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旅游省内资讯
  • 分享
  • 老景点 老建筑 老庙会 新旅游 —— 时到暮春说庙会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7-04-06 17:15:21
    语音播报

    老景点 老建筑 老庙会 新旅游 —— 时到暮春说庙会

    文/赵梅锦

    庙会,又叫庙市或节场,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一般因庙而有会,伴随着各种宗教或祭祀活动而产生。举办日多选在农历新年、元宵节、二月二等传统节日,或是所供奉神的各类纪念日,如诞辰、成道日等。

    随着历史长河涓涓流淌,庙会逐渐发展为集宗教、娱乐、贸易为一体的群体性活动,成为充分展现各地民间表演、名小吃、土特产品的热闹场所,再加上那些历久弥新的老景点老建筑,今天许多地方的古老庙会,已经跟旅游紧紧联系在一起。

     

    朝代更迭中不可替代的文化遗存

    据考,庙会的源于远古时期的宗庙社郊制度——祭祀。

    《左传·成公十三年》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说祭祀和战争一样,都是国家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早期的祭祀主要是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在祭祀过程中会进行集体活动,如进献供品、演奏音乐、举行仪式等,这集会基本就是是民间庙会的雏形。

    比如东汉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形成,为了争取更多的信徒,多以寺庙道观为基地举办各种宗教仪式和活动,并且加入取悦大众的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

    至南北朝时,大造寺庙,菩萨诞辰、佛像开光之类盛会应运而生,商贩为供应游人信徒,百货云集,遂成庙市。北宋时开封大相国寺庙会极有名,“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曾与其夫赵明诚相偕至此。

    1980年版《辞海》这样解释:“庙会亦称‘庙市’。中国的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已经存在。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故称‘庙会’。《北京风俗类征·市肆》引《妙香室丛话》:‘京师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货云集,谓之庙会。’这一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市集形式,解放后在有些地区仍被利用,对交流城乡物资,满足人民需要,有一定的作用。”  

     

    民俗文化传承展演的“舞台”

    庙会虽然渊源在祭祀,但是早已经发展成为岁时风俗,也是一种贸易集市,就其形式而言,极似花枝招展的姑娘,在不同的时节不同的场合,换上不同的着装出现在世人面前。

    据《旧京琐记》记载,清代以后北京形成了四大庙会,即土地庙、白塔寺、护国寺、隆福寺庙会。隆福寺、护国寺又分别代表北京东城和西城庙会的最高水平,被称为北京的“东庙会”、“西庙会”或“东庙”、“西庙”。以北京城庙会为例,其主要形式有:

    进香敬神庙会——每逢祭日,寺庙开庙,让信徒入庙进香。这种庙会以进香敬神为主,娱乐与商业活动只是附属。如吕祖阁、药王庙。

    游春庙会——此庙会以游乐为主,宗教与商业为辅,参加的人又以妇女为主。据说周代的庙会有“仲春之月,会会男女,于此时也,奔者不禁”的记载。典型的有白云观庙会、蟠桃宫庙会。

    集市交易——此种庙会顾名思义,以商业为主。最典型有隆福寺、护国寺庙会。

    花市——火神庙始建于明代,很早就有庙市,由于花市兴旺,被改名为“花市”。集市上除了售卖日用品外,以卖各种绒花、绢花、纸花为主,间有卖鲜花的。

    庙会举办的民俗活动多有历史传承,从一个侧面代表着这个区域的文化,给地方文艺提供着展演的“舞台”,使一些民俗文化得以流传。单在我省石家庄一带就有:打扇鼓、战鼓、担经(花篮)舞、吹歌、官伞、扭秧歌(扇子舞、彩绸舞)、太平车、旱船、跑驴、二狗(鬼)摔跤等。

    丰富多彩的表演让很多庙会具备了现在盛行的综艺节目的功能,把人们从电视电脑手机的屏幕世界拉出来,呼朋唤友,扶老携幼,到真实的环境中体验热闹的民间游乐,是春天一个不错的选择。

    责任编辑:刘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