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农网手机版

  • 分享
  • 河北农网要闻

    关注麦收|拾麦老人“下岗”了

    来源:燕赵农村报 2022-06-14 14:45:27
    语音播报

    关注麦收|拾麦老人“下岗”了

    拾麦老人“下岗”了

    燕赵农村报记者 李月锋

    邯郸市肥乡区辛安镇镇小康堡村有两位老太太,每年麦收后拾小麦,少的年份一人拾200来斤,最多的一年,曾拾过400斤,老姐俩儿拾小麦20年,在村里出了名。而今年,她们“下岗”了。

    这俩老太太,一位叫程巧荣,今年73岁;一位叫张美茹,65岁。两家住得近,都有爱惜粮食的心,每年麦收后作伴拾麦子是她们多年的默契。“小麦长八九个月才成粮食,一见地里遗落了麦穗心里就不得劲,能拾起来一穗就少浪费一穗。”张美茹对燕赵农村报记者说。

    从2001年麦收开始,小康堡村有了两个背着篓子、腰系布兜的拾麦人。她们踩着麦茬,顺着田垄,时而弯腰捡拾,时而立起身子,把断了麦秆的穗头装进布兜里。程巧荣年岁大、睡觉少,天一明就往地里赶,到十点多钟太阳毒热的时候,就能拾满一篓子,背回家、晾晒干、捶成籽,“一天拾二三十斤小麦,一个麦收拾十几天,能拾三四百斤,差不多够一个人的口粮了。”

    一年又一年,麦收来了走走了来,两位拾麦老人的岁数逐年增大,地上掉的小麦越来越少了。以去年麦收为例,张美茹拾了8天,满打满算拾了六七十斤;程巧荣拾了4天,拾了30多斤。核算下来,一天不到10斤,“收割机比前些年割得干净了,地里掉的小麦也少了,一天就拾十来斤,这个活儿不能干了。”张美茹说。

    燕赵农村报广平县报友俱乐部会长、拥有26年驾龄的农机手王献朝说,地里越割越净、小麦遗漏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一是联合收割机制造技术显著提升。收割机历经十几年发展,机身上出现的割台设计不合理、升降慢等导致小麦掉穗、丟粒的技术缺陷得以解决,轮胎轧倒小麦、倒伏在地的小麦收不起来的现象已经消失,降低了损耗率,每亩可以减损20多斤;二是收割机存量大幅增加,以前是地多收割机少,排队等候收割,机手为了增加收入,挑肥拣瘦,粗枝大叶,拐弯抹角的地方收割不到;现在是买方市场,割不净、服务态度不好的农机手找不到活儿,倒逼农机手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纵观联合收割机的发展趋势,让粮食损失减到最低,实现颗粒归仓是技术进步研发的目标。减少籽粒损失就是增产增收,老乡多一点收成,国家粮食安全就多一份保障。在这种情形下,拾了20年小麦的老姐俩“下岗”自在情理之中。

    虽说拾麦人“下岗”了,但种粮人爱惜粮食的情结已经深入到骨髓里、流淌在血液里了。6月12日上午,看见麦茬窝里躺着几个小麦穗,程巧荣的心里痒痒起来,趁着卷水龙带的空当儿,一一捡起来,放到三轮车里。“看见麦穗就想拾起来,拾了20年了,现在丟开它真有点舍不得。”她说。

    责任编辑:毕更新

    下一篇: 省农技协助力乡村振兴藁城行:专家服务及时周到 农户受益止损增收