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石家庄新闻石家庄区县新闻
  • 分享
  • 井陉传承140年的土炉月饼欲申遗

    来源:河北新闻网-燕赵都市报 2018-09-26 10:37:43
    语音播报

    井陉传承140年的土炉月饼欲申遗

    又是一年中秋节,在井陉县天长宋古城的一座飘着月饼香气的老院子里,一家有着140余年历史的糕点坊门口,早早就排满了人,人们都说这里的“土炉月饼”用料新鲜、口感酥香,中秋节吃了这家的月饼才叫过节。

    1.井陉老字号传承6代140余年

    这家糕点坊的名字叫“端盛长”,现在的经营者是72岁的于银柱。提起自家的祖业,这位老人特别自豪,他说“端盛长”起源于光绪初年,到他女儿、女婿这辈已经是第六代。于老的先祖于端、于瑞二人幼年曾在北京糕点店做学徒,后在井陉城小南门附近创立“端盛长”糕点店。由于兄弟二人精明能干,“端盛长”逐渐成为了井陉城“响当当”的商号。

    于银柱生于1947年,从小就看大人们如何用土炉做月饼,后来接父亲班到县食品厂当了工人。勤勉机灵、好学好问的他,很快就成为厂里最年轻的食品加工师。上世纪80年代初,他还被企业先后派往北京和石家庄培训学习。改革开放后,于银柱重操祖业,恢复了“端盛长”这一传统老字号。他对家传月饼配方及工艺进行了改进,并在自家院子里建了土炉,开始加工销售月饼,这一做就是近30年,这座土炉也陪伴了他近30年,而于银柱用的模具都是祖辈传下来的已有上百年历史,月饼上的图案保留的都是当时百姓喜欢、流行的样式。

    2.二十来天卖出两万多个月饼

    “现在做月饼都用电烤箱,因为效率低,几乎没有人再用土炉。”于银柱介绍说。尽管制作时间长、费工夫,但他始终保持着家传的传统手工月饼技艺。自家月饼最大的特色就在于“手工”和“火候”的掌控。从和面、做馅、擀皮一直到包制、印模、烘烤,每一道工序都是手工完成。三分制作七分烤,最后的“烤”最关键。什么时候进炉,火够不够旺,要不要添火,这些都是关键,万一出个岔子,一炉月饼就全烤坏了。

    于银柱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不时地挑起挡火板,查看炉中月饼的火候。说话工夫,又一炉月饼出炉了,于银柱从炉子里抽出烤好的月饼,看着烤制好的黄澄澄、香喷喷的月饼,让人禁不住流口水。

    于银柱说,“土炉月饼”比起机器制作的月饼味道更醇厚,吃起来口感更好,色泽也更加鲜亮。记者了解到,每年中秋节前二十多天,于家老少开始制作月饼。制作期间,家里所有人都要上手帮忙。由于忙不过来,刚开始几天于家会做多种月饼,但此后基本只做五仁和豆沙两种月饼。“原料这两年涨了不少,月饼还是按前几年的8块钱一斤卖。”于银柱介绍说。记者了解到,在二十来天,于家基本要卖出两万多个月饼。

    3.准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于于家坚持用传统绿色食材配料,月饼现做现卖、不含防腐剂、无添加剂、好吃便宜,深受大家的喜爱。现场买月饼的王阿姨说,当地人几乎都来这里买月饼,认为吃过这里的月饼才算过了节。她每年都在这里买几十斤月饼,前几天送亲戚买了50斤不够,今天又再来买点。味美价廉的月饼不仅吸引周围村子的居民,甚至远在石家庄市区、山西等地的顾客也纷纷慕名前来购买。

    有一种品质叫做坚持。如今的于银柱已经72岁,家境还算殷实的他本该颐养天年,但为了传承祖辈的手艺他一直坚持做下去,这些年他还把祖传技艺传给了女儿女婿。2017年,于家将自家的百年老字号“端盛长”注册了商标,下一步于家还计划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记者任利 通讯员段建斌文/图)

    责任编辑:李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