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理论学习时评
  • 分享
  • 时评|让每个人都有底气去“温暖整个冬天”

    来源:解放日报 2020-12-18 15:28:14
    语音播报

    时评|让每个人都有底气去“温暖整个冬天”

    一个多月前,上海肇嘉浜路上,63岁的王老伯在参加完同学聚会后,刚出饭店门就倒在了路上,老人们手足无措时,一个男孩子挤入人群,在等待救护车到达的五六分钟时间里,持续对王老伯进行心肺复苏,抢回了老伯一条命。

    男孩不愿意告诉大家自己姓甚名谁,匆匆离开。住院26天后,王老伯出院,凭着当时校服上的“格致”二字,和一起聚会的老同学找到了上海市格致中学,老师们一眼认出老人们拍摄照片上的孩子是高一(7)班男生盛晓涵。

    这个“温暖了整个冬天”的少年刷屏了。但值得赞誉的,不仅是挺身而出的勇敢,更是他施救过程的专业有效。

    在盛晓涵的复述中,看到老人倒地,他迅速调动自己掌握的急救知识,先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施救,看到食物吐出,就赶紧让老人平卧,评估了脉搏和体温之后,判断这是心脏骤停的特征,于是疏散围观人员,解开老人的纽扣,进行体外按压,并教会身边的人采用“鼻式人工呼吸”,协助救人。整个过程得当到位,条理清楚。

    面对突发状况,有的人不敢轻易伸援手,也可能担心施救不当反惹麻烦,但未必没有善心。只是,如果缺乏急救常识、急救技能,有善心也无法化作行善的能力。而行善本身,是既需要热心、也需要能力的一件事,甚至是一件专业的事。

    急救知识并非只是专业救护人员才需要的技能,而且还是公众在关键时刻挽救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法宝”,可急救能力一定要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发达国家的急救能力培训非常普及。有媒体报道,法国的急救培训普及率为其总人口的40%,德国更是高达80%;在美国,仅接受过心肺复苏技术培训的人数就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在我国,急救技能普及率仅为1%左右。

    国外的应急救护普及率为什么这么高?原因就在于,国外很多中学和大学里都将应急救护知识纳入必修课程中。比如日本的小学就开设了心脏急救课程的必修课,给学生们普及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等急救设备,要求每一位学生都会实践操作,并坚持在学校开展心肺复苏培训课程,“急救从娃娃抓起”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这些年,应急救护等知识技能培训,在我国也开始逐渐兴起。这次感动上海的盛晓涵之所以能够站出来,不仅是因为其心地善良、并且对医学感兴趣,还有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因素——从小学到高中,他就读的每所学校都开设了急救课程。10月初,学校刚对高一学生进行了心肺复苏和救护包扎技能培训和考核。也就是说,他是“有备而来”。

    盛晓涵说:“我想让大家看到校服时想到,这么小的学生都能这么做,我为什么不能呢?”日常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会碰到这样的极端特殊状况,也不是每一次极端特殊状况都有这样尽善尽美的结果。但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更多人能像盛晓涵一样,掌握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将“应急”作为一种常备的习惯,那么一旦碰到大大小小的突发状况,或许就能多一分底气、多一点希望。积少成多,整座城市的抗风险能力也就可以得到提升,“安全系数”会变得更高,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信心指数”也会变得更高。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15岁少年”,我们除了倡导向少年学习,更可开展一些实实在在的行动——更有效地提高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率,更多地让人们掌握必备的知识技能、建立必备的反应意识,让“第一反应就是去帮忙”成为一种习惯,让所有有志伸出援手的人有底气、有信心、放下后顾之忧。(刘雪妍)

    责任编辑:李亚萍

    下一篇: 新华时评:改革就是要盯住“堵点”“痛点”发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