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

江苏灌南“女辅警敲诈案”引关注

河北新闻网舆情频道 2021-04-07 14:40:03
语音播报
  • 分享
  • 江苏灌南“女辅警敲诈案”引关注

    3月11日, 江苏灌南县人民法院一份“女辅警与多名公职人员发生关系敲诈370余万获刑”的判决书引发网友关注。随着讨论升温,事发后这些公职人员是否受到查处成为焦点问题。此时,灌南县人民法院将这份判决书从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撤回,由此引爆舆论并引发新一轮的舆论质疑。随后,灌南县警方要求转发该判决书的律师删帖的行为促使舆情持续发酵。12日晚,灌云县委宣传部发布通报称,涉案的7名公职人员已于2019年底被处分。灌南县人民法院也就撤回判决书给出说明:该案一审判决未生效,根据法律规定,该文书在发生法律效力之前不应在互联网公布,故予以撤回。

    分析师点评:“90后、女辅警、色诱敲诈、300万、获刑13年、罚款500万”等一系列吸引眼球的词汇,使得一份法院判决书火爆全网。桃色新闻和公职人员涉案的标签,助推了该事件的全网传播,媒体的叠加报道引发全国舆论的关注聚焦,舆情不断扩散形成舆论风暴。此外,在当地有关部门从中国裁判文书网撤回判决书、要求律师删帖、回应不及时等一系列让人无法理解的迷之操作加持下,进一步加剧舆论质疑,推动舆情不断升级。具体来看当地有关部门的舆情处置和应对,主要暴露了以下几个值得警示的问题。一是缺乏“舆商”,应对思维落后、舆情处置方式简单粗暴。有关部门撤回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的判决书以及要求律师删除转帖的行为本身就具有舆论“爆点”的性质,推动本就敏感的案件迅速破圈,引发舆论震动。即使相关部门及时回应作出了“撤回原因说明”也依然无法弥补受损的政府形象。当地官方短视频账号“灌南融媒”在转发通报时加评“那么大一张白纸,你干嘛总盯着几个黑点看”,个中语气颇为怪异,更是引发舆论反感;二是反应迟钝。挤牙膏式回应造成极大被动,缺乏直面舆论质疑的勇气和能力,有关方面实际较早注意到了有关网络舆情,本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内部协调、组织力量进行舆情回应,但却未能抓住主动回应的良机;三是官方信息公开缺少坦诚。在网友与央媒的不断追问下,本案所涉灌云县有关部门给出的“已处分”难以回应公众关切并引发舆论不满,具体处分情况以及涉案公职人员的现就职详情依然语焉不详,留下了“草草应付”的舆论观感;四是回应内容欠缺考虑,被舆论带偏。官方的回应内容需对敏感性标签进行“脱敏”处理,但在灌云县委宣传部的回应内容中直接照搬了媒体的标签化表述“女辅警”,不仅为“辅警”这一社会角色带来更大的职业污名,更使“女辅警”形象深受伤害。此次舆情处置带来的启示主要是切忌“封堵删”的简单粗暴操作,需重视信息透明公开。凡遇此类争议性较强的话题,唯有公开透明,及时廓清舆论疑云,才能避免信息真空导致各种脑补和围观聚集。同时,各地有关部门需关注到舆论关注此案背后折射出的对权力放任奢靡的痛恨,以此为鉴做好自查自纠。另外,该案件也提醒相关单位,在某些具有较高敏感性案件的宣判前,需主动和舆情专家做好会商,做好预判工作,从而降低舆情发生的概率。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事件发酵过程中出现了诸如“河南洛阳一女生的日常照片被当成‘女辅警’的照片在社交平台疯狂转发”、“敲诈的女辅警长什么样”等舆论失焦现象。对于此类次生舆情,相关部门也需提高警惕,做好舆论引导和处置工作。

    责任编辑:牛小玉

    下一篇: 广西巴马一车祸伤者从120担架上摔落事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