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邯郸魏县新闻经济发展
  • 分享
  • 河北魏县发展扶贫微工厂 就地创业促脱贫

    来源:邯郸日报 2020-10-10 09:54:15
    语音播报

    河北魏县发展扶贫微工厂 就地创业促脱贫

    近年来,魏县立足全国劳务输出大县在外经济能人多、在家留守妇女等“半劳力”多、增收难这一实际,积极创新,主动求变,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扶贫产业思路,对农村原有生产规模相对较小、技术含量不高、就业门槛较低,且具有扶贫效用的生产企业加以引导、改造、扶持,大力推进“扶贫微工厂”建设,让留守人员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闯出了一条群众增收、村集体增益、企业增效、产业增强“一举四得”的产业化扶贫新路子。目前,全县共发展“扶贫微工厂”156家,可带动贫困人口就业400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00余人,人均实现月增2000元以上。

    “一个难题”催生创新实践

    魏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达30万人,年劳务收入近60亿元,是贫困人口脱贫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劳务大军的外出,一批农村留守妇女成为有时间、有精力但缺技能、缺信息的“半劳力”群体。如何让扶贫红利覆盖这一群体,让她们早日步入脱贫增收快车道?成为摆在魏县县委、县政府面前一个新的难题。

    近年来,魏县部分返乡人员利用原先外出务工建立的人脉关系和资源,在家中从事箱包、服装、毛绒玩具等来料代加工生产的日渐增多,这种“家庭作坊”式的来料代加工企业,融入了互联网共享经济的理念,门槛低、风险小、收入稳定,是整合利用“半劳力”资源的好载体。

    载体找到了,问题看准了,该县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雄安等地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陆续外迁机遇,本着“以创业促就业”的指导思想,千方百计创办更多为城市大企业订单加工的扶贫“微工厂”,为农村闲散“半劳力”搭建起精准脱贫的“大舞台”。该县强化县、乡政府主导作用,出面牵线搭桥,促进城市企业和贫困村建立合作关系,在贫困村建立“生产车间”或“分工厂”,即“扶贫微工厂”;实施“引凤还巢”工程,引导各乡镇、村通过“内联”“外引”等形式,支持鼓励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大力发展箱包、服装、毛绒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更好更多地带动贫困群众就地创业就业;组建县级家庭手工业协会,为有意创建“扶贫微工厂”的企业和个人提供项目推荐、政策咨询、技能培训等服务,对“扶贫微工厂”进行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标识、统一补贴。该县选择基础较好的沙口集乡先行试点,推动乡、村党员干部利用招商引资信息库,与魏县籍在外从事箱包、服装等加工行业的人士积极联系对接,邀其回乡办厂。短短一个多月,沙口集乡就新建改建“扶贫微工厂”3000多平方米,从业人员500余人,其中带动贫困人口120人,人均年收入达1.8万元,示范带动效应十分明显。

    “两项补助”激发建设动力

    为推动“扶贫微工厂”规范建设与健康发展,魏县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进行规范引导,制定了《“扶贫微工厂”建设管理办法》,明确了资金来源、土地使用、奖补办法、建设模式等有关事项。

    “扶贫微工厂”采取“村建、企用、乡管、县补”的发展模式,奖补资金主要来源于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并实行对村、对企“双补助”。

    ——对村集体投资新建、改建“扶贫微工厂”的,实行全额补助,分3年补贴到位,建成验收后第一年补贴80%,剩余20%分两个年度进行拨付,所形成资产及资产收益归村集体所有。

    ——对入驻企业,原则上要求企业优先安排贫困对象,一般不少于10人,或占用工总数的30%以上,每吸纳一个贫困工人稳定就业6个月的扶贫微工厂给予1000元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贫困工人使用的加工设备还可享受最多100%补助,并按“带资入股”进行分红。

    “三种模式”适配不同村情

    在“扶贫微工厂”建设上,魏县紧紧把握“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租则租”原则,因村制宜,灵活创建,探索推行了三种建设模式。

    “从无到有”新建模式。针对一些没有集体资产、无条件为加工企业提供生产厂房的村,经村申报、乡审核、县审批同意后,可在村集体土地或租用闲置宅基上新建“扶贫微工厂”,并享受“先建后补”扶持政策。

    “盘活资产”改建模式。该县鼓励乡镇或村集体利用闲置校舍、厂房等集体资产、资源,按需求进行改建,并统一悬挂“扶贫微工厂”标识,同样享受“先建后补”扶持政策,实现变废为宝。

    “借用现房”租赁模式。该县对租用民房或其他厂房的加工点,凡是带动贫困人口就业10人以上的,经验收达标后,挂牌转化为“扶贫微工厂”,实行统一管理,享受相关政策。

    “四方受益”实现互利共赢

    在魏县,通过发展“扶贫微工厂”,建立了“大企业+微工厂+党支部+致富带头人+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形成贫困户、“微企业”、村集体及特色产业发展“四方受益”局面。

    贫困户实现了无障碍就业、多形式增收。“扶贫微工厂”大都位于村内或村周边,在不影响照顾家庭、种地创收等情况下,又给留守妇女等“半劳力”群体提供了“足不出村”在家门口也能“打工挣钱”的机会和门路。此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还可“带资入股”,每人每年又可获得保底分红,实现“入股得股金、种地收‘地金’、打工挣薪金”新“三金”增收。

    “微企业”实现了低风险生产、多渠道增效。由于“扶贫微工厂”多为在外创业务工人员回乡回村开办,且多是订单式生产,其产前投资、产中技术及产后销售等高风险环节几乎全由提供来料的大企业承担;加上他们大都在生产、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所以生产经营几乎“零风险”。同时,由于“扶贫微工厂”由村建设,用工购机享有补贴,加之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等因素,破解了小微企业发展在用地、用工、资金等方面难题。

    村集体实现了可持续壮大、多方面增益。新建“扶贫微工厂”由村集体负责建设,建成后由县扶贫资金全额补贴,所形成的资产归村集体所有。此外,可收取一定数额的租金,按最低建设面积400平方米的标准,村集体每年可收租金万元以上。村集体有了为群众搞服务、促增收、帮脱贫的“资本”,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随之大幅提升。据统计,魏县通过建设“扶贫微工厂”,让30多个村实现了村集体收入“零突破”。

    特色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多路径增强。“扶贫微工厂”的建设与发展,也对全县“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格局构建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在“扶贫微工厂”发展较早的沙口集乡,乡村党员干部带头招商引资,先后引进箱包、灯饰、服装、毛绒玩具、电子元件等加工项目31个,打造家庭手工业专业村7个,初步形成了“大屯、刘屯、集东服装加工,岗上箱包加工,北辛庄灯饰加工,河沟、郑二庄毛绒玩具加工”的发展格局。其他乡村扶贫产业也竞相发展,全县发展构树种植、食用菌种植、设施蔬菜种植、奶牛养殖、生猪养殖等种植业、养殖业、家庭手工业专业村和特色村110个,建设扶贫产业园区65个,为促进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种元素”促进社会和谐

    在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的同时,该县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推行“扶贫微工厂+”模式,植入党建、群团等五种元素,深化发展内涵,激发脱贫动力,促进社会和谐。

    “扶贫微工厂+党建工作”。凸显党组织对发展“扶贫微工厂”的引领作用,具备条件的建立党支部或设置党小组,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并加强对优秀青年的教育培养,增添了党员队伍有生力量。

    “扶贫微工厂+文明创建”。在全县大力弘扬践行“重信义、敢担当、创大业、爱家乡”新时期魏县精神,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志愿服务、社会道德实践活动,开展“身边好人”“最美员工”评选活动,让员工受到正能量的熏陶和教育。

    “扶贫微工厂+群团工作”。团县委、县妇联、县工会、县残联等群团组织,在具备条件的“扶贫微工厂”成立相应组织,分别开展青年志愿者帮扶及青年能手、青年先锋岗、“巾帼创富能手”“孝贤媳妇”评选等活动,维护员工合法权益,引导员工积极参与脱贫攻坚。

    “扶贫微工厂+育才育智”。在规模比较大的微工厂建有扶贫培训中心,负责对本厂及周边微工厂工人进行技能和管理培训,成为育才育智的孵化器。另一方面,有的员工具备了一定的管理能力,逐步发展为带班长、工长,实现了由就业到创业的转变。

    “扶贫微工厂+地方文化”。结合魏县实际,加强组织引导,将一些分散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家庭手工作坊发展成“扶贫微工厂”。比如,梨木厨具制作、土纺土织、草编等,生产销售逐渐规模化、产业化。

    自发展“扶贫微工厂”以来,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群众称赞说:工厂建在家门口,打工不再往外走;政府铺就脱贫路,生活富裕有奔头。

    责任编辑:郭宏

    下一篇: 总投资41.6亿元 魏县举行2020年秋季重点项目开工仪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