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图文直播|脱贫攻坚·河北一日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9-12-29 17:00:34
语音播报

图文直播|脱贫攻坚·河北一日

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踏雪来到河北省阜平县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扶贫开发工作。在这里,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进军令。他鼓励当地干部群众: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7年来,牢记总书记嘱托,河北全省上下勠力同心打好脱贫攻坚战,昔日燕赵贫困地,今朝旧貌换新颜。

2019年12月30日,河北日报客户端、河北新闻网、河北日报官方微信微博,从早8点开始同步推出12小时不间断图文直播活动“脱贫攻坚·河北一日”。以阜平县骆驼湾村为起点,12路记者走进全省各地12个脱贫攻坚一线现场,实时展现当地干部群众忘我的奋斗精神,实时展示脱贫攻坚的显著成效和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定信心。

●保定市阜平县骆驼湾村:骆驼湾里幸福多

2012年12月30日一大早,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踏着皑皑残雪,来到地处深山的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总书记进村入户看真贫,同乡亲们一起商量脱贫致富之策,并鼓励大家“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就是在这个小村庄,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动员令: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那以后,骆驼湾一年一大变,到2017年底实现整村脱贫出列。乡亲们钱包鼓了,房子新了。小村庄道路宽了,山更绿了。过去外出打工的青壮年纷纷返乡创业,日子一年比一年红火。骆驼湾变成了“幸福湾”。

请跟随记者镜头,一起走进骆驼湾。

山林静肃,空气清冽,瓦楞屋檐层层堆叠而上,被大山的手掌擎托在海拔1200米高处的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在灯光辉映下,美得如一片幻境。

虽然太行山的冬天很冷,但72岁的顾宝青每天都起得很早。
顾宝青说,骆驼湾村这么漂亮,每天都有新变化。不早早起来多看几眼,都觉得对不起这景色,对不起现在这么好的生活!

骆驼湾村位于阜平县城西40公里的太行山深处。作为革命老区,阜平为中国抗战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龙泉关镇的一些村寨,至今还留存着很多抗战旧址。

这里同时又是太行深山区和贫困地区。崎岖的山路,恶劣的自然环境,让这里的人们长年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2012年,骆驼湾村608口人中,有428人为贫困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950元,贫困发生率高达70%。

村民唐荣斌家的小院,老伴顾宝青讲述习近平总书记来时场景。这里曾是顾宝青和老伴儿唐荣斌居住的院落。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骆驼湾村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最先踏入的就是这处小院。

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在骆驼湾村到困难群众唐荣斌家看望。新华社发

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看望唐荣斌老人一家。新华社发

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在唐荣斌家,详细询问身体有病的唐荣斌(右)日常服药情况。新华社发

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与唐荣斌(中)夫妇握手告别。新华社发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来时,您一直都在现场?

顾宝青:那天特别冷,谁也没想到习近平总书记能到我们这个深山沟来。大冷天的,唐荣斌赶紧把火盆摆到炕上,想让总书记暖和暖和。总书记见我们脱鞋上了炕,也跟着上了炕。

总书记问我们老两口:多大岁数了,家里几口人,一年收入怎么样,能不能吃上水,老房子住了多少年了。听说老唐患有脑血栓,还问他看病困难不困难,能不能报销。在我们家,总书记还尝了一块蒸土豆,就跟这照片上一样。

记者:有人来这里参观,您总愿意跟大家讲讲这些?

顾宝青:可不是么!谁来这里,我都愿意给他们讲。你看看总书记来后,骆驼湾变化多大。

记者:当时,骆驼湾村年人均收入只有950元,这是个啥概念?

顾宝青:俺们是山区,地少,“九山半水半分田”嘛。我们家统共4亩地,还都是在大山背上。主要就是种点玉茭和土豆,玉茭一部分用来换点白面吃,剩下一些,卖上1000块钱。土豆能卖个二三百元。

村里有的上山挖点药材,一年能挣个三、两千。那也不是家家户户都会,翻山越岭,很危险的。有的人家就喂头猪,过年杀了,自己吃半头,卖半头,挣上几百块钱,就这一点收入。

现在好了,不仅建了新房,道也修了,还有,在村里就能打工挣钱。现在这好日子,做梦都想不到!

顾宝青兴致勃勃地领记者参观村容村貌。

村里新建的长廊。

停车场旁边,一条狭窄的小道,通向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骆驼湾村走访的唐宗秀家。当年,唐宗秀搀扶总书记走过黄泥山墙的画面令许多人印象深刻。这是唐宗秀家的屋内陈设。

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到困难群众唐宗秀家看望。 新华社发

唐宗秀家陈设。

骆驼湾村党支部书记顾瑞利在介绍情况。

自从2013年阜平全县实施脱贫攻坚以来,骆驼湾村是一天一个样,一年一大变。

不光是村容村貌变了,更重要的是村里致富增收有了产业支撑。

首先,按照阜平县“六位一体”(政府+金融+科研+龙头+园区+农户形成一个产业整体),“六统一分”(龙头企业统一建棚、统一品种、统一制袋、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农户分户栽培管理)的模式,村里建起75个食用菌大棚,村民可以自己租种,也可以到棚里打工。

今年,承包大棚的村民,平均每个棚都能赚4万多元。

村里350亩高山苹果今年80%果树已经挂果。村民在果园打工,一年下来收入也超过1万元。

今年5月份,村里新推出的民宿旅游项目一投入就非常火爆,至今已接待游客20万人次,增收效果明显。

在骆驼湾民宿接待中心,齐剑介绍项目运行情况。

阜裕公司骆驼湾运营项目负责人齐剑说,“我们流转了村里70家农民的闲置房屋,租金每平方米每年100元,一次性支付3年租金。在公司打工的村民有40多人,分别从事保安、保洁、餐饮等服务,其中,很多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这是李桂兰的民宿。村民李桂兰把自己的新房,流转给了阜裕公司,80平米的房屋,三年租金一次付清,光房屋流转金,她就拿到了2.4万元。

今年68岁的骆驼湾村民唐荣美(右二),在“回家吃饭”负责洗碗和择菜。她高兴地说:自己一辈子没挣过钱,没想到现在自己也能上班挣钱了。她在这里每月的工资是2100元,公司按月打到卡上。前几天,老伴查了查,卡上已经有12000多块钱了。

目前,和她一起,在这里帮厨的有9位农妇。有的在村里打扫卫生,有的管护花草等等,都挣上钱了。

马双彦在核对账单。

33岁的马双彦说自己16岁就外出打工了。她在北京开过电梯、当过餐厅服务员、领班、客房经理,2018年,得知家乡有了工作机会,她和爱人先后都从北京回来了。

过去在外打工,照顾不了老人,也管不了孩子,孩子成绩特别不好。现在回到老家上班,每天回家都能看到父母,也能照顾孩子了。她高兴地说,原来孩子每科只考6、70分,现在每次都考90多分,提高了一大截。

骆驼湾村驻村第一书记刘华格热情洋溢地说,脱贫攻坚实施以来,关键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

刚驻村时,她一走在街上,人们拉住她问的是:“俺家为啥不是贫困户啊?”“我为啥不能吃低保啊?”现在,往村里一走,人们围住她说的是:“别人都有活儿干,给我也找个活吧。”

省能源局驻村干部黄文忠(左二)在骆驼湾集市电商销售平台。 “骆驼湾集市”是骆驼湾村打造的电商平台,今年9月启用以来,帮助村民销售西红柿4000多斤。

接下来,他们准备把阜平当地产的大枣、核桃、木耳、花椒,尤其是骆驼湾当地产的豆腐、粉条拿到电商平台上销售。村里将来还要发展高效农业,再为村集体和村民增加一条致富渠道。

在小吃街上,顾瑞利与刘华格在一起讨论工作。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来时,骆驼湾人均年收入只有950元,2017年人均达到8678元,正式脱贫,2019年更是人均达到13620元。

2019年,骆驼湾村村民共实现经营性纯收入89万元、工资性收入495万元、转移性收入45万元、财产性收入155.6万元,这4项共计784.5万元,村民们成了拥有土地流转金、务工薪金、效益分红金的“三金”农民。

李爱明和爱人在北京打工时认识,媳妇娘家嫌骆驼湾穷,不愿他们来往。2015年,二人从北京带着孩子回到骆驼湾以后,先后承包过食用菌大棚,现在又经营起了民宿,年收入达到十几万。条件好了,媳妇娘家再也不嫌弃骆驼湾穷了,每年还会来骆驼湾住上一段时间,享受这里的好山好水好空气。

如今,从外地打工回来的李爱明当上了村委会副主任,最近又入了党。两个孩子在龙泉关镇新建成的附属小学上学,家庭幸福得像花一样。

村民韩风朋是条光棍汉,原来居无定所,四处游走。现在回到村里,在政府的帮助下,不仅建了新房,家里还添置了新家具。村里还发挥他会能写会画的特长,为他在阜裕公司安排了在旅游纪念品上题字的岗位。如今他每年的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开启了人生幸福的好时光。

骆驼湾驻村第一书记刘华格在低保户聂二妮家。

52岁的聂二妮几年前腿部摔伤,今年爱人又突发车祸去世,两个孩子还在上学,家里一下子贫困起来。驻村工作队得知情况后,及时为她申请了低保,并发动社会力量为她家捐款,提供各种帮助。

聂二妮说,要在过去,像他们这样的家庭还能活下去啊?现在,村里啥事都有人管,国家的政策也那么周到,住院国家给报销,又有低保兜底。自己也不能只等着国家关心,要自强自立,把家里的日子过好。

老党员陈德忠1962年入党,村里的变化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自己编写了很多春联和诗歌,歌颂党的领导,赞美新时代。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

寒风刺骨人心暖,总书记来到骆驼湾。

问吃问住又问穿,无微不至关怀咱。

语重心长声连声,终生难忘铭记心。

脱贫攻坚走向前,誓把旧貌变新颜。

骆驼湾村新年茶话会就要开始,演出正在热场。村民在大戏台前的广场扭起秧歌,打起霸王鞭,人们三五成群到来。

大戏台后会议室,阜平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俊亮宣布迎新年茶话会开始。

刘俊亮说:“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从北京专程驱车300多公里来到这里看望我们,这一天,也成为骆驼湾村永远不能忘记的日子。2020年,是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号角吹响的地方,我们骆驼湾村今天举行茶话会,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展望未来的发展,中午还要吃一顿团圆饭。”

金色的阳光洒在骆驼湾四周的山山岭岭,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如今黄土生金,生机勃勃。整个村庄产业兴,人气旺,精神爽、气象新,沉浸在一片喜迎2020年的气氛中。


●保定市阜平县顾家台村 :家门口就业圆了致富梦

7年时光,改变的不只是骆驼湾村,还有相距3公里的顾家台村。顾家台村村民牢记总书记嘱托,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村民中闲着的人少了,忙碌的人多了。2012到2019年,顾家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980元涨到16109元,增长15倍。村民们将村头路改名为“圆梦路”,将村前广场命名为“圆梦广场”。他们一溜儿小跑,争取小康路上不掉队。他们互相鼓劲儿,把小日子过得和檐下的红灯笼一样,红红火火。

李瑞风正在“油边”。

保定阜平县顾家台村北侧的箱包加工厂里一片喧腾,在这座两层楼高的钢结构新厂房里,建档立卡贫困户李瑞风和姐妹们正在操作台上熟练地给箱包“油边”,这是李瑞风在箱包加工中主要负责的一道工序。

李瑞风丈夫下肢静脉曲张,手术失败后留下后遗症,干不了重体力活,女儿还在上学,家里的重担全压在她一个人身上。为了工作、顾家两不误,村里开了箱包加工厂后,她第一时间应聘为工厂职工。每天7点,李瑞风都会准时赶到工厂。只要没紧急事,她轻易也不请假。她说:“过日子可不能光指望救济,还得靠自己。家门口开了工厂,既能挣钱养家,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

李瑞风给记者展示“油边”原料。

从一开始不熟练,到现在成为技术小能手,李瑞风月薪已有1700元,还有全勤奖,工厂会给每人发一桶大豆油和一袋大米。基本的生活有了保障,李瑞风工作起来更有干劲儿。

2015年9月,村里引进了箱包加工厂,成为村民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刚建厂时,招工特别难,村民都在观望。直到看见李瑞风等人赚到了钱,大家才慢慢有了积极性。目前全村有18名妇女在此务工。

李瑞风工友、顾家台村民方海英正在平整箱包内衬。

方海英来箱包厂打工之前,她只会种地,农闲时就在家看孩子,串串门聊聊天。当得知李瑞风一天能挣50多块钱,比干农活还轻松后,方海英心动了,也跟着李瑞风进了工厂。

王玉芳正在工作。

在李瑞风不远处,龙泉关镇印钞石村村民王玉芳正在熟练地操作缝纫机。她和李瑞风同组,作为熟练工,她每月工资至少2000元。

王玉芳正隔窗向记者介绍扶贫搬迁新家。

自打龙泉关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建成,箱包厂在今年6月1日搬到了新址,建起了1400平方米的新厂房,还吸纳了安置区的40名妇女进厂务工。目前箱包厂经营越来越好,不仅在顾家台实现了良性发展,带富能力越来越强,还让安置区居民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能致富。

村党支部书记陈国和箱包厂负责人王章咏正在交流。车间里大家正热火朝天地忙着,顾家台村党支部书记陈国走了进来,直奔箱包厂负责人王章咏。前不久,陈国落实了15万元帮扶资金,如何将钱花到刀刃上,让顾家台村在奔小康的路上行稳致远?陈国和村干部商量,要支持企业扩大规模,增添生产设备,带动更多村民奔小康。

顾家台村箱包厂老照片。在从前,妇女出来打工是丢面子的事,大家都习惯了“下地种庄稼,没事晒太阳”,一到冬闲时节,就坐大街、聊闲天、乱串门。刚建厂时,招工特别难,箱包厂负责人一度为招不来工人而苦恼。

工人们正在忙碌着。如今,村里脱贫致富的产业多了,工作岗位也多了,守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街面上再也没闲人,人人争着干、抢着干,打工挣钱成了一件倍儿有面子的事儿!顾家台干部群众干劲十足,村风焕然一新。

抬头确认了一下时间,李瑞风停下了手中的工作。这几天丈夫的腿病又犯了,惦记着丈夫的病情,她准备到村卫生室找大夫开点药。

李瑞风跟箱包厂负责人王章咏请假。考虑到村民实际,为了便于工人们照顾家庭,这里实行人性化管理,工人有事可随时请假回家。

李瑞风从厂里出来,沿着宽敞平坦的圆梦路,往村卫生室走去。

过去,包括圆梦路在内,村里都是泥土路,又窄又破,上山下山收玉米、挖土豆,全靠肩挑背扛,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猪圈鸡窝就在道边,垃圾乱堆,蝇虫乱飞,外人进来都费劲。如今,宽敞平坦的水泥路、石板路连通家家户户,“小推车都推不到家门口”变成“小轿车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

走过圆梦路,李瑞风来到圆梦广场。几年前这里还是猪圈茅厕,在上级部门帮扶支持下,村里将这里彻底改造,修建了综合性广场和景观长廊。经全体村民同意,将这里命名为“圆梦广场”。

圆梦广场既是村里的标志性景点,也是位置绝佳的观景台,每年盛夏,放眼望去,对面山头都会植被茂盛,脚下是蜿蜒而上的旅游风景路。

这是太行风情新民居。村里实施了亮化工程,安装了路灯和观景红灯笼,夜晚亮起来,也美起来。村里统一规划建设了太行风情的新民居,家家装了地暖,用上自来水,彻底告别了挑水、旱厕、靠木柴取暖的日子。大街小巷大红灯笼高高挂,处处洋溢着奔小康的精气神,美丽乡村建设在稳步推进。

推开卫生室的门,李瑞风直奔村医薄利,向他描述丈夫最近的病情,询问该如何用药。

这是村卫生室的照片。习近平总书记曾到村卫生室仔细了解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落实和药品供应情况,叮嘱要让大家能看上病、治好病。7年来,村卫生室配置了心电图机、血常规检查仪、制氧机、体检一体机等现代化医疗设备,医务水平整体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政策全面实施,基本解决了村民看病难问题,实现了村民“小病不出村”。

村里老人正在接受电磁治疗。薄利说,考虑到村里老年人多,不少人又患有关节病,村卫生室专门配备了1台电磁疗仪,这样老人可以随时来这里进行辅助性治疗,效果非常好。

顾成虎在村口发放冬季防火宣传单。在村卫生室买了药,李瑞风在村口巧遇护林员顾成虎巡山回来,他正拿着防火宣传单给村民发放,宣传冬季防火的重要性。顾成虎前两年不慎摔伤腿,难以外出打工,村里给顾成虎安排了公益岗位——护林员,每年收入3500元。

顾成虎一直没有忘记7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对他家的关心和慰问。现在他们新家的墙上,仍然挂着当年和总书记攀谈的照片。这几年来,村里一直为他们排忧解难,顾成虎也像大家一样,不等不靠,身体好时就出去打零工,一年可收入3万多元。

顾成虎儿子顾文利正在打扫街道。顾文利从小患病,没有稳定收入,最让顾成虎放心不下。如今,村里安排顾文利当上了村保洁员,一年能收入1万6千多元。

这是李瑞风家的院子。取完药,李瑞风马不停蹄地往家走去。她家是黄墙灰瓦的太行风情新民居,院落干净整洁,空气源热泵正在嗡嗡地运转着,新型的断桥铝玻璃门窗节能环保、冬暖夏凉。

李瑞风给丈夫倒水,准备吃药,电视上放着的都是女儿的获奖证书。这两年,她家不仅住房条件改善了,读高二的女儿也享受着“三免一助”政策,学习成绩节节攀升,去年还被评上省级三好学生。

到丈夫顾占军在里屋休息,李瑞风拿着药进去,告诉他用药方法,还顺便为丈夫简单做了做按摩。

李瑞风给丈夫按摩腿部。夫妻俩拉着家常,掰着手指头算收成:土地流转金、房屋流转金、务工收入等加起来一年收入将近3万元。两人感念现在的好日子来之不易,感恩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争取把身体养好些,明年再多挣些钱!”

丈夫顾占军让李瑞风别再照顾他了,还是上班要紧,别耽误了工作。李瑞风嘱咐丈夫别着凉,收拾停当,穿好外套,走出家门。

李瑞风一路小跑回到了箱包厂。她责任心强,勤恳敬业,一刻也不想耽误工作,“我争取月月都能拿到全勤奖,奔小康不等不靠才能不掉队”。

●张家口市阳原县四十亩滩村:驻村第一书记拔“穷根”

在阳原县四十亩滩村,有一位特殊的“村民”,他不是本村人,但却一年四季和爱人吃住在这里,和村民一同劳作在田间地头,这个人正是四十亩滩驻村第一书记孙国亮。孙国亮是河北公安职业警察学院干部,2016年2月,他到四十亩滩村驻村扶贫,为了把扶贫产业搞起来,他出资、出力、出工。他带领工作队和村两委定规划、谋项目、强基础、扶志气,通过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种植、柴鸡养殖和光伏发电,夯实产业脱贫基础,为四十亩滩村拔掉“穷根”。孙国亮先后被授予全省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燕赵楷模·时代新人”“河北好人”“中国好人”等称号。

下面让我们一起去张家口阳原县四十亩滩村,看看这几年来,在孙国亮的带领下,村子里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阳原县四十亩滩村村景。

冬日的阳光一点点丰盈起来,四十亩滩村攒了一夜的寒气开始渐渐散去。前不久刚落下的一场雪还未完全融化,整个村子在白雪的映衬之下,显得更加美丽、祥和。

冬闲时节,四十亩滩村的人们却没有闲着。此刻,在村委会活动室里,村里不久前成立“校+村+家”三方育人联合会,交流活动正在紧张地进行。

驻村工作队,村干部,当地的英华双语学校的校长、老师,以及部分留守儿童家长们正热火朝天地讨论着。

四十亩滩村驻村第一书记孙国亮非常关心村里留守儿童教育缺位的问题。这个交流会他早就开始组织了。但他临时接到通知,要到省会参加2019“感动河北”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所以全权委托村党支部书记杨兆秀来(左一)主持。

交流活动结束之后,许多家长和孩子围在英华双语学校的校长和老师周围,咨询各种问题。

“在孙书记的驻村帮扶下,咱们村已经脱贫出列了。但孙书记说了,要想从根儿上消除贫困,就必须把教育抓起来。”杨兆秀说,村里一共有20多名留守儿童,都是家里老人在照顾。马上寒假就要开始了,村里不仅要把他们管起来,还得管好。

经过交流讨论,杨兆秀当即宣布:“寒假期间,由村委会安排专门场所,生上火炉,让村里的孩子们集中完成寒假作业,并且请返乡的大学生义务辅导孩子的学习。”杨兆秀话音刚落,好多家长和孩子都鼓起掌来。

与此同时,孙国亮正在位于省会的河北科技大学参加2019“感动河北”年度人物颁奖典礼。

马上就要上台领奖的孙国亮,在气氛热烈的颁奖现场显得有些“另类”。只见他手机不停地闪烁,他时而小声接打电话,时而在纸上记着什么。虽然人在这里,孙国亮的心却早已飞回了村里,他惦记着今天的交流会,惦记着村里大小事宜。

颁奖典礼现场正在播放《扶贫干部孙国亮》的视频短片,孙国亮的事迹打动了在场观众。

“有请——孙国亮!”主持人话毕,在热烈的掌声中,孙国亮起身、鞠躬,沉稳地走上领奖台,从颁奖嘉宾手中接过了属于他的荣誉证书,并接受了工作人员献花。

孙国亮站在台上,目光坚定柔和,他将证书展示给观众。

领奖完毕,孙国亮将证书和鲜花塞给同行人员,径自走出会场,找到燕赵都市报副总编辑张洪杰。原来,今年四十亩滩村新增了30个蔬菜大棚,销售渠道也需要拓宽。趁此机会,孙国亮提前约好张洪杰,希望借助媒体的力量拓销路。

阳原县四十亩滩村村委会。刚忙完交流会,杨兆秀就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是在外打工回家过年的村民杨建新。今年8月,杨建新回村时发现,村里大棚的西红柿个头大小不均,卖相也不是很好。他在外打工时咨询了当地的专家,专家怀疑是土壤出了问题。他之前把这事说给了孙国亮,他们商量着给土壤做个化验,今天杨建新过来取样。杨兆秀和杨建新约好在大棚见面。

今年8月,杨建新回村时发现,村里大棚的西红柿个头大小不均,卖相也不是很好。他在外打工时咨询了当地的专家,专家怀疑是土壤出了问题。他之前把这事说给了孙国亮,他们商量着给土壤做个化验,今天杨建新过来取样。杨兆秀和杨建新约好在大棚见面。

杨兆秀一行人去大棚的路上,碰上了另一名村干部杨子胜,他刚从养鸡场过来,找他们商量节后宰杀柴鸡的事儿。

除了蔬菜大棚,孙国亮还为村集体搞起了柴鸡养殖,今年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今年养了3000只,春节前就可上市销售。 

养鸡场就在去蔬菜大棚的途中,杨兆秀他们顺便拐弯儿到了村里的养鸡场。在这里,一只只大公鸡扑棱着翅膀在林子里悠闲地啄食散步。

今年的柴鸡养得很不错,元旦过后就开始屠宰,估计卖好了能有个十来万元的利润。 看着这些即将出栏的鸡,杨兆秀有些感慨:“这养鸡场的一点一滴都是孙书记的心血。从鸡舍的设计,到科学化养殖,再到鸡种的选择、肉鸡的销售,全都是他亲力亲为。”

记者(左一)在养鸡场采访今年养鸡的情况。

离开养鸡场后,他们快步来到蔬菜大棚。

孙国亮驻村扶贫以来,看到四十亩滩村水资源丰富,就利用扶贫资金加上自己垫资,为村里搞起了设施蔬菜产业。

截至去年底,大棚产业为全村村民带来流转土地收入近19万元,打工收入58万元,贫困户分红9万余元,全村实现脱贫。

外面寒风瑟瑟,大棚里却暖意融融,空气中还微微飘散着农家肥的味道与泥土的清香。就在几天前,孙国亮刚刚组织村民们给大棚上了粪,进行了旋耕,为明年的耕种做准备。

此时,杨建新(右一)也赶到了,杨兆秀等几个村干部和他边聊边在大棚里取土样。

在蔬菜大棚的物料房内,小到一把钳子、一根绳子,大到一台喷雾器、一套滴管设施,无一不是孙国亮亲自购置。

从大棚出来,杨兆秀他们沿着村里的主干道返回村委会。一路上,干净整洁的村道,错落有致的房舍,让这座小村庄在冬日的阳光下显得更加生机勃勃。这时候,村中心新建的小广场上热闹了起来,十几个村民在这里跳起了广场舞。

颁奖典礼还没结束,孙国亮就悄悄起身提前出来了。他想趁着回石家庄参会的机会,前往省农科院,多请教一些蔬菜种植方面的专家,为村里的种植产业把把脉。

脱贫不返贫,我省对脱贫出列的县(区)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的“四不摘”要求,保持政策稳定、工作稳定和队伍稳定,巩固脱贫成果。在政策的支持下,孙国亮带领四十亩滩村工作队和村两委通过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等,保障脱贫成效。


●邢台市威县沙河王庄村:产业扶贫的“金鸡模式”

2016年,一种崭新的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在国家级贫困县威县开始探索——引进蛋鸡产业龙头企业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变为资产,以入股分红的形式将周边4个乡镇的4424名贫困群众全部变为企业的“特惠股东”,走出一条“金鸡帮扶”产业精准扶贫新路。

作为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第一个资产收益扶贫试点,威县“金鸡帮扶”产业扶贫项目被推广到全国,在多个贫困县进行复制。2019年10月16日,威县“金鸡帮扶”项目荣获“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案例。

“金鸡”是如何下“金蛋”的?请跟随记者一起来沙河王庄村一探究竟。

德青源(威县)金鸡产业扶贫生态园大门。德青源是中国蛋品行业知名品牌。2016年,德青源“落户”威县并于当年10月1日产出第一枚“金蛋”。以威县为发端,“金鸡”唱响扶贫曲,这种资产收益扶贫模式被复制推广到全国33个贫困县,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

保安张元成在园区大门值班。张元成是沙河王庄村民,2016年他和爱人双双煤气中毒,因抢救治疗花费巨大而陷入贫困,爱人还丧失了劳动能力,老母亲一直卧病在床,需要人照顾。

“不能离家外出打工,靠种地又挣不来多少钱,那时候整天愁得睡不着觉。”德青源(威县)金鸡产业扶贫生态园就在沙河王庄村外,园区安排张元成来当保安,“离家近,还管饭,每月能挣1800元,加上土地流转金和入股分红,苦日子一去不复返啦!”

车辆驶入园区,自动喷淋设备为消毒。由于蛋鸡养殖环境安全性要求极高,进厂车辆和人员都必须进行严格消毒。

园区党支部书记刘卫华给记者介绍“金鸡”模式。“‘金鸡’项目其实是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的产业扶贫,从政府到企业、从贫困户到普通百姓都能直接或间接受益。”生态园党支部书记刘卫华介绍,一方面,贫困户入股园区拿分红,另一方面,部分周边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一份收入。同时,除了吸纳当地务工人员,还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设立保安、保洁、绿化等爱心岗位,目前已带动就业13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3人。

在“德青源”园区蛋鸡二区库房流水线上,沙河辛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郭成巧(左)正在自动流水线上挑出带粪蛋、破损蛋和双黄蛋。

郭成巧(右)正接受记者采访。记者了解到,郭成巧的丈夫在2015年不幸遭遇车祸瘫痪在床,两个孩子尚年幼,家庭陷入困境,“我在这里工作已经3年多了,每月工资2500多元,再加上入股分红等收入,家里的负担比以前轻松许多。”

魏家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魏纪朝正在蛋库将装好箱的鸡蛋码垛。

魏纪朝今年53岁,一直单身。因为前些年搞养殖赔了钱,没有其他稳定收入来源,日子过得一天不如一天。自从到园区做起了搬运工,每月收入两千多,这让他对未来又重新拾起了信心。

在蛋鸡二区库房,叉车司机孙树资将成批的装箱鸡蛋送进货车车厢。

在蛋鸡二区蛋库出口,园区副总经理王晓军介绍,现在,整个园区日产量达90万枚鸡蛋,主要销往北京等高端市场,同时,园区还带动了当地的物流、包装等相关配套产业发展。

保安张元成遥控园区大门,满载鲜蛋的货车驶出园区,奔往目的地。

在园区大门北侧不远处,一座崭新的厂房赫然矗立。

园区党支部书记、人资行政经理刘卫华介绍,那儿就是饲料加工厂,目前,车间内即将开始设备安装,预计明年5月1日前投入使用,届时,将带动当地订单式玉米种植,并为金鸡项目更高更快发展提供保障。

从园区去沙河王庄村的路上,路边是一排排的青年鸡舍。这些鸡舍里环境舒适,温度适宜,一只只小鸡在这里欢快地饮水、进食、生长。目前,青年鸡舍存栏30万只雏鸡。待长至成年后,将分批转移到蛋鸡产区。

沙河王庄是个普普通通的平原小村,全村1200余口人。

过去,村里贫困,主要以种小麦、棉花为主,这几年,因“德青源”等项目在附近相继落地,村里借势进行城镇化改造,将土地进行流转,很多村民做起了生意或成为上班族,村容村貌发生了喜人变化,沙河王庄相继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精品村和“河北名村”。

这里是保安张元成的家,屋顶上安装了一组分布式光伏发电设备。

今天天气不错,他的爱人任瑞国洗了几件衣服,在院子里晾晒。因为身体原因,她不能做重活儿,只能在家里做些简单的家务,并照顾卧病在床的婆婆。

责任编辑:苏琳

下一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