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一手好活儿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9-11-08 08:53:11
语音播报

一手好活儿

当年,母亲十二三岁。冬天,棉衣单薄,直说冷。姥姥整天忙,哪里顾得上她。等姥姥总算有了时间,关照起母亲的冷暖,才知道,乖女儿竟自己动手,把薄棉袄补成了厚棉袄。从此,家里人的棉衣、棉裤与棉鞋,都由母亲包了。

婚后,母亲带来了一手好活儿。自家孩子们的单衣棉服都比其他娃娃合身,而且极为上眼。俗话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漫说独闯江湖的手艺人的本事了,即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手心里的针线活儿,也足以安顿清苦的小日子。

老舍先生在《母亲的针线活》里这样描述老北京主妇的出色手艺:“冬日,农闲,村里常见妇女们团坐在板凳上缝补衣衫、织毛衣毛裤、钩线鞋的场景。唠着嗑,手中的活计可不停下来,穿针,引线,手一勾,缠一个小小的线疙瘩,搭一块颜色相近的废布料子,便飞针走线起来,不一会儿,一块或方或圆的补丁就牢牢地缝在了衣服上……”北京胡同里的老少女人们,整天忙活着手里的针线活儿,借此打发皇城根儿下的平民生活。

京城近在眼前,冀中乡下也离不开女人的巧手。母亲做小棉裤时,会在上面加一个双层布料的马甲坎肩,坎肩从背后系扣子。这样,坎肩套在肩膀上,肚子上的小棉袄又被坎肩牢牢地袒护住,一点儿凉风都钻不进去。

联想到《骆驼祥子》的一段场景:“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的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地上的水过了脚面,已经很难迈步;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与背,横扫着他的脸,裹着他的眼睛,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作为一名孤苦伶仃的人力车夫,究竟哪些东西最要紧呢?其一,吃喝;其二,穿着。想想看,一名饿瘪肚子、栉风沐雨的车夫,该怎么讨生活哩。

还好,卖力气的祥子碰上了虎妞。一手出色针线活儿的母亲,也要伺候人口越来越多的一大家子了。长夜伴孤灯,潜心引针线,这几乎就是母亲农田之外的整个人生。

母亲缝棉衣,针脚细密又均匀,像是比着尺子断续画出的白线。棉线在棉布里出出入入,仿佛是一条银鱼在水里起伏。她手里的白棉线总是拉不完,小鱼从这件棉衣上跳到另一件棉衣上,不知疲倦地游到了今天。

母亲为小孩子们做棉衣,选的花布也都是好看的。穿在身上,花花绿绿,像一堆春天的花。小时候,真想穿着小花袄去上学,不想再用外衣遮盖。为了防止袖口弄脏,母亲还用花布在两只袄袖上包缝“袖头”,袖头脏了就拆下来洗,不用拆棉袄了。棉袄上的黑纽扣、白纽扣,都被缀得整整齐齐,犹如闪光的宝石。一件匀称、好看的棉衣,等于为每个孩子打开了自家的“人间天堂”。冬天一来,孩子们就把新做的棉衣快活地穿在身上,很快,就赶到鞭炮四起的春节了。

母亲做活儿格外专注。那些棉絮、布料、布条、纽扣,都听她调遣,很快就各就各位,凑成一件柔软、漂亮的棉衣。棉衣不光用手缝,有时还会用到缝纫机。缝纫机“哒哒哒”地响,母亲的脚在踏板上一起一伏,酷似跳舞那样。

一手好活儿,别人当然看得见。母亲帮助过不少乡亲做针线。大人的棉衣、小孩的棉衣、连脚棉裤乃至丫丫鞋(老虎鞋)……成堆的衣裳,等待母亲刀剪轻起、针线穿梭。唐诗里写道:“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乡间妇女手巧心热,为乡亲们付出辛劳与情感,分文不收。或许,这就是古书里倡导的千年妇道吧。

母亲的年岁越来越大,再有外人求她做棉衣,孩子们就开始数落了。母亲总是戴上老花镜,说:“还能做,帮谁做点儿不好啊。”

眼前,母亲又要给隔代小孩儿做棉袄了。七十岁的人,弯腰守在棉絮的边缘,针头扎进去,又小心翼翼地挑出来。母亲手捏着针,一针一线地缝,缝着人间最真切的温情。(张爱丽)

责任编辑:张帆

下一篇: 在文史交融中淬炼出诗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