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张家口新闻张家口区县动态
  • 分享
  • 沽源:合力托起贫困群众致富梦

    来源:张家口日报 2018-12-27 11:36:59
    语音播报

    沽源:合力托起贫困群众致富梦

    合力托起贫困群众致富梦

    ——沽源县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今年以来,沽源县坚决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一方面将资源和力量向扶贫领域倾斜,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硬仗;另一方面坚持以脱贫攻坚为主抓手,用足用好省委对深度贫困县重点帮扶的大好机遇,在项目建设上求突破,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求实效,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举全县之力扎实推进扶贫脱贫任务落实落地,全力推动县域经济实现全面发展、整体跃升。

    聚力攻坚明思路

    作为深度贫困县,沽源始终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发展的基本方略,为切实加强扶贫脱贫的组织领导力量,沽源将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及湿地公园和开发区相关领导同志统一纳入领导小组,构建起县级领导干部人人有责、人人担责的扶贫工作格局。同时,县委、县政府建立了扶贫工作例会制度,在县级层面首先将工作责任落实到位,将压力和动力传导下去。

    在制度上,对照中央、省市关于脱贫攻坚系列会议和文件精神, 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沽源县“十三五”扶贫开发规划》,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专项文件,逐步构建起系统完备的扶贫工作体系, 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遵循。

    按照“四力合一”包村联建责任制工作要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县处级领导包联贫困村机制,实现县处级领导联系帮扶233个行政村全覆盖。有效凝聚起各级干部全体参与、全员攻坚的工作合力。

    按照《河北省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和动态管理服务办法》要求,结合贫困人口月收入登记工作,坚持现行标准、严格识别程序,高标准高质量推进贫困人口信息动态调整任务落实。同时,整合住建、人社、教育、卫计等职能部门信息,对建档立卡系统内人口信息进行了二次核实,在国家、省信息平台进行了系统性修改,切实做到应纳尽纳、应改尽改。 目前,已对贫困户1-10月份收入逐月进行了登记,并进一步细化完善了建档立卡信息,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字准。

    基础扎实保精准

    “精准脱贫是系统性工程,要紧随工作进度,不断规范基础工作。”

    为确保精准施策,在数据管理上,沽源建立了集信息采集、统计分析、信息跟踪等功能于一体的大数据平台,并与部门数据库全面对接,实现了扶贫工作智慧化、精准化、动态化和实时同步管理。并且邀请多次参与第三方评估的河北农大师生团队123人到我县开展了为期12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逐村进行走访调研,针对在《扶贫手册》填写、档案管理和错评漏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逐乡逐村进行整改培训,努力将扶贫基础工作做实做细。

    县级率先建立了脱贫攻坚发展服务中心,每个乡镇选定一个村作为示范点,以“五个一批”明示上墙为重点,进行扶贫阵地标准化建设,8月中旬召开了示范点现场会,在全县范围内推开, 实现县乡村三级扶贫阵地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全覆盖”。

    建立和完善了扶贫项目库,细化项目申报流程,动态挖掘、归集、整理优质项目统一入库管理,构建起滚动入库、精准对接、随时启动、运作规范的项目管理机制。2018年,全县共谋划扶贫项目1964项,总投资9.78亿元,全部纳入项目库实行统一管理。

    发展产业拔穷根

    太平沟村位于沽源县南部沿坝地带,过去没有一个像样的产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残疾人、老人在村里靠传统种植业,一年收入几百元。“助残助贫就业扶贫基地”落户太平沟后,首先建起了瓜子加工厂,解决20位残疾人贫困人口就业,每年拿出基地收入的10.8万元,为没有劳动能力的33位残疾人提供最低收入保障,再拿出10万元作为村委会建设基金,80人贫困人口年度分红人均1000元。

    这只是沽源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把产业培育作为决胜后三年、着眼三年后的核心抓手,全县借助蔬菜、马铃薯产业优势,全力创建绿色农产品基地县、出口蔬菜示范县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对全县500亩以上的蔬菜、马铃薯种植片区全面推广绿色有机认证,实施以“沽之源”区域品牌为主的农产品品牌战略,切实提高扶贫产业效益。

    充分发挥绿扶公司和扶农公司作用,全面推行“四方联动”扶贫开发新机制,年内完成新增101个村级光伏电站和10万千瓦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建设,可带动11806户贫困户稳定增收,并有效解决贫困村的集体收入问题。

    在此基础上,按照“特色产业抓培育、优势产业抓增效、传统产业抓提升”的思路,7月份开始在全县范围内集中开展了产业扶贫攻坚行动,县级领导“1+1”分批次包联,逐村谋划、落实产业扶贫项目。目前,已完成两批次产业谋划,涉及95个村,谋划产业项目285个,年底前233个行政村将实现全覆盖。

    环境整治靓村容

    “我做梦也没想到,这么大岁数了还能住进政府给盖的新房里。”九连城镇马鬃山村83岁的任素珍老人说。

    “三年任务、一年启动、当年完工”。 针对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普遍落后的发展状况,沽源加快实施农村道路建设、安全饮水、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强化教育、医疗、文化等设施配套力度。2018年,投资3.8亿元,以25个深度贫困村、规划的中心村和永久保留村为重点,集中实施了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工程。

    年内完成47条、157.3公里连村路建设工程和54个村街巷道硬化工程,19个贫困村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3个自然村的安全饮水工程,40个村卫生室新建和33个村卫生室维修工程,74个出列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部完工,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特别是25个深度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双基”提升工程,全部按高标准出列村打造,村街巷道硬化、院墙整治、绿化亮化、垃圾清理等工程基本完工,为贫困村村容村貌整治作出了示范、树立了样板。

    为解决好贫困村与非贫困村投入不平衡问题,县财政投资4067万元,在113个非贫困村集中实施了183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着力推动脱贫攻坚红利普惠共享。目前,全县拟保留村的围墙整治和垃圾清理工程已基本完成,贫困村村域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达到100%。此外,投资1900万元,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由第三方公司全面负责农村配套垃圾设施和保洁人员以及垃圾收集、 清运和处理等工作,并制定了严格考核办法对第三方公司进行考核,初步构建起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常态化、长效化机制。

    在易地扶贫搬迁和“空心村”治理方面,今年全县脱贫的2600名易地搬迁贫困人口已全部搬迁。所有安置区都规划和配套建设了产业就业园区,确保达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搬迁目标。

    保障行动见实效

    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深水区。为保证行动落地见效,沽源以“三保障”为标准,全面展开清零决战。

    开展慢病救助“见底行动”,由乡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对贫困人口中的疑似慢病患者进行拉网式排查,卫计局组织医务人员走村入户认定,人社局及时审核发证,将患有慢病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救助范围。共为8960名贫困群众新办理了慢病证。建起了四重保障线,政府出资900多万元, 为贫困人口购买商业保险,构建起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商业保险相互衔接的四重保障体系,让贫困人口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开展教育救助不遗不漏。全面落实“两免一补”“三免一助”等教育扶贫政策,县内就读的2570名贫困家庭在校子女实现教育资助“全覆盖”,县外就读的贫困家庭学生2042名,逐一进行了协调联络。在兴顺店、黑山嘴、五合庄等村新建和改造乡村幼儿园17所,新增保教保育员72名,切实改善了幼教水平。

    开展危房改造“清仓行动”,在完成20172018年度四类人员3188套、2018-2019年度四类人员182套危房改造任务的基础上,县财政出资1500万元,对今年计划出列的74个贫困村非四类人员危房和过去改造标准低仍存在安全隐患584套房屋进行了“清仓”改造。明年县财政出资,继续对剩余的非四类人员危房和过去改造标准低仍存在安全隐患房屋进行全面改造, 彻底解决贫困人口住危房的问题。

    对口帮扶暖人心

    抓住和用好中央、省委对深度贫困县实施政策倾斜的机遇, 全面加强与中省直帮扶单位、 北京市顺义区和各级帮扶力量的对接联系,不断推动对口帮扶工作取得新成效。

    “五包一”“三包一”帮扶取得明显成效。包扶沽源的省领导多次亲临沽源调研指导脱贫攻坚工作, 并对扶贫有关事项进行了安排部署。截至目前,2017年议定的19项工作已经全部落实,2018年议定的14项工作进展也比较顺利。 各帮扶部门和省直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 分管领导先后200多次亲临沽源调研指导,帮助谋划扶贫帮扶项目,实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五包一”单位,结合自身优势,除在生态建设、医疗卫生、产业扶贫等方面给予项目和资金支持外,还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协调有关单位对我县扶贫工作予以大力支持,帮助我们解决了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办成了一大批实事好事。

    中直单位对口帮扶工作进展顺利。今年,中国联通投资3000余万元,重点实施贫困村亮化、贫困村卫生室新建或修缮以及帮扶示范村打造等工程,目前已全部完工。农业部农影中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推进产业扶贫、行业协会建设、销售市场开拓和宣传推介沽源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东西部协作扶贫取得重要进展。 20162018年,京冀对口帮扶项目共19项,涵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劳务输出、就业培训、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等多个方面,总投资1.79亿元。 目前18个项目已完成, 受益贫困户达17468户、31467人。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顺义区有关部门、 乡镇和企业还分别与该县部门、乡镇签订了帮扶协议,与深度贫困村结成了“一对一”的帮扶关系,在产业合作、劳务协作、市场开拓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帮扶活动,并取得了明显成效。(记者赵婧男 通讯员梁志刚、祝天胜、许爱英)

    责任编辑:郭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