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邯郸武安新闻武安科教文卫
  • 分享
  • 快来看!武安梨园伉俪在小山村里排大戏

    来源:新武安 2018-08-21 08:54:45
    语音播报

    快来看!武安梨园伉俪在小山村里排大戏

    8月15日这天,楼上红星平调落子剧团——一个业余剧团,要演一出专业的传统落子名剧《老少换》。剧团的每一位演员都十分激动、兴奋,把这场演出看得十分重要,因为她们不能辜负我市平调落子老艺术家——杜银芳、李爱华两位老师在酷暑天不计报酬的辛勤付出。

    从7月3日至今,为了排练这出戏,杜银芳、李爱华已经在楼上村住了40多天。

    原来,去年在楼上村召开的平调落子戏曲研讨会上,杜银芳就答应了楼上村党支部书记王卫江,为该村的剧团排一出大戏。于是,为了兑现当初的诺言,他们顶着酷暑来村里排戏,40多天吃住在村,每天起早贪黑、熬夜给剧团排戏。

    “楼上村被打造成‘戏曲小镇’,是因为悠久的戏曲历史。早在上世纪30年代,楼上村人就开始接触戏曲文化,不少人开始听戏学戏。上世纪60年代,他们成立了楼上村平调落子剧团,直至今日,已经传承了3代人的剧团依然活跃在乡村戏曲舞台上。但这个剧团毕竟是业余的,需要有专业的戏曲老师进行指导。”王卫江向记者说道。于是,他才邀请了我市平调落子老艺术家杜银芳、李爱华夫妇为村里剧团排戏,让这个“戏曲小镇”的名片更亮。

    杜银芳选择了自己的代表作品《老少换》作为此次排练的剧目。“这出戏很有看头儿,是部讽刺喜剧,深受观众的喜欢。”杜银芳介绍说。但楼上剧团作为一个业余剧团,演员和锣鼓手加起来也就十二三个人,演员都是女演员,年龄平均57岁,正值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既得给老人做饭,又得带孙子,农忙时节还得下地。“因为上午她们大都要下地干活儿,所以,我们排戏都是下午和晚上。”李爱华说。时间紧,加之这个剧团从没接受过专业训练,从唱腔到动作,两位老师都得一段段、一个个手把手地教,有时候为了教一个动作,老师们要做数十遍的示范。

    “杜老师其实身体不太好,做过心脏搭桥手术,夏天天太热了,心脏就难受,老师们为了给楼上村排好这出戏,付出了很多心血。”我市文化馆工作人员说。

    “两位老师都是70多岁的人了,这一个多月,天天熬夜到12点多,从眼神、身段,到每一段唱腔,一点点地教我们,他们没有任何报酬,全是义务教,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太让我们感动了。我们唯有感谢!再感谢!”扮演马忽伦的王增英充满感激地说。

    两个半小时的演出,吸引了村里许多村民前来观看,观众被台上演员诙谐幽默的表演方式逗得哈哈大笑,演员们表演得十分投入,演出获得了成功。从此,楼上村的小剧团有了一个拿得出手的大剧目。

    最有成就感的人当属杜银芳和李爱华两位老师。“我们愿意为平调落子的传承和弘扬,贡献我们的一点力量。”两位老师表达了他们最朴素的愿望。

    杜银方、李爱华夫妇

    作为我市德艺双馨的平调落子老艺术家,杜银方是国家二级演员和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演了上百部戏,在戏曲舞台及电视屏幕上塑造了多种不同的人物形象,自1969年至今,先后培养了五批戏曲学生,总数达300多人,为继承和发展平调落子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08年2月,杜银芳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安平调落子代表性传承人。

    李爱华是邯郸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安平调落子代表性传承人。她既是剧团的主演,又是导演,与丈夫杜银芳比翼齐飞,双双担任着戏曲教学工作,退休多年,但仍宝刀不老,继续为平调落子传承和群众文化事业做着积极的贡献。(万彩霞)

    责任编辑:董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