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 分享
  • 大美塞罕坝向世界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来源:河北旅游杂志 2018-01-19 09:05:26
    语音播报

    大美塞罕坝向世界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文/郑晓飞 综合整理自河北日报、燕赵都市报

    图/王龙、贾恒、田瑞夫、赵海江

    12月5日晚,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第三届世界环境大会颁奖现场,塞罕坝三代建设者代表高高举起联合国最高环境荣誉奖“地球卫士奖”的奖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接受来自世界的掌声。

    一块曾经“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冒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林海,森林覆盖率由12%增加到80%!一个冬季漫长、年均积雪期长达7个月、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3.3摄氏度的高寒地带,每年的森林旅游、绿化苗木等产业总收入高达6亿多元!

    一个并不知名的国有林场,创造了震惊全国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批示,肯定其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塞罕坝的美,不仅是让人流连忘返的外在美,更有长在骨子里的内涵美,美在人心,美在精神。塞罕坝,这个几百年前曾被称作“美丽的高岭”的地方,历经磨难与奋斗,如今展开更加鲜艳的翅膀飞临世界之巅,骄傲地讲述着它的绿色传奇。

    从“一棵松”到百万亩林海

    “万里蓝天白云游,绿野繁花无尽头。若问何花开不败,英雄创业越千秋。”这是作家魏巍在上世纪80年代游览塞罕坝留下的诗句。

    塞罕坝展览馆里的几张泛黄的照片则记录着更早时候的场景:光秃秃的山丘,狂风肆虐的沙地,难觅活物……

    半个多世纪以前,北京的上空常常灰黄一片。如果不堵住这个离得最近的沙源,不扼住这个风口,首都的生态环境将难以为继。

    正是人们在塞罕坝上发现的一棵顽强的松树,让京城阻断风沙、重现蓝天变成了现实。

    在林场北部红松洼的高坡上,一棵20多米高的落叶松笔直挺立。这就是在塞罕坝一带闻名的“一棵松”。

    “一棵松”是林场的象征。因为有了它,才有了塞罕坝无边的林海。

    1961年11月,原林业部国营林场管理局副局长刘琨,策马行走在冰天雪地的坝上,率队为我国北方第一个机械林场选址。远远的,他们望见了一棵孤独的落叶松,及近,惊叹不已。刘琨抚摸着树干与其合影,动情地说:“这棵松树少说有150多年,它是历史的见证,活的标本,证明塞罕坝上可以长出参天大树。今天有一棵松,明天就会有亿万棵松。”

    “一棵松”给了人们信心。也正是在刘琨等人的积极推动下,原林业部作出了建设部属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决定。

    此后55年的时间,三代人的青春和岁月奉献在了这里,眼看着河口由黄变绿、伴随着树苗从小到壮、见证着树木从“林”到“海”。

    “塞罕坝处于森林、草原和沙漠过渡地带,三种生态景观历史上互有进退,是全国造林条件最艰苦的地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森林培育专家沈国舫感叹说。但塞罕坝交出的成绩单却令人惊讶:林场的有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目前的11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80%。

    林木惠民,生态与民生共赢

    上世纪80年代初,一些摄影爱好者偶然闯入此地。照片传出去后,人们才知道河北省的最北端,原来有这样一个人间仙境。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生态林场的建设让塞罕坝形成了森林、草原、湿地等多种生态系统,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塞罕坝正是以这种美吸引了各地的众多游客。 90年代初,塞罕坝开始谋划旅游业。1993年,申报国家森林公园。1996年,正式售票,规范旅游。1999年,成立了旅游开发公司。

    从游客自发到来起步,塞罕坝森林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较大发展。目前,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已开发塞罕塔、七星湖、泰丰湖、木兰秋狝文化园、滦河源头、金莲映日观赏园等15个景点,园内共有各类宾馆、度假村120余家,日接待能力达到1万人次以上。

    在旅游旺季,塞罕坝林间道路上,随处可见挂着京、津、辽等地牌照的自驾车辆,商业区道路两侧的餐馆生意红火。

    旅游仅仅是惠及民生的一个部分,塞罕坝机械林场正由单一的生态林业向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并重的方向发展,紧邻千层板分场羊场营林区,34岁的村民程小刚7年前利用自家房屋办起了农家院,一年收入可达十几万元。而且,只要不在防火期,周围村民就可以进山采集野菜、蘑菇、药材等林下作物,一年可为一个家庭带来5000元左右收入。

    “多年来,塞罕坝林场通过大规模营造林活动,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特别是森林旅游和绿化苗木等新兴林业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乡村游、农家乐、养殖业、山野特产、手工艺品、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开辟了新途径,每年可增加群众收入6亿多元。”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书记、场长刘海莹说。

    塞罕坝人坚守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依靠改革创新,走出了一条“兴林与富民互利、生态与民生共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守护绿色发展之梦

    中国林科院评估结果显示,塞罕坝森林的生态价值,是木材价值的39.5倍;森林生态系统每年产生超百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据测算,塞罕坝森林资源的总价值,目前已经达到约200亿元。

    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也不免让人产生忧虑:这样持续下去是否会破坏这片青山绿水?

    塞罕坝给出的答案是:坚持以生态建设和资源保护为主,发展生态旅游为辅。林场在保证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严格控制游客数量,已有十几年未曾批准林地转为建设用地。

    去年,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接待旅游者5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到4400万元。按照规划,塞罕坝完全可以承受100万人次的接待量,再轻松增加收入4000多万元,但塞罕坝林场却作出决定:控制入园人数。

    今年5月,塞罕坝林场请国内一流规划设计公司完成了总场场部的规划设计。在为这座未来森林小镇做顶层设计时,考虑到生态资源的保值增值,步子迈得谨慎而稳妥。

    塞罕坝人并非看不上这笔钱,而是算清了开发与保护的大账。行走在林场,可见一座座白色风力发电机分散其间。塞罕坝有优良的风电资源,但在引进风电项目时,他们明确,只能利用边界地带、石质荒山和防火阻隔带,不占用林地,不采伐林木。

    这些年,大大小小的非林产业收入,塞罕坝人一分不留,全部反哺到造林、营林中,支撑了林场一半以上的营林投入。

    近年来,塞罕坝把土壤贫瘠和岩石裸露的石质阳坡作为绿化重点,启动实施了攻坚造林工程。

    预计最多两年,塞罕坝将无林可造。

    但这并不能让塞罕坝人停下来。虽然造林的空间满了,但是从树林的蓄积量、质量上还有提升空间。未来,塞罕坝将努力打造成生态功能齐备、结构合理、系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区。

    细心的游客会发现,塞罕坝林场的树种很少,主要是樟子松、落叶松、云杉等。久而观之,难免有些单调。

    为了促进森林的健康发展,塞罕坝林场正在试验新的树种,丰富生态的多样性,在一片实施改培作业的林地中可以看到,落叶松、云杉、桦树、樟子松、油松相伴其间,高低错落,层次多样,煞是好看。

    未来,一些能够适应塞罕坝环境的彩叶树会被引入,林场的颜色将更加丰富多彩。

    这就是塞罕坝人的新目标——不仅要造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场,还要让这里成为世界上最优质的人工森林,最漂亮的森林旅游目的地。

    塞罕坝的美在延续。这群美丽高岭上的“地球卫士”,将以更负责任的姿态,进一步向世界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责任编辑:刘旸

    下一篇: 记录一段传奇 谱写一段传奇 ——大型系列宣传片《红色故乡》的创作故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