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原创栏目
  • 分享
  • 文脉颂中华 | 指尖上的奇思妙想——韩彤彤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20-07-28 16:09:56
    语音播报

    文脉颂中华 | 指尖上的奇思妙想——韩彤彤

    掀开锅盖的瞬间,烟雾腾天

    拨开蒸汽,一改往常馒头白胖松软的样子

    锅内花馍,花样新翻、如花似朵……

    这就是花馍

    韩彤彤展示花馍成品

    巧手揉百态 蒸出来的非遗

    擀面杖、剪刀、筷子、梳子、竹签、勺子……工具准备就绪后,韩彤彤开始了一天的创作。

    切面、捏型、着色,微小的工具夹在指间,快速而不慌乱。搓、捻、剪、按、卷等十多道工序下来,造型千姿百态的花馍便在韩彤彤手中诞生,或粗犷生动、或夸张变体,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历史人物,均可变成栩栩如生的艺术造型。

    成品花馍

    “85后”的韩彤彤是一名花馍面塑师,受母亲的影响,她自幼喜欢上了这门艺术,大学期间又打下坚实的美术功底,此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制作风格。
    花馍,亦称“捏面花”,是用面捏成的工艺品。最早记载于汉代,盛于明清,已经有 1000 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北方地区,民间逢年过节有蒸制花馍的习俗,最早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如今的花馍有枣花、春燕、面鱼等造型……不同造型分别带有不同的寓意。

    “它是一种民间艺术,凝结着民间智慧。”韩彤彤说。

    面团变文创 捏出来的艺术品

    花馍一开始主要是用于祭祀,到现在花馍也多用于小孩满月、百天、生日、祝寿等这些场合,很多人都把花馍当做中式蛋糕来用。

    韩彤彤将传统花馍进行改良创新,和果蔬汁、牛奶、蜂蜜、鸡蛋相结合,制作出可食用的彩色花馍,她介绍:“现在的花馍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面粉发酵蒸制出来的传统花馍,另一类是用来欣赏的工艺品花馍。”

    工作中的韩彤彤

    韩彤彤为了让用于观赏的花馍保存更长久,她经常查阅各种资料,力求有所突破。她针对原传统面塑作品的易干裂,易收缩,易变形,发霉,褪色等不足之处,经过多年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面塑技艺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捏面手艺人根据所需的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了。”韩彤彤说到。

    面塑艺术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在中国民间做面花食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面塑艺术,它以绝美的身姿倍受人们的青睐,这正是因为它所注入的时代文化的积淀和创作者不断进取的热情和才思,使得它成为一种出于俗而脱于俗的朴素文化。

    慧心呈万象 耐心做个手艺人

    儿时的记忆中,总少不了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小面人的影子,当那些面塑手艺人挑担提盒,走街串巷,在他们的小摊前总会围着一圈圈前来凑热闹的孩子,这些面塑是孩子们充满童真的美好回忆......

    提及创作花馍,韩彤彤说:“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前期的创作,自打从事这一行业,我每天都在设计草稿、调配面粉、打磨造型,把全部精力都投入了进来。”为了让一套花馍更加的生动、逼真,除了在工作室创作花馍之外,她还经常走出去进行写生,观察一些花鸟鱼虫的状态。

    工作中的韩彤彤

    起韩彤彤在创作的初期付出了很多的汗水和辛苦,面团硬度不达标、制作的花馍形象不够逼真、工作操作不熟练都会影响最终效果,有时甚至工作到凌晨,而且稍有不慎就得重做。

    “制作花馍极需耐心,丝毫的差错都会影响整套作品的美观。”严谨的工作态度让她的花馍日渐“高端”。

    蒸制花馍时,她会随时查看蒸笼内的温度。渐渐地,她摸透了其中的门道。

    现在她掌握了“一印、二捏、三镶、四滚”等技法,各种形象的面塑作品对韩彤彤来说可谓是手到擒来,也终于闯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

    责任编辑:杨慧丽

    下一篇: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主题歌曲征集活动优秀作品展示:《漳水长 芦花扬》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