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农网手机版

  • 分享
  • 河北农网深度

    警惕农民陷入网络借贷陷阱

    来源:农民日报 2022-01-25 15:44:03
    语音播报

    警惕农民陷入网络借贷陷阱

    如今,越来越多的金融资源流入农村,金融产品投向农民,网络借贷在农村越来越普遍。但笔者关注到,网络借贷在给农民带来帮助与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风险。值得关注和警惕。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接触网络借贷的途径和机会开始增多。相比正规银行贷款,网络借贷产品种类多、覆盖范围广,从小额贷款到分期免息,再到先息后本还款,可谓应有尽有。而且网络借贷门槛低、审批速度快、分期时间长,一些机构又故意在审批中“放水”,更让获取网络借贷的过程毫不费力。因此短短几年内,网络借贷由校园到社会、从城市到农村,已经拥有大量使用群体。

    在这个群体中,农民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1年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来看,我国农村网民数量达2.97亿,占网民总数量的29.4%。随着农民使用网络越来越普遍,他们使用网络借贷的机会也在相应增加。相比农村,城市居民收入相对较高且稳定,一旦生活中有大项支出需求,可以凭借固定资产抵押等途径,从正规机构贷款。而不少农民,尤其是务农的农民,一是收入不稳定,二是没有缴纳社保、公积金,三是缺乏符合标准的抵押物,因而从正规机构贷款存在困难,有时只能选择网络借贷。同时,一些农村年轻人和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很容易受到超前消费风气的影响,有时会通过网络借贷冲动消费。

    诚然,在子女入学、婚丧嫁娶、产业起步这些急需用钱的时候,网络借贷有时能帮助农民一解燃眉之急。但如果在贷款时,没有合理估计自己的还款能力,最终被网络借贷“牵着鼻子走”,那就是得不偿失了。更有甚者,还可能被犯罪分子钻了空子。有些犯罪分子会借助网络借贷形式,变着花样宣传借贷产品,盯准急着用钱的农民,或以赠送礼物为诱惑,或以免除利率做伪装,引诱不明真相的农民贷款。在贷款者无法按期还款时,借机敲诈高额利息,将农民拽入“利滚利”乃至“以贷养贷”的恶性循环,最终“债台高筑”、难以偿还。

    相对于城市居民来说,不少农民法律意识淡薄、文化水平有限、辨别能力不足,更容易掉入网络借贷乃至诈骗的陷阱。甚至当陷入骗局时,有的农民不能及时意识到被骗,反而因为缺乏法律常识,会秉持着“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朴素道德观,想尽办法筹钱解决问题。这种现象亟须各方加以警惕和预防。

    首先,增加农民收入始终是根本之道。现阶段城乡收入差距比例虽然在缩小,但是绝对值仍然很大,农民的收入水平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其次,要对农民进行普法宣传,增强其防范意识和防骗技能。应多向农民讲解诈骗团伙的犯罪手段,以案说法,提高其法律意识和防骗意识。农村常常更容易落入信息孤岛,一些防骗手段也往往会滞后于城市,在农村地区传播。因此,相关部门需要更多关注农民群体,尤其是老年农民群体,有针对性地给他们输送更多有益信息,为他们的财产安全添一层保障。

    此外,金融机构要站在农民角度思考、设计制度,有针对性地向农村输送产品,真正做到解农民之忧、纾农民之困,为农民提供更多发展动力,让农民有更多获取长期收入的机会。金融机构要严格审核投向农村的网络借贷产品,并在投放之时,限制使用条件。对于贷款买房、务农经商、子女入学等合理需求,适当放贷;对于不具备银行借贷资格的农民,尤其要注意审核他们在网络借贷中的借款资质和还款能力,在符合条件时,合法界定还款利息,合理确定还款期限。

    最后,不容忽视的是,目前大部分农民应对借贷风险的能力仍然较低,经不起过度超前消费的折腾。因此,引导农民朋友合理规划花销、量入为出,更理性地对待超前消费,也尤为重要。只有思想观念切实转变,农民陷入借贷陷阱的风险才会有效降低。

    (作者:刘诗麟)


    责任编辑:郭连伟

    下一篇: “十四五”:乡村建设进入数字驱动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