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网上剧院聚焦梨园
  • 分享
  • 《最后一头战象》:让中国传奇故事走向国际

    来源:光明日报 2019-01-22 10:48:09
    语音播报

    《最后一头战象》:让中国传奇故事走向国际

    舞台剧《最后一头战象》剧照 资料图片

    由上海文广演艺集团、上海木偶剧团联合打造的史诗巨制人偶舞台剧《最后一头战象》,2019年1月10日起进京在国家大剧院演出3场。当高达3米多的战象,在纷飞的战火中嘶鸣着走向战场时,不仅舞台被“点燃”了,现场观众内心的热血也被点燃了。《最后一头战象》精湛的制作工艺与高超的操纵技巧,赋予木偶战象以灵动的生命力,给人以震撼和启示。

    中国故事国际表达

    《最后一头战象》根据沈石溪同名小说改编。这部入选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材的作品,讲述了生活在云南国境线上的傣族少年波农丁与小象嘎羧从相遇到一同成长、变老的故事,他们共同见证了特殊年代人类与大象亲密无间、患难相扶等不断变化的关系。故事反思了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并烘托出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主题思想。

    如何用国际的审美观念来讲述中国的传奇?导演何念认为:“我们不一定要引进国外的舞台剧,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化土壤。整个创作力求中国故事,国际表达。让中国传奇故事走向国际,带给社会更多启示。”

    为此,上海文广演艺集团集结了一支中外舞台创作的梦之队。制作人马晨骋、导演何念,舞美方面由英国多媒体设计团队59制作和中方的沈力团队强强联手,还有作曲家彭飞、录音总监陆晓幸、灯光总监任冬生、木偶导演何筱琼,都是各个领域的重量级人物。

    整部作品在呈现出家园、民族、情义、战争与生命主旨的同时,力图通过多媒体与舞台技术的融合,电影蒙太奇镜头的自由转换,营造出非同凡响的视觉效果,舞台上一幕幕的战争场景,让观众大呼震撼。

    战争和象群场面之外,惊艳观众的还有一场从天而降的大雨。滂沱的雨水从数米高的舞台上倾泻而下,千万缕雨丝编织的雨幕,把整个场景衬托得美轮美奂。而借助多媒体再现的战争场面,炮火纷飞、硝烟弥漫,也带着大家穿越时空,重返战场,感受荡气回肠的磅礴气势和现场的强烈情感震撼。

    比之梦幻般的舞台奇观,电影大片似的配乐更是让观众直呼“洗耳朵”。配乐采用了电影工业的制作手法,作曲家彭飞亲自蹲守在彩排现场,依照每一幕场景和传递的情绪进行度身定制,曲调再经陆晓幸以5.1声道的电影大片音效录制播放,丰富、饱满而与剧情完美融合。当旋律起伏于舞台之上、意境悠远的曲风和震撼逼真的媒体视觉呈现相互推进、相互呼应时,伴随着故事的层层深入,唤起了观众心中对于“和谐”与“忠诚”的共鸣。

    小说原作者沈石溪认为他的小说比较单纯,主题很小,但大型木偶剧《最后一头战象》已经发挥了很多,是一种再创作,实际上是一个很新的作品。“这头象让我很震撼,那么大的木偶,我想都不敢想,那么大的木偶能够在舞台上演,而且神态、动作基本上都能还原、再现大象的灵性,非常了不起。”

    高科技让制偶技艺大升级

    木偶剧、人偶剧曾被看作是“哄小孩”的小儿科,登不上大雅之堂。然而,《最后一头战象》中的战象嘎羧惟妙惟肖,仿佛是一头真正的亚洲象从舞台上缓缓踱出,包括耳朵厚度,肌肉走向、皮肤纹理,都在灯光映衬下栩栩如生。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象,使象偶的造型和活动更加贴近现实、符合自然规律,设计团队和演员特地前往西双版纳实地考察,零距离接触、了解亚洲象的生活习俗。木偶设计团队在材料、结构、比例、平衡、运动方面潜心研究,舞台呈现的象偶成功从1.0版向4.0版跨越。整个过程是上海木偶剧团在木偶制作研发方面的升级挑战,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其核心技术的提升切合了海派木偶文化中多种艺术形式的并存,以及与创新发展同行的现代审美观念。《最后一头战象》成为木偶剧团转型的代表作。

    目前1∶1的巨型象偶高达3.2米,由三人操纵。为了在确保大象造型完好的同时减少演员负重,设计团队经过多次讨论试验,最终采用不锈钢、碳纤维和木板撑起象偶骨架,并由不同密度的特殊泡沫材质搭建而成。

    操纵大象的演员是通过3轮甄选,封闭2个月集训培养的青年团队。3名操偶师分别操纵头部、前腿和后腿,要支撑起这个高3米多、体重达到160斤的庞大身躯,负重最大的一名操偶师,得肩扛100多斤的重量。

    象偶研发制作过程中,还融合了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设计团队与华东理工大学组建的科技研发小组,结合机械科技,使传统操偶的一些局限性得到突破,可以灵活表达一些高难度的细微动作。

    国际木偶联会中国中心主席李延年说,木偶戏在中国有2000年的历史,但是过去我们在创新方面,确实做得不是十分满意。《最后一头战象》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做了大胆的创新,尤其是在偶的制作方面,可以说是达到一个里程碑式的高度。这个大象不仅有3米多高,而且它操控非常灵敏,它是完全由人工来操纵的,这是难能可贵的,这就是传承并加以创新。这一点非常有意义,对今后木偶的制作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说,以前传统的木偶如布袋木偶、杖头木偶、提线木偶,都是在厅堂、庭院、野外演出的,现在一旦进入了现代剧场,它要和现代的演剧方式结合。《狮子王》让我们看到皮影、木偶和音乐剧打在一块,《战马》和话剧又在一块,今天我们看到了“战象”,这个制作和突破可以说难度极大。

    中国木偶剧团艺术总监王磊说,《最后一头战象》对我们来说应该是打开了一扇门。包括宣传片、木偶方面的营销、观众群,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种启示。《战马》可以到中国来演出,《最后一头战象》也完全可以走出国门,感动更多的国外观众。

    (记者 苏丽萍)

    责任编辑:谭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