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邯郸武安新闻武安科教文卫
  • 分享
  • 《武安金石志》发行仪式举行

    来源:新武安 2018-10-30 09:43:50
    语音播报

    《武安金石志》发行仪式举行

    10月28日,在武安市东山文化博艺园的洺膳园举行了《武安金石志》发行仪式。来自武安各界的文化名人70余人参加了发行仪式。

    《武安金石志》共搜集了我市400余个村庄的石碑石块内容,收录了自东汉以来到新中国成立前的近800幅碑拓作品。全书按碑拓种类分为“大事记”、“功德篇”、“名胜篇”、“寺庙篇”、“墓志”、“楹联”六大部分,每一幅作品都标注了碑文原文、翻译注释、石碑出处和年代。这本厚重的、散发文化历史热量的《武安金石志》的作者,就是年过古稀的我市企业家王更庆和市民程宝堂。

    程宝堂自小喜爱书法和绘画,退休后悉心研习书法,原本想从碑拓中汲取书法精华,但渐渐发现我市石碑石刻数量繁多,蕴含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精神气质。他开始深入村庄进行碑拓。没想到,一拓就是十年。十年间,他以一己之力遍走武安的村庄山野,制作并收藏拓片800余张,其中辛劳不言而喻。

    2013年秋天,在一次书法聚会上,程宝堂拿出几幅碑文拓片请大家欣赏,他的老同学、我市著名企业家王更庆看到后深感震惊。王更庆觉得,在家乡武安有这么精美的书法艺术,是非常了不起的。经过程宝堂的介绍,王更庆敏锐地认识到这些碑文拓片是研究武安历史文化的重要一手资料,也为程宝堂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坚持十年独自寻找拓制碑文的不易感动不已,为他默默无闻抢救家乡历史遗存而深感敬佩。因此,对武安文化情有独钟的他决定和程宝堂一起致力于碑拓事业。

    拓碑是一项异常辛苦的工作,风餐露宿更是家常便饭,但两位七旬老人甘之如饴。这些闪耀着传统文化光辉的金石刻碑散落各处,有的在寺庙、戏楼、坟冢,有的在乡间荒土上,有的在人迹罕至之处。二老经常背着干粮徒步很远的山路,有时候,天黑了,就住在附近村里。拓碑是个体力活,有时一拓就一天,但为了获得有价值的碑拓,二老经常冒着危险。有一次,为了获取镶嵌在石壁上的一块碑刻,二老把梯子竖在很陡的一个土堆上,用石头支住梯子,程老爬上梯子拓碑,王老便紧紧地扶着梯子,稍不留神,梯子就会翻倒。

    2017年春节,王更庆将搜集到的部分碑文拓片精品在武安东山文化博艺园进行展览,并决定将石碑拓片编纂成书。他邀请相关人员组成编纂工作组,并将原来已知的、程宝堂一人难以完成的碑文拓片全部收集了回来,多达1100多幅。编纂人员在程宝堂的带领下,对这1100多幅拓片进行了认真的筛选、辨认、抄录、断句和部分解读。“最让我感动的是宝堂的认真。”王老动容地说。原来,程宝堂只有小学文化。为了翻译碑文,他买了《辞海》等各种工具书,一个字一个字地查找翻译。为了解释生僻字,他想尽各种办法,七旬的老人甚至学会了用电脑查询。经过两年的努力,这本凝结着两位老人辛劳和宏愿、承载着厚重的武安历史文化的《武安金石志》终于问世。

    书中的碑拓,从道德修养、历史传说、宗教信仰、家规家训、文化教育、民俗民风等各个层面来教育后人,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很多石碑石刻的历史价值非常珍贵。”王更庆说。近千幅碑拓作品,他如数家珍:“比如,西通乐村的《圣谕》就是明朝万历皇上的圣旨。碑文‘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对百姓思想、行动作了详尽的要求,并渗透至民间乡里;安国《河南彰德府武安县合邦新立碑记》,距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而记录的股份制管理制度与现在的企业管理制度非常吻合,此碑文拓片的出现,引发了武安众多文人研究武安商帮文化的热潮;连凡村的《香亭记事》,记载了武安明朝末年连续四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百姓抛弃妻子、父子兄弟相食,全县断枝绝脉家庭十有八九,详细记录了武安悲惨之景。”

    岁月失语,唯石能言。历史是传承文化最好的教科书,碑文是最好的见证。因为有了王更庆和程宝堂的寻找、发现、挖掘、记录,这些古老的文化遗存才重回人们的视野。

    《武安金石志》,彰显二老金志如石。

    图片:陈园园、张采良、《武安君》公众号

    责任编辑:董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