

    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出真招!

    变废为宝,乡村旧貌焕新颜。没有钱,没有料,怎么干?对于穷村来说,这是建设美丽乡村面临的最大困难。但第一书记吕学海有他的办法,他听说县里要给清漳河清淤,就立刻向相关部门求援,把清出来的200多立方米河卵石、砂砾拉回村。听说某个工地有不用的废水泥块,就赶紧跟施工队沟通,将挖出的2000多方废水泥块放到村里的空地上。起初,很多村民看了不理解,对他说:别人扔掉的东西,咱要回来有啥用?吕学海笑着说:“有用!”结果还真是有用。

    村里修路时,不起眼的河卵石在进行分选之后,变成了“金石子”。大卵石,砌了村道堰子。小卵石和沙全部浆砌了水渠。石子沙子不用买,大大节约了开支。文化广场改造时,废水泥块成了“金子块”。仅文化广场的一坝两堰就用掉了1300多方废水泥块。不仅节约了大量资金,而且砌成的大坝,个头大小均等,颜色基本一致,层次分明。特别是水泥块上破裂凿錾的斑斑痕迹清晰可见,水泥石子相互映衬,富有浓郁的沧桑之感和时尚之美,极具旅游观光之价值,被群众称为上偏凉的“第一堰”和“烽火墙”。

    不等不靠,自力更生树新风

    等不得,靠不住,建设美丽乡村,关键还得靠自己的双手!为了让村民们积极配合美丽乡村建设,村两委干部带着群众干,积极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他们不等不靠,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美丽乡村建设营造了人人参与、家家投入的良好氛围。

    上偏凉文化广场原是一个小广场,在去年“7·19”自然灾害中毁坏严重。今年经村两委会议决定,把广场下边堆垃圾的二亩多深沟重新改造成一个大广场。利用空间落差,下边建两层车库,三层是广场。既能让群众休闲娱乐,又能解决全村停车难的问题。可是,村里没钱,几项困难摆在了村两委成员面前。一是投资巨大。该村两委成员就自掏腰包,从今年5月12日开工到目前为止,没有因为缺钱误了买油买料而停工。二是规模空前。此工程沟深、坝大、水急、险多,施工难度极大,没有广大群众的参与,就不可能完成这项任务。上偏凉村家家户户义务投工投劳,分文不要。吕学海介绍说:当时那劳动场面真是感人!每天40多人,机械轰鸣。五月天,骄阳似火,忽而雷声大震,暴雨倾盆,他们冒雨作业,不停半分。吕金花、杨榜心、赵莲凤三人的丈夫不是半身不遂就是身患残疾,吕金花说:“丈夫不能尽义务,我们来代表他们。”张彦林工作在外,一下班就一头栽在了工地上。吕火林心脏做了大手术,但他却成了工地的全能手,又当工匠,又驾车,仪器到场后又当起了技术员。就这样,村里的干部群众争先恐后,投工投劳,仅村文化广场一项就有110多户,800多人次参与建设,投工达1200多个,形成了人人为建设美丽乡村尽义务的良好风气。

    为了解决群众的民生问题,上偏凉村提出了“三路一库”建设规划,三路指井中路、吕家峧路、中湾路,一库是指凉爽水库。这三条路全长5公里,都是群众出行和下地干活的要道,平日里坑坑洼洼,泥泞不堪,甚是不便。考虑到这些,村里建设美丽乡村最先确定的就是修路,正月初七,大家就扛着锄头上了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如今三条路中的一条已经建成,其他两条路基已经完成。为了实现老水库的蓄水功能,解决村里的饮水问题,吕学海又和大家商量着一起重修凉爽水库。为了深入挖掘村里的古文化,村两委开会安排专人为村里所有的老水窖建档立案,并进行传统修复。一律用废料砌边盖口,并安上用废旧材料做成的辘辘,给人一种古老、简朴、饮水思源之感。上偏凉村大小碑楼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是该村张家勤俭持家走上兴旺的见证,也是最好的家教基地。可惜文革期间被毁。在修路时,他们在原碑处深挖5米,挖出了碑楼的全部基石,又从各个地方寻找碑楼的碑文和龙头,计划选个合适地方再恢复起来。

    上偏凉是个古村,已有五百多年历史,该村上了岁数的人都记得,村庄最初有规模不等的四座城门,以护全村安全。吕学海介绍说:“现在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废石块,未来准备建造一个从颜色、门体、形状、规格都十分古老的城门,与下偏凉村的关帝庙融为一体,成为旅游观光的风水宝地。”该村用卵石给村口的百年古槐砌成的圆形底座,五颜六色,粗粝古拙,原汁原味,舒适自然,让人既觉新鲜好奇,又感美观大方,该村古城门的建造必将成为游客参观、拍照留念的不二之处。全村每年都有不少废水白白流掉,他们正在筹划利用废材料建造一个澄水池,使这些水用于浇地、洗车、养鱼、建设等。筹划已久的“漳北渠纪念馆”,更是计划启用闲置的农宅……

    如今,村里的道路硬化了,环境净化了,生态绿化了,村庄美化了,人们的幸福感也不断提升了。走进村庄,山奇水秀,深谷幽涧,一砖一瓦率性而巧妙的搭配,一草一木灵性而曼丽的点缀,村民心中蓬勃昂扬的张力,无不透露出自然造化与人文魅力相得益彰的美感,幸福生活,用双手创造。古老的上偏凉村,在太行山中美丽绽放。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董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