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河北省首届品牌农产品创新创意设计大赛品牌展示区域组邯郸
  • 分享
  • 【首届品牌农产品设计大赛】区域组:成安棉花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8-07-24 16:37:48
    语音播报

    【首届品牌农产品设计大赛】区域组:成安棉花

    【区域介绍】

    成安县的棉花种植、加工历史悠久,素有“棉海之乡”之称。其种植规模大、产量高、品质优、配套完整的种植基地带动了全县棉花产业的发展。成安棉花的产地分布和种植区域覆盖了全县11个乡(镇)、工业区,234个行政村,从事植棉的人口10余万,棉花常年种植面积在18万亩左右,占总耕地面积34%左右。常年亩均单产皮棉99公斤,总产1.8万吨。棉农人均收入4560元。“成安棉花”早已成为成安的一张名片。

    【产品介绍】

     

    成安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据史料,在中国内陆从《宋书》起才开始出现“棉”字;元代初年,朝廷把棉布作为夏税(布、绢、丝、棉)之首,设立木棉提举司,向人民征收棉布实物,每年多达10万匹。棉花传入成安的时间,一说始于唐朝,一说始于元末明初。根据有关资料分析,应于元末明初开始在大田种植。“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麻亩征八两,木棉亩征四两。”出现了“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绩麻,昨日宫租苛征急,街头多卖木棉纱”的景象。此时,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再到后来,更是“天下无不衣棉之人,无不宜棉之土”了。

    明代中期,成安棉花已在县内普遍种植。《嘉靖广平府志》记载,当时所征赋税,棉花绒是其中4项主要项目之一(夏税小麦、人丁丝折绢、秋粮米、京库地亩棉花绒)。清代棉花的发展,只是绵延传承民国初年,“因生产力不能增进,又以天旱连年,不得下种,棉产亦受影响”见民国《成安县志》。民国10年(1921年)后,成安棉花面积增长较快,据民国《成安县志》记载,全县种植面积达2770公顷(当为1929年或1930年数字),占总耕地面积的46%。1937年,全县植棉面积发展到总耕地面积的80%。七七事变后,因战乱和天旱,造成棉贱粮贵,种植面积大减。

    1945年抗战胜利后,县人民政府号召农户着手大力恢复成安棉花生产。并采取推广优良品种、改善耕作条件等措施。1947年春,继续提倡成安棉花种植,第二年,成安棉花种植面积恢复到13.36万亩,紧接着,植棉面积增至14.38万亩,平均亩产皮棉14.2公斤。

    1950年,成安棉花种植面积发展到25.65万亩,占总耕地的45.4%。至1990年底,历年棉田面积占总耕地比重均在30%以上,其中,40%以上的有23个年份,50%以上的有14个年份。

    上世纪的90年代至近几年,全县植棉面积一直在27万亩左右。“成安棉花”历经多年提纯、传承发展,形成了传统的育繁、栽培、管理、收储等模式。随着农业新科技的引入,成安棉花产品和质量逐年提高,亩产达94公斤,各项指标达到国内较好水平。

    “成安棉花”为地理标志商标,注册于2017年12月21日,注册人为成安县棉花协会,发证机关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人地址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富康路广电局北8号,有效期至2027年12月20日。该商标的注册成功标志着“成安棉花”具备区域公共品牌性质,填补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空白。

    联系电话:15831807169

    责任编辑:张淑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